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國剛 編輯/孫艷芳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中國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體系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金融使命的履行狀況、金融功能的發揮程度直接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步速和實現程度。
“使命”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應盡的職責、應完成的任務等。2017年7月,在全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位一體”(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金融工作任務,實際上指明了中國金融發展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礎。在市場經濟中,實體經濟創造著物質財富和對應的價值。金融存在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持續推進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優化、保障再生產循環順暢、提高運作效率、化解相關風險。這決定了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2019年2月22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精準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決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推動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金融使命的內涵。
金融使命通過發揮金融功能而實現。諾獎獲得者羅伯特·莫頓曾從微觀角度認為,金融系統執行著跨時空配置經濟資源、管理風險、支付結算以完成交易、分割所有權、價格信息、激勵機制等6項功能,強調“金融職能比金融機構更為穩定”。如果不局限于微觀角度,金融職能還應包括:第一,調控資金配置和金融資產配置,引導經濟資源的再配置。貨幣政策、存貸款、利率、匯率等在這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通過金融產品的交易推進經濟利益(或財富)的再分配,其中,債券、股票等金融市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在識別、評估、組合和管理風險的過程中,既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又維護經濟安全。
各項金融功能的發揮程度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金融活動的基本理念和取向。在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基本理念的條件下,各項金融活動圍繞實體經濟的需求展開,容易形成金融活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格局,金融功能能夠得到較好的發揮。與此不同,如果金融機構以自我服務為理念,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求,就將引致金融泡沫乃至金融危機。這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成因。二是金融活動的體制機制。各項金融功能的發揮以市場機制為前提。在實行計劃經濟或其他非市場化體制機制的條件下,各項金融功能不僅難以充分發揮,而且可能難以形成。從這個角度看,市場機制越健全越成熟,金融功能的發揮將越充分。三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從渠道、速率和覆蓋面等方面增強了金融功能的發揮,數字金融更是大大推進了金融使命的踐行進程。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金融功能將以空前的力度得到進一步發揮。
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足發展,市場在經濟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更加顯現,在此背景下,中國金融的各項功能快速形成,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明顯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是中國金融發展最快的時期。中國金融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履行使命,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第一,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有效。與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相協調,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了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運作,通過預調微調、精準施策有效滿足了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貨幣需求。10年間,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貨幣政策取向從2010年的適度寬松轉向中性,M2增長率從兩位數回落到個位數,但始終大于同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速”,充分保障了經濟金融運行中的資金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人民銀行主動創設運用各種結構性政策工具,在實現精準滴灌的同時,推進了總量調節與結構性調節的有效協調,保障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合理充裕,信貸資金平穩增長,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明顯提高。
第二,運用組合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機制主要有三:資金供給量、價格(利率、股價和匯率等)和金融產品。2012年以來的10年間,中國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各項功能,積極支持實體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一是大力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小微企業貸款從2012年之前10.76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50萬億元,貸款余額中的小微企業貸款占比從19.64%上升到25.95%,基本實現了三個不低于。2020年以后,在防控疫情背景下,各類銀行切實落實保就業、保市場主體,貫徹不盲目抽貸、斷貸和壓貸的政策,為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復商紓困。2022年9月,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58.04萬億元。
第三,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各類金融機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金融技術,創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運作模式推進普惠金融的覆蓋面,有效支持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提高。2021年底,普惠金融貸款余額達到26.52萬億元,比2018年的13.39萬億元增長了近1倍。
第四,著力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2014年11月以后,銀行體系連續6次降低了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利率從6%降到了4.35%,由此,實體企業每年貸款成本減少了1萬億元以上。在防控疫情期間,為了支持復工復產復商,銀行體系通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機制,大幅降低了貸款利率(一年期貸款利率一度降低到3.15%),到2022年11月,一年期LPR依然維持在3.7%水平。另一方面,為了保就業保市場主體,2021年金融業通過降低貸款利率、沖銷壞賬等舉措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2019—2021年,商業銀行體系核銷了2.25萬億元壞賬。此外,2022年3月,人民銀行將多年結存的1萬多億元利潤上繳中央財政,增強了中央財政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的能力。
第五,支持實體經濟的科技創新。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板,25家公司率先掛牌上市。到2022年7月,在科創板掛牌的公司已達437家,IPO累計融資額6400.8億元,總市值超過了5.5萬億元。2021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超過883億元,同比增長31%;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13%,新增發明專利7800多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專利108項。科創板已經成為了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金融平臺。
第六,強力推進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業態的發展。近10多年來,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科技革命開啟了數字化時代,形成了數字經濟。2021年數字經濟創造的GDP達到45萬億元,比2012年增加了3倍以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1.6%上升到39.8%。在數字化過程中,金融體系積極探索新機制和新業態,推進了數字金融的大發展。一是形成了數字金融服務新模式,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子支付和網絡借貸等新型金融活動工具,大大提高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2021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離柜交易總額達到2572.82萬億元(增長11.46%),離柜交易筆數達到2219.12億筆,行業的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達到90.29%。在防控疫情期間,數字金融服務有效支持了復工復產復商、城鄉居民的消費和各種金融活動。二是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人民銀行邁出了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步伐。截至2022年7月,數字人民幣試點已拓展到15個省市的23個地區,支持數字人民幣支付的商戶門店數量超過了456.7 萬個。三是各類金融機構全面系統地展開了數字化轉型,實現了人工智能在流程自動化、客服、風控、營銷、智能網點、管理決策和信息系統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交匯時期,面臨著六個方面的挑戰:一是現代科技進步的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后,現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材料科學技術、海空技術等日新月異,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加快高新技術發展,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但關鍵性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關鍵性核心技術的覆蓋面、研發速度和領先程度,不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和質量,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而且決定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政治中的話語權和引導力。二是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日趨復雜。在“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扭曲理念膨脹下,美國及其追隨者為了維持他們的領先地位,屢屢在國際社會挑起事端,進行長臂管轄,以單邊規則打壓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給中國的和平發展設置種種障礙,尋找各種機會抑制乃至制裁中國發展,通過了高科技對華禁售等法案,而且擾亂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推行“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給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三是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疫情嚴重沖擊了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正常經濟社會生活秩序,雖然各國和地區調動各種資源抗疫防疫,但是疫情依然與人類共存,這給全球政治經濟發展增加了新的變數。四是應對氣候變化更加緊迫嚴峻。全球氣候變化形勢異常嚴重。2022年以來,各國和地區大面積發生旱災水澇,一些國家的氣溫屢創新高,各種自然災害明顯增多,但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依然在落實“巴黎協議”上頻繁作梗,俄烏沖突更是給一些歐洲國家重返使用煤炭、增加碳排放以口實。顯然,應對氣候變化依然任重道遠。五是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水區。在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杠桿任務取得階段性成就的基礎上,“補短板”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要彌補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市場結構的短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需要落實創新驅動,而且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同時,需要進一步厘清供給中的商業性、公益性和公共性邊界,在優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基礎上,激勵第三次分配,以進一步統籌效率與公平,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六是實現穩增長任務艱巨。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通過增量調整存量的過程,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速就難以有效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穩中求進,首要穩住經濟增長、穩住就業、穩住市場主體,在“穩住”的前提下求提質增效。2021年以后,中國經濟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要保障經濟增長步入合理預期的區間,需要花大功夫,打通諸多堵點,破解一系列難點。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金融體系應從六個方面發力。
第一,堅持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這要求金融體系的資金供給、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充分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其中包括:創新金融運作方式,積極推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破解資源流動中的堵點難點;提高中長期資金供給能力,促進實體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建立在中長期資產基礎上;創新各種直接融資產品和服務,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激活商業信用機制,破解貨款拖欠引致的供應鏈堵點,保障中小微企業貨款順暢回流;加大面向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和技改貸款;提高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夯實實體企業的資本基礎。
第二,加大對關鍵性核心技術創新的金融服務能力。與“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要求相適應,深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等;加快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的發展,充分發揮創業投資基金和股權基金在激勵關鍵性核心技術研發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科創板機制,以創業利潤激發創業資本的聚集,加速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第三,加大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力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種子產業發展、優化鄉村經濟結構,要求加大金融支農力度、深化普惠金融,由此,一要在農村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抵押貸款,擴展農業和農戶的資產負債規模;二要加速“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進程,提高農民分享金融運作收益水平;三要提升政策性金融、財金合作、銀保互動等功能,縮小城鄉差距。
第四,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是國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增強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完善環境治理體系,踐行雙碳義務,需要有效調整財政資金的運作取向、運作效率和運作機制,也需要加大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力度、廣度和深度,一方面積極支持經濟發展向綠色轉型,促進節能節水和土地集約利用,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創設和推進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
第五,不斷完善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金融機制。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組成部分。中國金融對外開放主要發力點有三:一是穩步推進資本賬戶的對外開放,尤其是境內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提高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程度,拓寬境內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二是高水平完善開放型金融制度體系建設,形成適應全球化的金融監管模式。三是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儲備貨幣中的比重。
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金融“走出去”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實多邊規則的重要平臺。中國金融可在三個方面發力:一是以多邊規則為指引,構建由相關國家和地區共同參加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國際融資合作框架,發揮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制作用,加快建設金融合作網絡。三是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間金融基礎設施,實現金融機制的互聯互通,同時,構筑相關金融風險防控機制,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第六,加快構建防范國際金融風險傳染的新機制。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金融形勢,中國需要加快構建和完善防范國際金融風險傳染的相關機制,進一步完善對國際收支狀況的監測,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外匯儲備規模的基本穩定;加大對外投資和在外資產負債的監測,形成全口徑外債監管機制,切實保障到期外債的及時足額清償;完善境外投資分類分級的監管體系,構建海外利益保護機制和風險預警防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