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波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
放眼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一批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優秀企業,而優秀企業的孵化與壯大,又離不開具有創業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核心技術頻繁被西方發達國家“卡脖子”的當下,創新創業成了打破外國技術壟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突破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贝髮W生作為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即將步入社會成為中堅力量的群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理應成為創新創業的引領者。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當下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是最能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活動。[1]因此,有必要對如何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展開深入研究。
“挑戰杯”競賽可分為兩個子競賽:第一個是面向學術研究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第二個是面向創業的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偏重于項目的學術性及向實踐運用的可轉化性,參賽者需遵守學術基本規范,選題新穎、不落俗套,才可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創業計劃競賽則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競賽小組,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或服務,并圍繞這一技術、產品或服務,以獲得風險投資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體、深入的創業計劃。從創業計劃的評審標準可以看出,計劃書中權重最大的是財務分析,其次分別是管理技巧與團隊、風險分析、產品或服務創意、市場競爭分析。[2]這就要求參賽者具有較強的商業運營意識與市場敏感度,準確把握市場動向。
“互聯網+”競賽要求參賽者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去運營管理商業項目,要求參賽者提交一份完整的項目商業計劃書用于評審。相較于“挑戰杯”競賽,“互聯網+”競賽的特點在于:(1)項目對接市場,商業模式需完整、可行,主辦方聘請社會投資人做專家評審。(2)選題源于熱點,要求具有原始創新或技術突破,傾向于利用高校學科優勢培育項目。(3)大賽舉辦期間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突出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弘揚創新創業精神的教育作用。[3]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以計算機設計作品為參賽對象,這些作品包括軟件應用與開發、微課與教學輔助、物聯網應用、大數據應用以及人工智能應用等。該比賽側重于考察參賽者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且不像“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一樣需要對項目投入大量資金,因而成為各大高校中較為普及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
總體而言,我國現有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呈現出多學科、普及性、交叉性、實踐性、前沿性的特點,既有偏重于市場化和實用化的競賽,也有偏重于考察學術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競賽。現有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在各個高校中均獲得廣泛宣傳,各高校通過團委、學生會等組織大力推廣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吸引了廣大學生參與,不少高校還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獲獎成績作為重要辦學指標,充分實現了弘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的目標。
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參與程度與高校辦學層次呈明顯的正比例關系:越是辦學層次高、資源豐富的高校,其競賽參與度和項目質量越高,反之越低。以第十七屆“挑戰杯”競賽發起高校為例,在一共82所發起高校中,有52 所是“985”“211”“雙一流”工程建設高校,而高職院校幾乎被排斥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之外。以“挑戰杯”競賽為例,在近幾年的競賽中,“高職院校獲獎作品比例平均不超過1%,且獲獎作品集中在三等獎,層次較低”。[1]我國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之間一直存在“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現象,也即生均經費水平越高的高水平院校,其越能夠獲得優質辦學資源,造成不同辦學層次高校之間的差距愈發明顯。
由于我國創新創業競賽啟動時間較晚,國內創新創業氛圍也不濃厚,因而各大創新創業競賽的開展模式尚有不健全之處。以“互聯網+”創業競賽為例,相比美國規模最大的創業競賽“萊斯商業計劃競賽”,我國創業競賽的開展模式顯得較為粗糙。在項目指導方面,我國“互聯網+”創業競賽并未給項目團隊配備專門的項目指導,而“萊斯商業計劃競賽”則通過專業咨詢公司為每一個項目提供指導;在項目評審材料方面,我國“互聯網+”創業競賽沒有明確要求所提交材料的內容和格式,而“萊斯商業計劃競賽”則參考真正的商業計劃書對評審材料的格式和內容做了嚴格規定,包括執行摘要、市場分析、知識產權等。以筆者指導過的“挑戰杯”學術類項目為例,不少項目從立項到結題并沒有經過真正意義上的同行專家匿名評審,在決賽階段甚至需要項目組成員通過“路演”等形式向非同行評審展示項目,這與正規的學術評審范式背道而馳。
高校面向本專科生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一般在大二上學期開始立項工作,于大三下學期結項。讓剛剛步入大學僅一年有余,學科基礎知識尚未打牢的大二學生,匆忙開展項目立項、運營等工作,有違背高校教學安排而倉促上馬之嫌。以本文筆者所在大專院校的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安排為例,該專業安排了87 個周時用于專業理論教學,其中大一到大二上學期共有57 個專業理論教學周。由于大創競賽一般在大二上學期期中開始立項,此時學生一般僅接受過50 個周時的專業理論教學,尚不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同時,該專業的實習被安排在大三上學期進行,因而大二上學期的學生幾乎不具備專業實踐技能。讓尚不具備扎實理論功底與專業實踐技能的大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立項與運營工作,則可預見這些項目難以具備應有的學術性或實用性。倘若學生不能合理安排參與競賽與專業學習的時間,很容易造成為了參與競賽而荒廢學業的不良后果。
雖然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均以弘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為主旨,但在現實中不少學生參賽卻是出于保研、獎學金評比等功利目的。在保研考研日趨激烈的當下,參加科研競賽成了大學生獲取保研資格,以及在考研復試中獲得導師青睞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作為面向本專科生的競賽,因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成為研究生保送、獎學金評比以及研究生招生復試的重要參考標準。為了獲得上述利益,不少學生并不重視參賽項目的學術性與實用性,反而想方設法迎合項目評委的評選傾向。在申請項目后并不重視項目的運營,只為在達到結項條件后草草結項完成任務。甚至出現項目造假、不當署名、侵占項目經費等不端現象。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功利化的趨勢,顯然不利于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的培養,也使得參賽項目普遍呈現“短平快”的特征,項目質量難以提高。同時,這種趨勢也不利于大學生科研精神和科研倫理的塑造,加劇了大學生“內卷”現象的發生,使得大學生的心態日趨浮躁、功利。
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是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最好平臺。在我國已經建立起較為系統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體系的情況下,有必要改進現有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缺陷,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作用。
如前所述,越是辦學層次高、資源豐富的高校,其競賽參與度和項目質量越高,反之越低,進而形成頭部高校壟斷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局面。目前,我國有不少地方大學和高職院校在向應用技術大學的方向轉型。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類型、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都以應用技術型為主要特征,需要構建以專業技術能力體系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與課程質量標準體系,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可以進一步鍛煉這些高校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使地方大學和高職院校為所在地方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首先,在賽事組織方面,應當吸納更多的地方大學和高職院校作為大創競賽的發起高校,提升這些院校在賽事組織方面的話語權,使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不再一味地按照頭部高校的需求運行。其次,決賽名額與獲獎名額的分配應當適度向地方高校和高職院校傾斜,以鼓勵這些學校的學生積極參與競賽。目前,“挑戰杯”競賽已專門開設面向職業院校的“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但在筆者看來,這種為職業院校另行開設競賽的做法,實則排除了職業院校與其他高校同臺競技的可能性,是對職業院校的變相歧視,不利于鼓勵職業院校的學生勇于挑戰自我。再次,競賽項目的設置應當進一步兼顧地方大學和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適當增加技術運用類創新創業項目的占比,使這類高校學生的長處得以充分發揮,也為他們搭建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鍛煉平臺。
針對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開展模式存在的諸多不足,本文擬提出如下優化方案。對于創業類競賽而言,應當更加強調參賽項目的仿真性,要求參賽團隊必須嚴格參照現實中的商業項目運營流程進行項目申報與項目運營,而非把創業競賽視為“過家家”。同時,應當為參賽團隊配備同行創業者作為創業導師,進行全流創業指導,并組織參賽團隊到對應行業進行實地調研。除此之外,還應當加強對項目運營的全流程監督管理,防止出現立項后便疏于管理草草結項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對于參賽作品應當嚴格遵循學術界通行的同行匿名評審制度加以評議,避免出現評審不當現象??傊?,無論是創業類競賽還是學術科技類競賽,其開展模式都應該嚴格遵循對應領域的規范要求,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不能因為是規模較小的學生項目就忽視對規范性、嚴謹性的要求。
為化解教學安排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間的沖突,本文擬提出如下解決方案:首先,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應當主要面向研究生,其次才是學有余力的高年級本??粕8鶕秾W位條例》對學位授予的規定,授予本科學位應具備如下條件:一是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基于此,本科階段的教育以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和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為目標,并不過度強調創新能力的訓練。因此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對大部分本科生而言是以學有余力為前提的“錦上添花”,學校應當讓學生清楚認識到本科階段的主要學習任務,而不是把大量精力放在創新創業上。對于大專學生而言,由于受到三年學制的限制,其更應當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訓練上,而不是盲目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其次,高校應當允許學生靈活安排課程與學制,以適應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需要。
本文認為,學生基于保研、評選獎學金一類功利目的而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是降低參賽項目質量、進一步加劇大學生“內卷”趨勢的最重要原因。為了確保研究生保送、獎學金評選的公正性,將競賽經歷與上述評比完全脫鉤并不現實,但仍可以采取各種方法避免學生純粹基于功利心態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首先,在制定各種評比標準時,不僅重視學生是否參加了競賽,還要著重考察學生在項目中的實際貢獻以及項目質量,從而杜絕出于功利心態“渾水摸魚”參與競賽的現象。其次,對于本??粕?,應當適當降低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在評比標準中的權重,評比標準的設置應充分契合對本??粕哪芰σ蟆H缜八?,本科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夯實專業知識基礎以及培養專業實踐技能,而非強調創新創業能力的訓練。因此,是否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絕不應成為各項評比的主要參考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是真正出于鍛煉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而參與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