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張先庚 劉林峰 王紅艷 郭勤 劉珊 田靜 文志飛
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而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則是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工作[1-2]。護理教育是我國宏觀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合格且優秀護理人才的重要責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醫學模式轉變以及大眾健康需求的增加,使護理人員的服務對象、職責及場所都發生了較大轉變,對高質量護理人才的需求也越加迫切,而護理人才的培養則催生護理“雙師型”教師的建設。通過文獻回顧,目前我國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教師缺口較大,且存在職后培養環節弱化、培養制度不健全、考評標準未統一、教師“雙師”素質不顯著等突出問題[3-4],且現有關于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的研究較少,對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能力評價尚缺乏統一標準。故本研究以崗位勝任力為立足點,構建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以期為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準入、能力培養、考核評價等提供借鑒參考。
組建德爾菲專家咨詢小組,包括1名護理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職業教育專家,2名臨床護理教育與管理專家,3名高職院校護理教師,4名護理研究生。負責整個德爾菲專家咨詢的活動過程,主要內容包括擬定方案,專家遴選,制訂、發放和回收專家咨詢問卷,整理、統計和分析意見與結果等工作。
通過文獻研究,以“高職院校”“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培養”“繼續教育”“勝任力”“Vocational Colleges”“nursing”“Doublequalified Teachers”“Competence”等為關鍵詞,對中外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并收集整理有關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培養相關政策文件要求,結合崗位勝任力、人職匹配等理論內涵,分析、梳理、整合相關資料,初步構建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
基于前期研究基礎,結合小組討論,擬定出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專家咨詢表,并選取3名相關領域專家進行預咨詢,根據專家意見進行再次修改完善。最終形成的專家咨詢表共包含三部分:①前言:介紹研究背景、目的和填表說明等;②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專家咨詢表:包含一、二、三級指標,按照Likert 5級評分法,對每個條目的重要性進行評分。并設置修改意見和需補充項目欄,供專家對相關條目進行補充、修訂等;③專家情況調查表:包括專家的年齡、職稱、工作年限、專業等以及專家權威程度調查。
本次共遴選省內外相關領域專家22名,地域分布包括西南、西北、中南、華東、華北、華南等地區,以盡可能保證專家的廣泛性和代表性。遴選標準:從事職業教育、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臨床護理教育/管理、繼續教育培訓等相關專業領域專家;從事本專業領域工作經驗≥10年;本科及以上學歷并具有副高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愿意參與本課題,并能及時反饋相關建議或意見。
由于疫情影響,本次兩輪專家咨詢調查表均采用電子郵件方式進行一對一、背對背發放,并給出專家意見反饋時間。小組成員按統一指導標準及時解答相關問題,并按時回收調查問卷。待第二輪專家咨詢完畢后,及時整理、統計和分析數據。制訂的條目篩選標準[5-6]:條目均分≥4.0分、變異系數<0.25、滿分比>30%;專家條目重要性選擇4、5的百分率≥80%;專家權威系數>0.7。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5.0統計學軟件等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①專家基本情況:計量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進行表示,其他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②專家積極系數:采用專家咨詢表的回收率來表示,回收率越高表示專家積極系數越高,當回收率>70%時,表示專家對本次咨詢特別關心[7]。③專家意見集中程度:采用專家對某一指標重要性評分的均數和滿分比表示[8]。④專家意見協調程度:采用變異系數和專家意見協調系數表示[9]。⑤專家權威程度:采用專家對各指標的判斷依據(Ca)與熟悉程度(Cs)表示。檢驗水準α=0.05。
共22位專家參與了第一輪專家咨詢,21位專家參與了第二輪專家咨詢。專家年齡以50~59歲為主,工作年限20年以上占比73%,碩士及以上者占比55%,中級以上職稱者占比95%。專家研究領域主要分布在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臨床護理等領域,工作單位涉及醫院、社區、基層機構等,專家分布較為廣泛。
本次研究中,兩輪專家咨詢表的回收率分別為100%和95.5%,兩輪專家咨詢分別有91%和23.8%的專家提出了修改意見,專家積極性較高。
第一輪專家咨詢Ca平均為0.929;Cs平均為0.845;Cr平均為0.887。第二輪專家咨詢Ca平均為0.933;Cs平均為0.848;Cr平均為0.890。兩輪專家咨詢Cr均>0.8,專家權威度較高。
兩輪專家咨詢肯德爾和諧系數(Kendall’s W)分別為0.086和0.111,均在0~1之間,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專家協調程度較好。
第一輪專家咨詢,修改/合并條目8項,新增6項,無刪除項;第二輪專家咨詢,修改/合并條目4項,無新增和刪除項。最終確定了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12項、三級指標58項,見表1。

表1 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
本研究在深入文獻研究、小組討論基礎上,結合崗位勝任力等理論原則,立足國家對“雙師型”教師建設相關文件要求,科學擬定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并按照德爾菲專家函詢標準流程,開展兩輪專家咨詢。結果顯示專業積極系數、權威程度和專家意見協調程度均較好,且遴選專家研究領域和行業來源分布較為廣泛,表示本次專家咨詢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可靠性。
社會對高等護理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升,使得護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更加迫切。本研究共提取出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三大要素,即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其中,職業素養包含對護理教師身心素質和品德修養要求;專業知識包含對護理教師教育學知識、專業核心知識和相關人文知識要求;專業能力包含對護理教師教學、實踐、科研、溝通、專業建設和社會服務能力要求[10]。職業素養是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的重要前提,專業知識是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的重要基礎,專業能力則是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的關鍵。故整體指標體系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結合了教師職業的基本特性、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和護理專業的特點,體現了職業院校護理教師的“雙師”特點[11]。
從咨詢結果看,一級指標中專業能力得分最高,其次為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可見專家們一致認為專業能力是支持教師勝任崗位的關鍵因素。①職業素養:其二級指標重要性均一致,專家們認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職業素質應該是一名合格人民教師均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和崗位勝任的基礎,缺一不可。其中又特別強調了教師職業素養中的師德師風,認為這既是教師職業形象的代表,更是實現德育的前提[12]。②專業知識:認為一名高素質護理“雙師型”教師理應是博學多識的,既要掌握職業教育有別與高等教育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目標等知識,還要精通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交叉多學科知識、心理學和專業相關科學文化知識等,才能向學生傳授全面、行業崗位一線的最新動態知識,培養社會所需的勞動技術人才[13]。其中核心知識得分最高,“掌握專業教學理論知識”則是教師勝任專業教學崗位的基本條件。③專業能力:育人先要育己,教師不僅是教育者,更是創造者、實踐者、溝通者和研究者,而職業教育中的教師更具有職業性、學術性、師范性和技能性[14],而護理專業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故一名高素質護理“雙師型”教師既要能教書育人,又要能開展專業實踐工作,二者此次得分也最高,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護理教師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兩項能力,且這既符合“雙師型”教師具備“雙能力”的特點,也是職業教育教師的基本要求[15-16]。其次,還要求護理教師具備一定科研創新和專業發展能力,能夠主動和終身學習,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思考探索,開展教學改革和臨床研究,科學解決護理教學和臨床護理發展問題,如新冠疫情下如何高效開展遠程信息化教學、如何“以賽促教、研”等,由此推動護理教育和臨床護理可持續發展[17]。再者,隨著職業院校“雙高計劃”的提出,服務社會、教研強校和應時而為越來越成為職業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且職業院校本身便具有職業性和社會性,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也是要服務社會[18]。故護理“雙師型”教師理應具備一定社會服務能力,能將行業一線知識與教學內容相對接,也能將教學成果、經驗等回歸課堂進行轉化應用,讓學生在社會服務實踐中獲益。
通過文獻回顧了解到,雖然各大職業院校均在積極開展護理“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取得的了一定成效,但現實結果來看,仍存在對相關內涵概念界定不清、準入標準未統一、考核選拔評價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導致“雙師”素質并不突出,護理教師滿意度較低[19-20]。故本研究基于崗位勝任力理論原則,開展對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構建,整體內容體現了職業院校護理教師的職業性、學術性、師范性和技能性特點,從素質、知識、能力三方面綜合設計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以實現人盡其才、崗適其職,在一定程度上為護理“雙師型”教師準入標準、遴選認證和考核評價提供了一定參考依據,也為完善現有護理“雙師型”教師考評體系提供一定理論參考,以培養出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能力突出、理實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護理“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職業院校護理教育教學質量[21]。
本研究探索構建了職業院校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勝任力指標體系,為護理“雙師型”教師崗位準入、能力培養、考核評價等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鑒。但受時間、人力等限制,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尚處于理論研究階段,缺乏實證研究考證。故未來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不斷完善現有指標體系,并開展實證研究,以更加科學驗證本指標體系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為我國職業院校護理師資隊伍建設提供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