□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城關第三幼兒園 陳守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人類意識的增強,“垃圾分類”是當前社會中的熱門話題。幼兒時期是能力、觀念、意識建立的關鍵期,加強垃圾分類觀念的培養,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分類習慣,對其身心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筆者結合教育經驗且立足于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對培養大班兒童垃圾分類習慣展開探討。
環境對幼兒具有隱性教育作用,《綱要》中也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培養大班幼兒垃圾分類習慣時,教師要利用好環境創設優勢,挖掘周圍隱性教育資源,利用環境加強教育滲透。
培養大班幼兒垃圾分類意識,教師可利用環境幫助幼兒養成垃圾分類習慣,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垃圾分類宣傳中,教師可以對“垃圾桶”進行趣味分類,通過班級走廊墻面創設相關知識,根據垃圾桶顏色、特征將其“卡通化”,利用兒童熟悉的形象展開教學,達成垃圾分類的宣傳效果。
垃圾箱共分為可回收、廚余、毒害、其他垃圾四類,教師可以根據垃圾桶的顏色特征進行轉化,利用幼兒感興趣且具有標志性的形象加強教育宣傳。如廚余垃圾為綠色,教師可以選取幼兒感興趣的繪本故事《一園青菜成了精》中的人物進行裝飾;可回收物垃為藍色,教師可以利用“可回收”的特性向幼兒滲透此類垃圾“二次利用”的作用,突出環保主題,選擇大海中的“鯨魚寶寶”用來裝飾;其他垃圾為灰色,對教師可采取幼兒熟悉的“烏云”元素進行裝飾;有害垃圾為紅色,對人們起到警示作用,教師可以利用“七星瓢蟲”形象進行美化。趣味性的卡通人物能快速激活幼兒興趣,在環境中展開教育滲透,能給予幼兒別樣的情感體驗,突出環境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分類習慣并非一朝一夕間養成的,需要長久堅持與有效引導,不斷豐富幼兒認知才能達成理想中的教育目標。在利用環境培養幼兒習慣時,教師可以利用墻面環境設置“講解區”。
“講解區”主要目的為“滲透分類工作”,其教育效果更具直觀性,能利用豐富的畫面吸引幼兒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該區域中張貼一些“垃圾分類宣傳海報”,通過海報中內容向幼兒展開講解;投放相關短篇漫畫故事,向幼兒介紹“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及社會目的,做好習慣培養的滲透教育。除此之外,大班幼兒綜合素養較強,教師可以結合家庭教育,引導家長和幼兒一同繪畫有關“垃圾分類”主題漫畫,選取一些優秀作品并將其粘貼在墻上,通過具有直觀性的教育引導,讓幼兒樹立正確的“垃圾分類意識”,從而規范幼兒的生活習慣,達成培養目標。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動手實踐也是幼兒獲取生活經驗及知識技能的最佳途徑。在利用環境展開教育時,教師可以創設具有操作性的小游戲,通過“分類游戲”讓大班幼兒在活動中累積經驗、建立習慣,在以環境構建的互動中區分不同垃圾,并學會正確的分類方式。
如在操作區中,首先,教師可以將墻面分為四個板塊,并在四個板塊中貼上具有標志性的卡通圖案,規劃出“垃圾分類區”。其次,教師可利用磁鐵、毛氈板、膠貼等物品,在墻上投放不同類型的垃圾圖標及貼紙,讓幼兒根據不同垃圾的特性將其正確擺放在“垃圾分類區”中,讓幼兒在操作中獲取全新的分類經驗,在活動中認識不同垃圾的特性,通過與環境互動的機會為幼兒營造獨特的學習氛圍。
角色扮演游戲是大班幼兒最喜歡的區域活動之一。在表演區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角色的特性在游戲中滲透“垃圾分類”主題,讓幼兒學會如何“分類垃圾”。
比如,在表演區中,教師可在區域內投放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在講解完垃圾內容后,引導幼兒扮演社會中不同角色,將垃圾交給“垃圾回收員”,為幼兒構建情境游戲主題活動。在垃圾選擇上,教師可以讓幼兒在家庭、社會環境中收集一些垃圾,如飲料瓶、吸管、舊報紙等多種實物,借此機會向幼兒講解此類垃圾的特性及類別;針對一些廚余垃圾,教師可以使用圖片、道具進行代替,在角色扮演中模擬“垃圾分類”過程。
在這一游戲中,幼兒能在玩中獲得親身體會與實際經驗,豐富情感體驗,在區域游戲中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益智區活動以開發幼兒思維為主,通過實際操作、趣味講解等方式促使幼兒思維邏輯得到發展,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在利用此區域培養兒童分類習慣時,教師要立足于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合理投放活動素材,從而保證教育活動的質量。
比如,在材料投放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如紙盒、塑料袋、易拉罐、膠皮水管、玻璃瓶等,并根據其材質設計不同的分類桶,如木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讓幼兒根據物品的材質進行分類,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垃圾的本質,在分析材質與特性中提升幼兒思維邏輯能力,從而保證后續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性,在區域游戲中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做鋪墊。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繪本故事在幼兒教育中具有較強的教育優勢,充滿童趣的繪本故事及鮮艷、夸張的故事插圖,能給予幼兒豐富的社會經驗及生活技能。在區域活動中,圖書區也是幼兒最喜愛的區域之一。在培養大班幼兒垃圾分類習慣時,教師可以利用圖書區的教育優勢,在區域中投放相關繪本故事,豐富幼兒認知,讓其在自主閱讀中掌握垃圾分類技巧。
比如,教師可以投放《垃圾怎么變多了》《可回收物之裝修垃圾》《挑食的垃圾桶》《垃圾不見了》等圖書。此類繪本具有較強的教育性,通過趣味性的插圖及詳細的文字講解,能讓幼兒認識到不同材質的垃圾及其分類的方式,在閱讀中學習全新的分類技巧,有針對性地對幼兒科普垃圾分類知識,對其習慣的養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回收垃圾”在垃圾分類中具有一定的特性,具有“二次利用”的優勢。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美工區的靈活性與開放性展開“變廢為寶”手工制作活動,讓幼兒意識到生活中的垃圾廢品的獨特用處,讓其在分類垃圾的過程中了解“可回收”的概念與意義,這也是養成正確習慣的有效途徑。
比如,在區域游戲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主收集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并在區域中投放易拉罐、快遞箱、塑料瓶、罐頭瓶、一次性紙杯、吸管等多種廢舊材料,鼓勵幼兒自主分辨可回收垃圾的特性,并引導其利用此類垃圾的獨特性制作全新玩教具,在操作中不斷提升幼兒對可回收物的了解,在區域游戲中學習分類垃圾。
語言領域以培養幼兒說話與聽話為主,通過明確的教育目標及教育方向,提升幼兒語言表達技能。課程作為幼兒獲取生活經驗及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教師需利用好領域學習的特性,選擇與“垃圾分類”相關的課題活動,通過趣味性的引導增強大班幼兒垃圾分類意識。
比如,在領域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兒歌進行講解,利用兒歌的押韻性豐富幼兒對“分類”的認知,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生活習慣。兒歌如下:
“小朋友,講文明,垃圾分類要分清。剩飯剩菜瓜果皮,廚余垃圾放綠桶;紙巾手指塑料瓶,可回收物放藍桶;電池農藥殺蟲劑,有害垃圾放紅桶;垃圾分類要牢記,文明行為我做起!”
朗朗上口的兒歌非常適用于大班兒童,教師利用兒歌特性滲透分類知識,不僅能快速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讓其以主動、樂意、積極的心態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從而達成培養習慣的教育目標。
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兒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態度的特有方式。藝術領域具有極強的開放性,通過繪畫、唱歌、跳舞、手工等多種形式,讓幼兒抒發出自己的情感及認知,在大膽創作中釋放自己的內心情緒。在該領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唱歌、手工、繪畫等多種形式構建“垃圾分類”藝術主題課程。
比如,在手工活動中,教師可讓幼兒利用“可回收物”展開“寶貝變變變”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認識可回收物并進行再創造,通過手工制作增強其環保意識;設計《設計垃圾分類海報》繪畫活動,讓幼兒使用繪畫的方式突出“垃圾分類”主題,在海報設計中增強分類意識,從而養成正確習慣;通過唱歌、跳舞等方式展開教育,如選擇音樂《垃圾分類歌》,鼓勵幼兒一邊唱歌一邊根據歌詞中的內容創編律動,在演唱和律動中豐富幼兒的分類意識,構建別樣的教育課堂。
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欲望,培養探究能力。在培養大班幼兒垃圾分類習慣時,教師時可利用科學活動的特性構建實驗類教學,通過觀察、分析不同垃圾的類型、特性及社會危害,結合幼兒的興趣點讓其在實驗中了解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其垃圾分類意識并養成正確生活習慣。
教師可以以“紙制品”為話題,讓幼兒感受“同一類別物品的不同分類原因”。以“報紙、雜志、衛生紙”為例,教師可通過“水溶性實驗”向幼兒展開講解,讓其了解到“報紙、書刊等物品水溶能力較弱,便于工廠二次與利用”,其屬于“可回收垃圾”;而為“衛生紙具有極強的水溶性,無法被工廠回收分解,利用效率較低”,所以衛生紙屬于“其他垃圾”。此類實驗類活動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幼兒在實驗過程中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垃圾的種類及特性,并在實驗中學習到更多垃圾分類的原理。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幼兒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基健全人格的基礎過程”。大班幼兒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傾向,對于外界環境及社會組成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在“垃圾分類”習慣培養時,教師可利用社會實踐性教育資源,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感知社會生活中的情景,通過宣傳、實踐等方式提高大班幼兒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在實踐中促使幼兒樹立正確的分類意識。
比如,教師可以將“宣傳、實踐”作為活動主題,與附近的社區取得聯系與合作,讓幼兒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向周圍小區、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引導幼兒在園區內撿垃圾,要求其根據撿來的垃圾進行合理分類,并投放到各個垃圾桶中。此類實踐活動能夠滿足大班幼兒好奇心,通過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幼兒能樹立全新的分類意識,從而保證領域課程的有效性。
良好的分類習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嘗試與經驗累積,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成正確的分類習慣。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注重常規意識培養,通過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加強教育滲透,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
比如,在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收拾區域內垃圾,并讓其根據垃圾的特點進行分類,科學合理地投放到各個垃圾桶中,給予幼兒實踐分類的契機;在幼兒用餐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幼兒將餐盤中的菜湯及使用過的衛生紙投放到“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桶中,利用日常活動增強幼兒分類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兒童養成良好習慣;在日常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幼兒收集“可回收垃圾”,并將其帶到幼兒園中,鼓勵幼兒展開手工活動。由此可見,一日生活中的多個環節都可展開教育引導,使其幼兒將垃圾分類變成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教育并非僅是幼兒園及教師的工作,家長的積極配合與引導也尤為重要。因此,在培養大班幼兒垃圾分類習慣時,教師需突出家園合作的教育優勢,及時與家長溝通滲透,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使用相同的教育策略,利用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給予幼兒垃圾分類的契機,讓其在生活中養成正確的分類習慣。此外,家長也應耐心地向幼兒講解環保教育知識,告訴孩子垃圾分類的意義及社會價值,在家庭環境中不斷增強幼兒垃圾分類意識。總之,各方應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促使幼兒養成正確垃圾分類的習慣,擰成教育合力,為幼兒構建更加積極的生活環境。
總而言之,垃圾分類是當前社會中的熱門話題,幼兒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及意識,對其身心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長及教師需充分意識到“垃圾分類習慣”的重要性,合理利用一日常規、教育環節、生活環境中的教育契機,給予幼兒豐富的實踐探索機會,讓其在分類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在與環境的互動和交流中塑造良好品質,讓垃圾分類成為幼兒自覺、自愿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幼兒樹立環保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