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平
南平市第一醫院影像放射科,福建 南平 353000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也隨之上升,據調查,成年人患病率高達9.7%,糖尿病前期比例高達15.5%[1]。相關資料顯示[2],糖尿病病因復雜多樣,主要分為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繼發性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為多見,占比達到95%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病好發于各個年齡段,但以成年人為主,多發于45歲以上人群,具有起病緩慢的特點。臨床癥狀方面,2型糖尿病并無明顯表現,大多數患者癥狀輕或無癥狀。據患者描述,多在體檢時發現,因此該病具有隱匿性。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大多由血糖這一危險因素引起,故有必要進行血糖的控制。由于患者體內胰島素產生能力不足或過多,更有甚者喪失該能力,導致胰島素缺乏。而胰島素細胞作為人體唯一具有降糖功能的細胞,起到關鍵作用,可促進糖原合成,從而達到降糖目的。此外,胰島素可穩定血糖值,維持血糖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波動。該病存在多種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癥、昏迷、化膿性感染、視網膜病變、微小動脈的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等。糖尿病患者發病后極易激發結核桿菌感染。肺結核是肺部感染結核分枝桿菌造成的傳染性病癥,極易對患者肺部組織、淋巴系統產生影響。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發生肺部感染較高,對患者預后恢復及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故針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需盡早采取有效診斷、治療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恢復,提升其生活質量。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診斷多使用胸部X 線檢查,此種檢查方式不能夠完全有效判斷發病部位與病變情況。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完善,尤其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低劑量胸部掃描應用,減少了患者的輻射,使得CT 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其具有操作方式簡便、經濟與分辨率高等優點,還能夠清晰顯示出肺動脈栓塞情況,提升診斷準確性,以此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3],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2021 年1 月南平 市第一醫院150 例疑似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胸部X 線及CT 檢查。150 例患者中男89 例、女61 例,年齡36~76 歲,平均年齡(51.25±9.35)歲;新發肺結核116 例,復發肺結核34例;糖尿病分型:Ⅰ型糖尿病105例,Ⅱ型糖尿病45 例;糖尿病病程3~6 年,平均病程(4.69±0.54)年。入組標準[4]:(1)均知情同意;(2)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等資料齊全;(3)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4)均存在清晰意識,無休克、昏迷等問題,能夠完成影像學檢查。排除標準:(1)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2)與患者溝通存有障礙。
所有患者均給予胸部X 線及CT 檢查。胸部X 線檢查: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完善有關準備,隨后進行胸部X 線檢查,協助患者采取正立站位或側位,充分暴露患者胸部,使用USA GE Senographe2000DX 線進行攝片,設置電壓為120 kV,電流為320 mA,應注意確保曝光條件,圖像清晰,對比度佳。
CT 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64 排128 層螺旋CT 機,設置常規螺距5 mm,層厚5 mm連續掃描。CT掃描范圍自胸廓入口至肺下緣(膈肌上緣)實施持續掃描,針對病灶部位需增加1 mm 或2 mm 的薄層高分辨掃描;在肘靜脈注射對比劑碘佛醇80 mL,注射速度控制在3 mL/s,30 s 與120 s掃描,以對病灶邊緣與內部結構進行檢查。
所有圖像均由2 名及以上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實施閱片,并結合原始圖像,多層面重組與重建的三維圖像進行綜合判斷,若出現診斷結果不一致,應重新進行閱片,最終得出一致結論。分析兩種檢查方式靈敏度、符合率、特異度。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陰性+真陰性)×100.00%;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150×100.00%[5]。對兩種檢查方式病理特征檢出率進行對比,其中包括淋巴結腫大、空洞、支氣管播散灶、少量胸水、胸膜增厚、衛星灶。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價檢測方法的診斷效能。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0 例疑似糖尿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經病理確診121 例,確診率80.67%。
胸部X線、CT診斷結果對比,見表1。

表1 胸部X線、CT檢查結果 例
胸部X 線診斷靈敏度、特異度、符合率分別為88.35%、 36.17%、 72.00%, CT 診 斷 分 別 為99.16%、90.32%、97.33%,兩種檢查方式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驗方式靈敏度、特異度及符合情況 例(%)
CT 淋巴結腫大、空洞、支氣管播散灶、少量胸水、胸膜增厚、衛星灶檢出率均高于胸部X 線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測方式對病理特征檢出情況 例(%)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由于患者體內胰島素產生能力不足或過多,更有甚者喪失該能力,導致胰島素缺乏。若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體內將產生大量氧化產物,導致糖基化反應,進一步加快B 細胞死亡[6]。此時,體內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情況嚴重者將直接喪失分泌胰島素功能。該病引起的并發癥不容忽視,如高滲性非酮癥、昏迷、化膿性感染、視網膜病變、微小動脈的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等[7]。因機體胰島素分泌缺陷與胰島素作用缺陷,可造成全身代謝功能異常,促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故極易引發結核菌感染。而結核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免疫性病癥,該病可引起免疫應答紊亂[8]。當前,我國結核病發病率不斷攀升,同時死亡率也逐步增長,即將超過癌癥死亡率,并且,抗生素對于結核病難以控制。因此,結核病防治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受到結核菌所感染的人中有10%會慢慢患有結核病,若沒有立即采用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則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此外,國內每年因治療方式不當所引發的耐藥患者超過45%,其中原發耐藥性患者超過20%,所以,結核病已經不再是常規意義上所說的衛生健康,若沒有及時、高效地控制,那么結核病很有可能會漸漸發展成一種不治之癥。肺結核屬于全世界范圍內強傳染性呼吸道類疾病,其主要傳染源是涂陽肺結核病患者,且該病密接者是感染肺結核病的高危人群。該病好發人群多見于有結核病接觸史的人群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糖尿病合并結核病,兩者互為不利因素、相互影響,該病病情發展迅速,治療效果欠佳,若不盡早采取有效的診斷、治療措施,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預后恢復造成一定影響[9]。故針對糖尿病合并結核病患者需采取有效、合理的診斷措施,以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影像學診斷技術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10]。其中胸部X線診斷是臨床體檢中常規方式,其在胸部疾病檢查中具有經濟、操作簡便等優點,胸部X線在基層應用中較為廣泛[11]。但胸部X線檢查在診斷肺部疾病成像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針對較為常見且復雜多樣的影像學特征,極易出現漏診、誤診等,對患者治療會產生一定影響[12]。近年來,CT 檢查逐漸完善,并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其具有較高的時間、空間分辨率,可清晰顯示出病灶形態特征,在檢查糖尿病合并肺結核中,CT 主要征象為肺部大片實質性病變、多發空洞與支氣管炎散播特征,病灶密度較高,多表現為聚集性[13]。相關研究顯示,CT 影像可見散在分布的典型小葉中心性影等多樣性改變,對比一般炎癥的相對均一性片狀陰影不同[14]。除此之外,部分結核病變可能同時合并感染,以片狀影吸收時間多在2 周~1 個月內為主要表現,且明顯短于糖尿病結核大片狀影的吸收時間[15]。本文結果顯示,150 例疑似糖尿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確診率為80.67%;CT 診斷靈敏度、特異度、符合率均高于胸部X線診斷,表明CT 診斷具有一定的靈敏度、特異度、符合率,可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16]。考慮原因在于主要是機體肺部結構前后重疊、互相遮蔽,促使部分隱匿病灶在分辨率較低的X 線胸片觀察下難以顯示出,因此CT 診斷靈敏度、特異度、符合率高于胸部X 線診斷。本研究得出,CT 淋巴結腫大、空洞、支氣管播散灶、少量胸水、胸膜增厚、衛星灶檢出率高于胸部X 線,表明CT 在檢查病理特征中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考慮原因可能為,CT 診斷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克服肺部組織結構遮蔽重疊的缺點,可顯示出較為全面的病灶情況,同時CT 診斷可顯著降低患者所受輻射強度,改善預后,對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具有重要意義[17]。
綜上所述,對比胸部X線診斷,CT診斷靈敏度、特異度、符合率均較高,同時可較為準確的反映淋巴結腫大、空洞、支氣管播散灶、少量胸水、胸膜增厚、衛星灶等臨床特征,且該檢查方式具有操作簡便、經濟等優點。但本文還存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樣本數量少、研究時間短等,故在今后研究中,可進一步增加樣本數、引用客觀性指標等,以深入研究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胸部X 線及CT診斷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