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銀平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急性胰腺炎是各種因素引起的一種的急腹癥,因胰酶被異常激活,胰腺及其周圍組織出現自身消化,引起出血、水腫等局部炎癥反應,腹部疼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為主要特征[1]。大多患者主要表現為輕型,但因病情兇險,20%的患者進展為重型,患者可伴有胰腺及其周圍組織壞死、器官衰竭、胰腺腦病等危重癥,死亡率極高[2]。積極有效的內科治療及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是減輕患者癥狀、緩解患者病情的必然措施,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和心理應激有積極作用[3]。但常規護理難以觸及患者心理,在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干預效果不佳[4]。醫護患協同護理是一種醫生—護士—患者三者診療配合的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利于各種人力資源,使信息、資源共享,鼓勵患者主動參與護理過程,以提高患者依從性為最終目的,從而提高護理質量,臨床已證實這種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護理效果[5-6]。鑒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醫護患協同護理對急性胰腺炎患者心理應激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8 月—2021 年10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1)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7];年齡≥18 歲;身體狀況良好,能進行正常溝通;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有結石嵌頓或急性膽管炎等,經臨床分析需行早期手術治療者;合并有嚴重功能臟器衰竭;患有精神疾病、智力障礙。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飲食、用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觀察組給予醫護患協同護理干預,為期2 個月,出院后以電話隨訪進行延續性護理。(1)建立醫護患協同護理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共3 名,包括1 名主治醫師負責患者疾病管理和治療方案的制定,1 名護士長負責統籌組織本次研究,1 名責任護士負責相關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活動的開展,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考核,強化其對急性胰腺炎相關護理知識的了解,提升其溝通技能。(2)具體干預方法:①健康宣教。由主治醫師與護士長共同制定健康宣教內容及宣教策略,如介紹急性胰腺炎發病的發病機制及高危因素、臨床診療依據、可能出現的不適及飲食用藥注意事項等,可將相關內容制作成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PPT,或直接制資料影片,引導患者觀看,避免過多的文字贅述導致內容枯燥乏味,盡量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醫療專業術語,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內容的了解,并在健康知識宣教結束后了解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若患者提出相關疑問,需耐心地回答患者。②制訂護理方案。主治醫師與護士長共同參與查房,在查房過程中與患者詳細交流其疾病狀態及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意愿,根據所了解到的情況,醫護人員共同參與討論護理方案,并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在醫護患三方協商下共同制訂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如因急性胰腺炎發病突然、病情兇險,患者可能存在恐慌、焦慮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配合程度,主治醫師從自身專業角度出發,向患者普及疾病相關治療內容,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充分的認知,可穿插介紹相關成功案例,盡可能消除患者對治療的疑慮,責任護士引導患者講述自身生理、心理現狀,了解其自身負面情緒由來,并針對其緣由采用正向激勵性、安慰性語言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安撫及護理干預,并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患者能夠有良好的休養空間。此外,密切監測患者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補液速度等,并引導患者協同參與病情監測,如留意自身尿量變化及皮膚顏色變化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③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由責任護士每周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飲食、用藥、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基本情況,并詢問患者自我護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督促,并囑患者定期復診,隨訪結束后可將患者情況記錄下來,與主治醫師共同商議患者出院后還需注意的事項,及時調整隨訪重點。
(1)心理彈性變化。根據心理彈性量表(CD-RISC)[8]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2 個月后心理彈性變化。該量表圍繞自強(8 項條目)、堅韌(13 項條目)、樂觀(4 項條目)3 個維度設計,由25 項條目組成,每項條目0~4 分不等,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彈性越好。(2)疾病應對方式變化。根據醫學應對問卷(MCMQ)[9]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2 個月后疾病應對方式變化。該量表共20項條目,圍繞面對、屈服、回避3個維度設計,包括8 項正向條目和12 項負向條目,每項條目1~4 分,滿分為80分,評分越高,表示越傾向于該應對方式。(3)治療依從性。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依從性調查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性變化,該量表圍繞用藥、遵醫行為、護理依從3 個方面設計,依從性好:患者能夠積極治療及配合護理,做到遵循醫囑用藥;依從性可:患者基本能夠配合治療及護理,偶爾忘記服藥;依從性差:患者不配合臨床治療及用藥,經常忘記服藥甚至自行中斷服用藥物。依從率=(依從性好+依從性可)例數/總例數[10]。該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851,信效度較好。(4)生活質量。根據消化道相關生存質量指數量表(GIQLI)[11]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圍繞患者核心癥狀、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狀態及社會活動能力4 個維度設計,共36 項條目,滿分為144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自強、堅韌、樂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變化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變化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自強堅韌樂觀干預前18.33±4.11 18.25±3.98 0.092 0.927干預后24.26±3.28 26.69±3.95 3.104 0.003干預前39.69±5.25 39.81±5.47 0.104 0.918干預后43.33±3.21 45.25±3.17 2.791 0.007干預前8.25±2.25 8.31±2.19 0.125 0.901干預后11.35±1.65 12.88±1.21 4.903<0.001
干預后,觀察組面對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回避、屈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應對方式變化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應對方式變化情況(±s) 分
組別面對回避屈服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干預前15.45±3.33 15.39±3.65 0.080 0.937干預后18.25±2.16 19.89±2.27 3.432 0.001干預前17.33±2.21 17.29±2.19 0.084 0.933干預后13.08±2.15 11.59±2.09 3.259 0.002干預前13.13±1.65 13.21±1.82 0.214 0.831干預后10.15±1.26 9.33±1.35 2.911 0.005
干預后,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為97.67%,對照組治療總依從率為86.05%,觀察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性變化情況 例(%)
干預后,觀察組核心癥狀、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狀態和社會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s) 分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核心癥狀干預前54.39±3.18 54.44±3.27 0.072 0.943干預后58.39±4.17 61.33±4.25 3.238 0.002生理功能干預前16.39±2.16 16.44±2.09 0.109 0.913干預后20.39±1.08 22.37±2.25 5.202<0.001精神心理狀態干預前19.33±3.25 19.28±3.41 0.070 0.945干預后22.35±2.19 24.01±2.82 3.049 0.003社會活動能力干預前13.33±1.48 13.38±1.52 0.155 0.878干預后16.33±1.55 17.62±1.89 3.461<0.001
醫護患協同護理能夠提高患者心理彈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疾病引起的不適及經濟開銷等因素,均會給予患者負面心理刺激,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心理應激反應[12]。心理彈性是個體在面對創傷或不同形式壓力時的一種積極適應的能力,是當機體出現心理應激的一種保護性資源,能夠有效調節患者負面情緒。本研究發現,觀察組心理彈性優于對照組,提示醫護患協同護理能夠提高患者心理彈性,使其產生更加積極的心理應激。楊荔等[13]認為,急性胰腺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及自身病情了解不足時,易產生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而傳統的護理模式對患者心理應激狀態改善效果并不理想。醫護患協同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加強患者心理建設,激發其正性力量,并通過疾病相關知識的普及以及向患者講解相關治療成功案例,使患者找回平靜心態,并對自身疾病狀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使其能夠客觀看待自身疾病,保持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醫護患協同護理能夠改變患者疾病應對方式,使其更加積極應對疾病,是個體對自身所處環境的一種有意識的調節,反映了個體心理應激狀態的性質和強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體應對應激事件的結果[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疾病應對方式更加積極,提示醫護患協同護理有助于幫助患者形成更加積極的應對方式。醫護患協同護理模式下的護理能夠對患者心理狀態了解更加深入,可針對患者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給予及時的心理指導,促進患者建立積極思維,持續的心理護理能夠使患者給予自身更加積極的心理暗示,并通過向患者提供相關應對的建議和方法,能夠幫助患者正確調整自身應激狀態,有效應對不同形式壓力,使其面對疾病更加積極、客觀。
醫護患協同護理能夠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急性胰腺炎進展較快,病情復雜,有效的治療手段及高質量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胰腺炎加重風險,促進患者盡早康復,但在此過程中,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至關重要[15-16]。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提示醫護患協同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宋向暉等[17]認為,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可能與疾病認知程度較低相關。醫護患協同護理通過鼓勵患者參與護理方案的制訂,使患者對護理的目的和意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普及方式的創新也避免了傳統健康教育的枯燥乏味,且通俗易懂的宣教內容能夠使患者對疾病相關治療了患者欲望得到提高,從而提高患者的相關認知水平,使其主動治療,進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醫護患協同護理能夠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這種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醫護患協同護理模式使患者心理彈性和疾病應對方式得到有效調節,而這種良好的心理彈性和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使患者更加積極有效應對應激和壓力,從而促使患者整體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三者之間相互關聯也相互影響。陳凌華等[18]認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個體的心理應激及應對方式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這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更貼合患者實際護理需求,護理方式更具有針對性,再加上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高,使治療方案和護理方案的實施更加積極有效,從而提高患者整體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醫護患協同護理能夠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彈性,使其產生更加積極的心理應激,從而促進患者積極應對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和整體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