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君 夏俊 馮靖悅
摘 ?要:在中美貿易戰疊加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球電子元器件供應鏈面臨巨大沖擊。文章利用PEST分析法研究深圳龍華企業在元器件方面面臨的外部環境,運用SWOT分析法研究龍華企業在元器件方面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并由此探討龍華區企業應對電子元器件卡脖子問題的策略,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和進行數字化轉型提供科學支撐。
關鍵詞:電子元器件;應對策略;供應鏈安全
中圖分類號:F062.5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4706(2023)16-0071-04
Analysis of Coping Strategy on Containment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Us Trade War
—Taking Enterprises in Longhua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as an Example
LIU Dongjun, XIA Jun, FENG Jingyue
(Shenzhen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a-Us trade war combined with the COVID-19 pandemic situation, the global supply chains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are facing huge impact. The PES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in Longhua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which are consuming components.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enterprises in Longhua district. Coping strategies on containment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enterprises in Longhua district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enterprises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electronic component; coping strategy; supply chain security
0 ?引 ?言
電子元器件廣泛運用與電子信息行業各個領域,是推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的關鍵要素,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隨著傳統元件的研發與制造逐步走向成熟,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涌現,全球電子元器件產業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電子元器件呈現出小型化、高性能、精密化等多個方面的新特點[2]。
美國是電子元器件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核心技術優勢凸顯,元器件科技全球領先。美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并投入大量資金在電子元器件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品制造,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元器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3]。另外,美國國防部也將“開發先進電子元器件”作為一項重大計劃,將電子元器件的發展提升到國家國防戰略層面,進一步促進了先進電子元器件的技術和產品升級[4]。日本、韓國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電子元器件先進國,在容阻感、晶振、濾波器等元器件領域,日本廠商均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位置;韓國在無源電子元器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其中三星電子已成為全球馳名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商之一。中國是全球電子元器件產業最重要的市場,也是全球電子元器件生產大國之一。李亞濤[5]對國產電子元器件應用進行了梳理。楊純智[6]就電子元器件的國產化替代提出了建議。目前國內電子元器件產業已初步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其中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和銷售渠道體系優勢。尤其深圳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高度集中,全國接近三分之二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企業總部在深圳[7]。
電子信息是深圳市和龍華區的支柱產業之一。深圳電子元器件產品齊全、產業鏈完善,在全國占優勢地位。深圳電子元器件與全球產業鏈聯系度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對外技術依存度很高[8]。龍華區一直致力于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打造電子信息產業研發制造基地,聚集了一批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和研究機構。但是,當前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原因,一些元器件被禁運和限售,可能面臨嚴峻的“斷供”“斷鏈”風險[9,10]。因此,為深入落實中央有關政策,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也為推動龍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對龍華區企業應對電子元器件卡脖子問題的策略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基于PEST分析法的外部環境分析
基于PEST(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Technology)分析法對龍華企業電子元器件供應問題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
政治方面,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給我國的電子信息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摩擦不斷加劇,不僅會損害市場的公平競爭,也對我國電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雖然我國已經在低速光芯片、射頻器件等領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國產替代,但是高端電子元器件、操作系統等領域的應用仍然比較薄弱。本土元器件廠商將在未來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行業洗牌。穩定的元器件供應鏈渠道,是保障深圳乃至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應構建良好的電子元器件供應鏈體系,支撐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經濟方面,在新政策的支撐下,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加快建成,一些領域對電子元器件的要求也逐漸高端化、精細化。目前,我國正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要進一步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于依賴中國以外的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同時,村田等日本企業陸續從中、低端市場撤出,國巨等中國臺灣企業加速產業整合,搶占中低端市場,雖然國內廠商整體市場占有率仍偏低,但在終端客戶扶持下正加速擴產,積極迎接國產替代市場。
社會方面,新冠疫情影響電子元器件進出口,加大了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但疫情期間給“宅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溫床,導致終端電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之全球貿易摩擦持續升級,供需形勢從偏松轉向偏緊,基礎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因此電容電阻、晶體管等電子元器件價格漲幅也持續上漲。另外,在人才方面,由于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大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依然明顯,人才持續向大城市以及其周邊城市集聚,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仍是高端人才的匯集地。
技術方面,全球電子元器件技術發展的趨勢顯示,片式電容、片式電感、片式電阻,占元器件生產總量的85%~90%,片式化已成為衡量電子元器件技術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電子元器件在片式化的同時,隨著電子設備小型化進程的加快,電子元件的復合化和集成化程度也在攀升。隨著電子設備向小型化、輕薄化發展,電子元器件也進入了精細化發展新階段,其復雜性、集成化程度不斷提高,其中新型電子元器件就是代表之一。新型電子元器件反映了當下和未來電子元器件向高頻化、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低功耗、響應速率快、高精度、高功率、多功能、組件化、復合化、模塊化和智能化等的發展趨勢。同時,全球“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新趨勢與中國“雙碳”計劃的實施,對電子元器件的材料以及技術提出了新要求,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影響電子元器件發展的要素之一。
2 ?龍華區企業電子元器件SWOT分析
運用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法研究龍華區企業電子元器件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如圖2所示,推動龍華區企業進一步認清當前形勢、抓住機遇,制定相應發展戰略,更好地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
優勢方面,龍華區是全國最大的IC產品消費市場之一,消費電子市場流通的渠道也是全國最大的渠道,另外,在芯片的消費和設計方面也是全國領先。在新型元器件產業技術方面,龍華已經打造了一批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元器件產品生產基地,產業規模持續擴張。龍華區目前行業大而不強問題依然突出,主要體現在企業實力整體偏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龍頭企業匱乏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化能力都存在較大差距。
劣勢方面,近幾年,深圳龍華土地、原材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影響,企業面臨較大壓力。目前企業缺芯少屏困局難解,元器件供應鏈受阻,主要體現在:1)高端元器件依賴進口,國產替代仍需時間。目前在低端元器件領域,中國企業具有較大優勢;但“高精尖”產品方面,仍依賴進口。國內主流芯片自給率均在15%以下,CPU和DRAM芯片僅有1%可自給。據調研,被卡脖子的關鍵元器件還有: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壓電器件、IGBT、手機射頻器件等。另外,生產電子元器件的原材料和設備比元器件本身更值得關注,材料和設備的缺失是使我們無法造出相應元器件的根源。2)本土元器件分銷商資望不足,實力與巨頭差距明顯。分銷商位于元器件產業鏈中間環節,是上游原廠和下游應用商間的蓄水池,承擔著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及商流的傳遞作用。當前全球排名前三的分銷商艾睿電子(美國)、安富利(美國)、大聯大(中國臺灣)的營收和約占全球所有分銷商總營收的一半左右,擁有絕對的市場話語權。而深圳元器件分銷商總體規模在中國領先,約占全國一半,但龍華分銷商規模相對較小,大型分銷商注冊地基本都在南山和福田。龍華企業主要也采用這些區外的分銷商。
機遇方面,電子元器件國產替代已成共識,本土企業崛起仍需時間。盡管下游很多大型企業仍使用國外的元器件分銷商和產品,國產元器件仍得不到大規模使用、不能在應用中迭代創新。但隨著國產替代的進一步深入,會有更多大型企業使用國產元器件,同時國產元器件性能也將在迭代中不斷提升。
威脅方面,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美國欲通過高科技領域優勢,遏制中國崛起。隨著電子元器件市場從增量變成存量、中美貿易摩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制造業成本上升、半導體產業步入周期性回落等諸多不利因素疊加,元器件市場在未來將面臨極為殘酷的市場競爭和行業洗牌。目前,美國主要針對“實體清單”上的企業制裁,對其他企業影響相對較小。穩定的元器件供應鏈渠道是保障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未來,中美貿易摩擦或將持續,美國對我國高科技企業的定點打壓和技術封鎖仍需警惕,應建立良好的戰略儲備體系綢繆應對。
3 ?卡脖子問題應對策略分析
3.1 ?構建元器件儲備體系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1)調研龍華區企業核心元器件需求,梳理其進口依賴及國產替代情況,建立重點行業電子元器件儲備名錄。2)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破芯片等卡脖子技術,實現國產替代。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梳理重點元器件領域知識產權清單,鼓勵企業構建布局核心技術核心專利池。
3.2 ?扶持本土分銷商
推動分銷行業發展壯大。1)研究出臺元器件分銷行業專項扶持政策,支持分銷企業在龍華落戶。2)對元器件分銷商融資給予支持,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解決其資金難題。3)鼓勵下游大型企業應用本土分銷商及產品,讓國產元器件不斷更新迭代。
3.3 ?完善營商環境
推動元器件產業集群建設。1)建設龍華電子元器件產業園,集聚元器件原廠、分銷商和下游應用等全產業鏈企業。2)爭取部、省、市支持建設信創適配驗證中心,開展標準研發、適配保障、展示體驗、數據積累、生態推廣、人才建設等服務。3)提供企業元器件分銷一站式服務,在進出口、跨境結算、供應鏈金融、倉儲物流、信息平臺等方面提供便利。
3.4 ?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激發企業經營活力。1)對標香港元器件行業發展環境,提升分銷行業發展整體環境,著力解決行業發展的堵點痛點,大力吸引國內分銷商將香港業務回流深圳。進一步落實中央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推動提升企業競爭力。2)加大對元器件分銷商融資的支持,鼓勵銀行參照香港銀行業務模式,針對電子元器件分銷商探索開展以上下游業務往來票證為抵押物的貸款融資產品;3)建議海關、邊檢等部門進一步加強電子元器件通關便利性,提高元器件流通效率。
4 ?結 ?論
本文對中美貿易戰背景下深圳龍華區企業電子元器件卡脖子問題的應對策略進行研究,利用PEST分析法研究企業在電子元器件方面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方面的外部環境,運用SWOT分析法研究龍華區企業電子元器件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推動龍華區企業進一步認清當前形勢,制定相應發展戰略以更好地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提出構建元器件儲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扶持本土分銷商,推動分銷行業發展壯大;完善營商環境,推動元器件產業集群建設;打造優質營商環境,激發企業經營活力等方面建議,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劉玉琴,付振秋.國內外電子元器件標準化概述與建議 [J].中國標準化,2022(21):96-99.
[2] 黃玉萍.數據加密技術在汽車電子元器件上的應用 [J].汽車與新動力,2022,5(4):44-46.
[3] 田素梅.美國軍用電子元器件供應鏈安全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J].中國集成電路,2021,30(12):12-15.
[4] 崔連標,翁世梅,莫建雷,等.國際禁運聯盟、供應鏈中斷風險與我國宏觀經濟易損性——以芯片為例 [J].財經研究,2022,48(12):92-105+165.
[5] 李亞濤.國產電子元器件應用分析 [J].中國設備工程,2022(8):247-248.
[6] 楊純智.裝備電子元器件國產化替代問題及措施與建議 [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1,11(1):123-124.
[7] 安蓓,謝希瑤,孫飛,等.深圳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釋放哪些“特別信號”? [J].中國外資,2022(3):72-73.
[8] 李超.國產電子元器件在航空裝備中的應用瓶頸研究 [J].中國設備工程,2021(5):246-247.
[9] FAJGELBAUM P,KHANDELWAL A.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US-China Trade War [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2021:29315.
[10] ZHU Q,RUAN Y L,LIU S,et al. Novel Information Fusion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Global Public Events on the Sino-US Soybean Futures Market [J].Data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21,1(1):48-60.
作者簡介:劉東君(1984—),男,漢族,內蒙古通遼人,黨支部書記,博士,研究方向:系統建模與仿真、區域經濟與產業研究;通訊作者:夏俊(1971—),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博士,研究方向:企業信息化、區域經濟與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