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惠
揚州大學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的“雙碳”目標是到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力爭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雙碳”政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外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與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保護日趨緊迫。可以肯定的是,低碳將重塑我們的價值觀,深刻改變我們現有的生活,“雙碳”政策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較高居民環保意識與之相適應,提升居民環保意識能夠有效推動“雙碳”政策的更好實施。因此,本研究以“雙碳”政策背景下的居民環保意識為研究對象,并以Y市為例,通過對Y市居民環保意識的實地調查,客觀呈現“雙碳”政策背景下居民環保意識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升居民環保意識、加快“雙碳”政策落地見效提供政策建議。
“雙碳”政策倡導居民養成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加速環境保護進入新時代,因此“雙碳”政策對居民環保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
“雙碳”政策實施要求全民加入環保大學習。一方面,對社會公眾學習環保知識提出現實要求。社會公眾參與環保知識學習,可以進一步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規范人們的環保行為,通過大眾媒體的廣泛宣傳,使“雙碳”政策得到更好實施。另一方面還要求學校開設相關環保理論與實踐課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環保知識,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通過一系列環保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環保行為的有效養成。
雖然人們已經開發出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但是我國能源結構依舊以煤炭能源為主。除去工業、農業等生產活動,居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是一個不小的份額。在“雙碳”政策提出關于未來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下,對于大眾的要求便是能夠主動節約資源。
由于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造成了生態環境問題;又由于能源供應結構和資源利用結構不優化,導致了碳排放居高不下。生態保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人人都是直接參與者和實踐者。要想解決問題,必須使得居民參與到生態保護行列中,并加快提升其環保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
科學垃圾分類有助于垃圾處理流程,降低了其中污染物的含量,可以使再生資源得到高效回收利用,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在健全相關管理體系、統籌長效治理機制的情況下,多渠道進行宣傳倡導,讓居民提高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責任感,形成人人參與垃圾分類行動的良好社會氛圍。
環保意識是指節約與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雙碳”政策背景下的居民環保意識提升是在現代社會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模式新的突破,以期形成居民對待生態環境的環保理念,貫徹保護環境的價值觀。當前,我國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相對于進一步的環境問題和現狀認知尚不明確,對于“雙碳”政策的有效落實還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著眾多的困境與挑戰。
“雙碳”政策的有效落實是建立在我國居民掌握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上的,然而目前,我國居民環境有關的知識還較為缺乏,從整體來看水平較低,環保知識的了解程度和運用程度停留在淺層階段。因此由于居民較低的環境問題關注度,較窄的環境保護知識面,直接影響了我國“雙碳”政策的有效實施情況,減緩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環境保護行動的主體是廣大公民,但目前我國公民并未積極有效地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現階段,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力度加大,使得廣大公民愈加關注環保問題,但從實際行動看,暴露出“知行不一”的現狀,居民并未養成環保習慣,無法積極參加環保行動,環保意識也就無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居民在對待環境問題時,更是直接判斷某類環境問題是否對自己造成了利益損失和日常不便,從而有選擇性地解決,總體而言,主動性不高。
現階段,廣大居民可以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對于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并不熟悉。人們也往往忽視自己享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權利,對于環境污染缺乏基本的維權意識。人為環境污染問題使得公民的合法權益正在遭受侵害,但大部分公民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依法保護自身權益。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居民很難意識到自己是行動的主體,從制定政策到實施政策,都是政府機構起主導作用。居民一直處于被動狀態,不能意識到自身行為才是環境保護最重要的一環。而一旦出現環境問題,多數居民的第一反應總是相關政府沒有做好工作,解決問題。在環保問題中,居民過分依賴行政部門的推動,也就直接導致了關于環境保護的各項政策無法有效實施。
本文基于問卷調查以及案例分析得出居民環保意識的影響因素。調查問卷主要分為“雙碳認知情況”和“居民環保意識的影響因素”兩部分,總計20個問題,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8份,其中有效問卷498份,問卷有效率100%。本次調查在Y市展開,分別在邗江區匯金谷商場、高橋村展開實地調查。
經濟狀況較差的群體在環保行為與環保意識水平上都相對較低,本次調查分別在Y市的邗江區匯金谷商場、高橋村展開實地調查,兩地城鄉居民在環保意識水平方面存在顯著差距,悠久的農耕文明會使得農民把自然作為一種生存工具,因此對環境保護持相對冷漠的態度。高橋村農民群體因經濟狀況較差而導致教育落后,對環境保護接受度有限,從而導致其環保意識較為淡薄。生存壓力的存在使得經濟狀況較差的群體在面對環境這一公共物品時,更偏重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也容易做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1]
政府促進環保建設的相關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的環保意識水平。通過對居民環保意識的影響因素的調查可見,執行機構引導影響居民環保意識和行為,占65.47%,顯示政府執行機構對公眾環保意識影響較大,這表明公眾的環保意識大體屬于被動型,其環保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感受到政府環保動態后的響應,因此缺乏積極主動的意識。居民大多是在政府的引導下做出環保行為,處于被動狀態,而過分依賴政府機構會使得居民無法意識到自身的不足與問題,而是認為政府沒有做好相應的工作。
問卷顯示,53.12%的居民認為規范大眾低碳環保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74.48%的調查居民并不能有效說出我國具體的環境保護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雖然規定了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但并未制定具體措施來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現階段,我國既未針對“雙碳”內容制定專門立法來調整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沒有為“雙碳”專門構建制度規范。[2]缺乏節約能源和低碳生活的相關法條要求,就會導致“雙碳”行動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調查顯示,當前“雙碳”政策在Y市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本次調查的人群中,了解“雙碳”政策的僅有5.0%,基本了解占30.1%,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分別占42.4%、22.5%。可見,“雙碳”在Y市居民中普及程度不理想,居民“雙碳”認識的缺口,還需進一步解決。居民的年齡、受教育水平、周圍環保氛圍、環保知識了解程度都會對公眾環保意識存在直接影響。[3]目前,中國社會尚未形成綠色生產生活的社會氛圍,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渠道較少,目標群體的整體環境意識不高。[4]“雙碳”理念的信息不夠通俗易懂,公眾無法及時了解相關制度政策,也就不能自覺產生生態行為,只有環保教育水平越高、周圍環保氛圍越濃厚、公眾掌握環保知識越多、居民的環保意識才能越高。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展報告(2022)》指出我國“雙碳”須把握先立后破、有序推進總體要求,提出在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要求下,確保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底線,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居民環保意識提升作為落實“雙碳”政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升。
我國農村地區居民的環保意識相較于城市居民更為落后,農耕文明認為自然是純粹的人類工具,許多農村居民不重視生態保護,且教育水平、文化素養與經濟地位較低,生態責任感淡薄。與城市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不利于農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落實經濟激勵策略可以在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后,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即生態環保需求。減小經濟狀況較差群體的生存壓力可以使他們在面對環境這一公共物品時,更偏重維護公共利益,保護公共環境。
適時進行政府調控,調整生態環保政策,從現有法律和監管體系來看,要實現“雙碳”目標,不應局限于現有法律。可以將“雙碳”作為環境保護法的指導原則之一,研究制定碳中和專項法律,及時修訂節能和低碳生活相關法律法規,促進各級部門之間的法律協調,完善公眾參與生態環境行為的法律規范。[5]信息時代下,網上政府也可以進行云監管,大大提高其監督效率。
“雙碳”政策下要求環保宣傳內容更具針對性,須在“雙碳”的目標下提升公民生態意識,就應當加入“雙碳”理念,貫徹低碳生活理念。環保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感。學校也可以開設相關“雙碳”環保知識課程來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舉行環保實踐活動養成規范的生態環保行為。而社交媒體則可以作為成人教育手段,提高成人的環保意識。媒體宣傳內容也應集中在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樹立低碳消費觀念。[6]
加強環保宣傳力度,弘揚節能環保的美德,可以定期進行宣講會,建立群眾性的環保組織來開展環保公益活動等簡單有效的方法去加強宣傳的力度和深度。智能媒體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進行環保宣傳,在傳統媒介的基礎上,還應關注自媒體等新媒體渠道。在數字流量時代,須對宣傳內容進行碎片化和個性化,通過制作短視頻來宣傳科學生態知識以及碳排放知識,將宣傳內容可視化,使其更易于理解,提高公眾接受度,增強公眾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
“雙碳”政策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較高的居民環保意識與之相適應,綠色節能、低碳生活需要多元協同參加,而公眾作為綠色低碳行動的行動主體,提高其環保意識是刻不容緩的。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居民在“雙碳”政策下的環保行動中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積極有效低參與到低碳環保的建設中,還可以加快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前進的步伐。然而在現實中,綠色發展理念在居民生活中并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其因為主要在于公眾綠色環保意識不強,無法清晰低認識到自身在環保行動中的重要性和主體地位。只有持續提高居民環保意識,才能有效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