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建光 朱太輝 姜傳鉞 編輯/孫艷芳
受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疫情反復不斷等影響,2022年四季度我國經濟內生動力趨弱,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預計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左右。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直接指出了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并對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做出針對性部署,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政策聚力“穩增長”的態勢更加清晰。
展望2023年,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出口回落、消費乏力、房地產下行、中小企業承壓四大挑戰,為推動經濟快速回穩,在政策轉向穩增長的大基調下,還需要通過務實舉措釋放內需動力,重點通過發放消費券恢復消費的增長主動力、供需兩端發力緩解房地產的增長拖累、通過典型案例恢復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全面釋放平臺企業和數字經濟“加速器”效應。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但伴隨海外需求走弱和三年疫情沖擊,經濟運行也面臨挑戰——出口快速回落、消費復蘇乏力、房地產持續下行、中小企業經營承壓,需要及時應對和化解。
挑戰一:歐美經濟從滯脹滑向衰退,帶動出口落入負增長。疫情后中國“保市場主體”優先的政策取向和美歐實施現代貨幣理論(MMT)刺激需求的政策取向形成互補,加上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帶動中國出口持續高增,成為疫后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2022年前三季度,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金額累計同比高達12.5%,對GDP增速的貢獻率達到32%。但持續高通脹逼迫美歐激進加息,經濟發展正從滯脹滑向衰退。受此影響,我國出口增速快速下滑。2022年10月出口降至-0.2%、為年內首次轉負,11月進一步降至-8.9%,創2020年2月疫情暴發以來新低。伴隨歐美經濟下行和需求走弱,2023年中國出口大概率負增長。
挑戰二:疫情、失業和信心三重沖擊下,居民消費復蘇乏力。疫情從持續多點散發轉向大規模擴散,極大限制了消費場景與渠道。2022年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下降0.1%,消費恢復動力明顯不足;11月社會零售總額當月同比下滑5.9%,創下近6個月新低。同時,持續三年的抗疫,還給消費帶來就業收入承壓、消費信心不足另外兩大制約。2022年11月31個大城市失業率大幅抬升至6.7%,為年內次高水平。與此同時,央行調查數據顯示,居民消費意愿比例從2019年四季度的28.0%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22.8%,而儲蓄意愿大幅抬升至58.1%。這些變化表明,疫情防控政策放開可以直接帶動一部分消費“自然”恢復,但要讓消費恢復到疫情前的發展態勢,還需要修復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解決居民“能不能消費”和“愿不愿消費”的問題。
挑戰三:房地產市場修復結構式失衡仍需時日。受結構性失衡影響,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持續快速下行。而房地產對于經濟、金融、財政平穩運行至關重要。房地產投資約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5%、房地產貸款約占銀行業貸款的25%、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產值約占GDP的25%,房地產相關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50%,房地產行業發展與家電、家具、裝修等消費強相關,在經濟發展中“牽一發而動全身”。近期,房地產金融支持政策“三箭齊發”(信貸支持、債券發展、股權融資恢復),各大銀行也陸續跟房地產企業簽訂授信協議,大大緩解了當前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危機,有助于避免大規模倒閉。但本輪房地產調整出現三大結構性變化:“實物量”跌幅超過“價值量”、開發端跌幅超過銷售端、拿地開工跌幅超過資金端;與此同時,需求端居民在失業率高企和收入下滑下“不愿買”、房地產企業持續暴雷和違約下“不敢買”,供給端房地產企業從緩解流動性危機到修復資產負債表、再到加大投資也需要較長時間。這些結構性問題表明,2023年房地產行業的恢復進程不會太快。
挑戰四:需求不足疊加預期不穩,民營和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居高不下。一方面,市場需求不足,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利潤持續負增長。2022年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降至-3.0%,其中私營工業企業利潤已降至-8.1%。與此同時,中小企業景氣度明顯降溫。2022年11月小型企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進一步降至45.6%,已連續19個月低于榮枯線。另一方面,企業預期不穩,民間投資持續走弱。民間投資增速自2022年4月份以來持續在0附近徘徊,11月同比更是下降到了3.4%,創下2020年4月以來的新低。與此同時,2022年前11個月民間投資累計同比僅為1.1%,與國有投資(10.2%)顯著分化,凸顯民營企業投資信心低迷。
面對上述挑戰,近期政策層不斷釋放積極信號。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明顯放松;另一方面,政策重心聚焦穩增長,并將重點放在了擴大內需上。
防疫政策放松步伐明顯加快。盡管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提“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但最后落腳在了“突出做好穩增長”和“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強調“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強統籌銜接,有序組織實施,順利渡過流行期,確保平穩轉段和社會秩序穩定”,工作重心從“疫情防控”向“經濟發展”加快轉變的趨勢更加清晰。
從最新政策調整和各地落實情況來看,疫情防控政策放松正在從五個方面加快推進:注重保障經濟社會正常運轉、進一步降低封控隔離要求、進一步降低核酸檢測要求、加快推進老年人疫苗接種、輿論宣傳向加快放開轉變。在此背景下,預計疫情防控政策放松的節奏會加快,最快有可能在2023年一季度全面放開。
經濟政策聚焦穩增長和促發展。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上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發展是第一要務”還是在2015年,當時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這次此次會議再次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則是為了緩解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推進高質量發展。
同時,此次會議直面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進而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為實現穩增長目標,一方面,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另一方面,會議要求“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將擴大內需作為穩增長政策的主要發力點。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外需的下行趨勢,擴大內需成為應對經濟下行和長遠發展的新戰略。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增長的重點放在了擴大內需上,要求“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2022年12月15日,黨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擴大內需也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戰略。
展望2023年,為盡快推動中國經濟回歸持續較快的增長軌道,還需要盡快將上述政策方向調整轉化為具體政策實施,落實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重點釋放內需動力。
基建投資乘數效應減弱,提振消費的作用更加突顯。2022年以來,在地方專項債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支持下,基建投資保持持續高增長,但乘數效應較小,并未扭轉內需走弱的趨勢。近十年來,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更是高達65%左右,提振消費對于穩增長至關重要。
財政政策加大消費支持力度的導向更加清晰。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擴大內需上要求提振消費和擴大投資雙輪驅動,但重點是支持消費,提出“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再提通過減稅退稅降費為企業紓困,表明提振消費的支出政策會優先于為企業紓困的收入政策。
2023年需要中央財政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費券發放力度。針對當前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缺口高企(2022年前三季度31個地方的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均為負),建議2023年將財政赤字率提高到3%甚至3.5%左右。同時,從疫情三年來出臺的各類促消費政策來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發放消費券。建議加大中央財政促消費支出力度,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發行特別國債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費券的發放,著力緩解居民收入下降、信心不足對消費恢復的制約。
針對當前房地產發展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要求從供給、需求、轉型三方面著力扭轉房地產市場形勢。在供給側,要求“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在需求側,要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此外,會議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要求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轉變當前房地產行業“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房地產業重回“支柱產業”發展定位。二十大后,房地產金融支持政策“三箭齊發”,對房地產行業的定位也出現積極變化。2022年12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書面致辭中強調,“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政策層針對當前出現的下行風險正在考慮新的舉措。12月17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再次強調房地產是支柱產業,并提出“前期的宏觀調控已經化解了大漲的風險,現在大跌已成為主要矛盾,亟需止跌”。
2023年還需在“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政策指引下,針對當前房地產市場恢復面臨的三大結構性問題,從供需兩端進一步出臺釋放需求、加大供給的具體政策,重點關注城市圈建設和新市民進城釋放的結構性需求,推動房地產市場盡快企穩回升。伴隨相關政策落地生效,預計房地產市場將在2023年下半年企穩反彈,對2023年經濟增長的拖累或將減弱。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直面民營企業困境,明確提出了保護民營企業發展的五方面要求。政策方向上,要求對不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制度和法律上,要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切實落地;政策和輿論上,要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權益保護上,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行政管理上,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支持政策加典型案例,徹底消除民營企業投資發展的顧慮。2022年11月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從政策支持方向、存量資產盤活、金融服務支持、改善制度環境等方面,明確了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具體舉措。這些要求和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對前期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政策的延續。面對當前民營企業不敢投不愿投的突出問題,還應通過一些保護民營企業家產權權益、平反一些歷史冤假錯案等典型案例,徹底打消民營企業的顧慮。隨著這些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以及宏觀經濟企穩回升,預計2023年民間投資將逐步回暖,帶動整體國有投資和民間投資均衡發展。
數字經濟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明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升至40%左右,經濟發展已經形成傳統經濟與數字經濟“雙輪驅動”的態勢。二十大報告順應這一趨勢,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做出了“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部署。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度,要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對平臺企業和數字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賦予了更大的期望。
平臺企業發展政策大幅調整。在政策基調上,相較于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這次會議做了大轉向,從反壟斷、反無序擴張轉為了全面積極支持發展;在發展定位上,此次會議“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的定位更大、更廣、更高,為平臺企業未來釋放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監管要求上,會議不再提完成平臺專項整改、設置“紅綠燈”,改為“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這表明平臺經濟的專項整改基本結束,平臺企業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打開。
推動政策落地見效,全面釋放平臺企業和數字經濟“加速器”效應。當前很多平臺企業特別是兼具實體性、科技性、產業生態性的新型實體企業,已通過產業鏈、創新鏈、技術鏈、融資鏈等,成為了很多產業鏈供應鏈的“鏈長”,與廣大中小企業形成了融合發展的生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加速器”。2023年在上述政策部署的指引下,如能盡快出臺一批平臺企業投資“綠燈”案例、恢復平臺企業境外上市、加快平臺企業投資和牌照審批,則平臺企業和數字經濟發展將會為2023年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增添新的強大動力。
展望2023年,盡管外部形勢依然嚴峻,經濟運行面臨不少挑戰,但隨著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政策都聚焦穩增長促發展,中國經濟有望在內需戰略、數字經濟帶動下出現反彈、重回快速發展的軌道。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回到5%—6%的水平,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趨勢下逆流而上,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