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國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以自身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服務和促進社會發展,實踐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關鍵環節。高等教育強國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強大和現代化,更是以高等教育的強大助力國家的現代化和強國建設。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就是要在二者的互動中探索形成適合中國歷史與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能夠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典范和提供全新選擇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高等教育體系。
以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賦能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面的現代化,是在邏輯、理念、模式、話語上實現的全方位轉換,在現代化理論范式發展上具有重大變革性、標志性意義,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從內涵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極具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科技自立自強是必需品,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教育支撐人才,人才支撐創新,創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提升。
高等教育既是人才的搖籃和創新的基礎,也是教育培養成效的最終體現。因此高等教育應該成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最佳結合點,在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戰略部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在統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來認識和理解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深刻內涵,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明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與責任。
以改革創新助推高等教育系統轉型與功能再造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正處于加速調整期,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實現發展模式的創新與轉型,即從規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長轉向內涵驅動的整體性發展,從高等教育體系自身成長轉向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從模仿跟蹤發展到主動創新發展,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系統轉型與功能再造。
當今社會,高等教育的角色與地位已由社會邊緣進入社會中心,近現代以來的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創新高地和產業變革的形成,都與高等教育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大學要主動服務國家的創新戰略,承擔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任務。
高校要積極擁抱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與挑戰,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與企業、社會等創新主體的整體協同和有效銜接,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產需結合、協同創新”的策略,加強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整合創新資源,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擴大國際科技與人文交流合作,吸收借鑒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提升高等教育整體創新能力。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高等教育總是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解決重大科學、技術與社會難題不斷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通過與產業、市場、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持續提升辦學水平,通過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當前,高等教育要由被動適應轉變為主動融入,并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校要遵循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規律,主動進入區域經濟產業鏈,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征,完善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類型,以區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優勢學科集群,推動自身體系及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相契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雙一流”建設高校還應當結合國家戰略、國家主體功能區定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規劃,調結構、搭平臺、創載體、建機制,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辦學目標多元化。
隨著現代化發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發展面臨深刻轉型,亟待建立全面、多樣、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凸顯高等教育在提升全民素質、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功能,特別是在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體系是由高等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要圍繞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包括優質均衡的基礎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技能型社會教育體系、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等方面,完善高等教育體系的結構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