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猛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發展,對于引領推動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現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學界對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相關研究和相關文獻并不全面,因此,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和知識圖譜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目標檢索的關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相關文獻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分析,并使用Cite Space文獻分析工具進行可視化分析,對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研究趨勢、熱點、相關機構、作者、主題等進行分析[1],以期為高校學生黨支部的深入研究、實踐探索和創新推進提供參考。
本研究旨在對高校學生黨支部領域的研究進行探究。為此,我們在CNKI 北大核心和CSSCI 等期刊數據庫中,檢索“學生黨支部”或“高校學生黨支部”主題,篩選出了404篇相關文獻,年限為1993 年至2022 年。接著,我們使用Cite Space 對這些文獻進行了分析,并根據所獲得的結果展開了后續的研究分析[2]。
通過不同年份相關文獻的數量和變化趨勢可以看出,1993 年―2003 年這個階段屬于研究探索期,每年基本發文數量都不超過5 篇;2004 年―2014 年為高速發展的階段,年平均發文量達到26 篇/年,2010 年達到峰值45 篇。2015 年發文量開始回落,并一直保持在年平均12 篇。從上述發文量趨勢圖發現,1992 年黨的十四大召開,關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相關研究開始起步,相關學者開始從高校學生黨支部的任務、特點、工作方法等方面開展研究。2003年第十二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指出各級黨組織都要從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此,圍繞高校黨建工作、學生黨員發展、學生黨建工作新思路等研究開始展開[3]。2004 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實現本科學生班級“低年級有黨員、高年級有黨支部”的目標。關于學生支部建設的相關研究開始快速發展。2009 年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召開,會議指出必須重視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不斷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高校學生黨支部作為基層黨組織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關于學生支部的科學化建設的研究開始逐步增多。總的來說,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相關研究從1993 年至今已經進入一個穩定的階段,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發展處于穩中求新的狀態。
2.2.1 發文機構可視化分析
通過Cite Space 的可視化分析,文獻發表數量在3 篇以上的可以視為較為核心的相關文件機構,通過分析可知共有40 家機構,合計發文量為128 篇,所占的比例為31.68%。可以看出,當前各單位合作研究的情況很少,基本都是以單位內部合作的形式,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在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領域中,排名靠前的研究機構包括北京聯合大學(9 篇)、北京師范大學(8 篇)、北京大學(8 篇)、浙江大學(7 篇)、山東大學(7 篇)和華南師范大學(7 篇),它們在該領域的研究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2.2.2 作者網絡知識圖譜分析
對作者網絡知識圖譜進行分析,發文量最多的是吳巧慧,共計4 篇。該作者從學習型學生支部建設、學生支部組織力建設、組織生活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引領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多角度研究了學生黨支部的建設路徑[4]。其他發文量較多的是林天翔、廖鎮卿等人。根據Cite Space 提取文獻信息中的作者為節點,軟件運行后得到作者網絡知識圖譜,生成433 條節點,174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19,在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領域中,目前還沒有形成高影響度的核心作者群(圖1)。

圖1 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作者網絡知識圖譜
文獻的關鍵詞可以很好地提煉出文獻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本研究通過設置Cite Space 的文獻分析信息為關鍵詞,時間間隔為1 年,所生成的關鍵詞可視化知識圖譜,有353 個節點,604 條連接線,密度為0.0097(見圖2,p153)。圖片中關鍵詞字號越大,說明相關的研究越多,連線表示相關的關鍵詞有一定的共線關系。

圖2 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關鍵詞共線網絡知識圖譜
關鍵詞研究熱點表現出以下特征:首先,共有22 個關鍵詞在相關研究中出現的次數大于等于6 次,其中包括高校、學生黨建、學生黨員、大學生、創新、黨建、組織生活等,這些關鍵詞是該領域受到關注的重要關鍵詞;其次,在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中,創新、黨建工作、組織生活、先進性、時代性、組織力、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等關鍵詞具有較高的熱度,說明相關的研究人員對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研究主要興趣點在支部創新建設、學生黨員人才培養、支部的時代性和先進性探索,支部的建設與運行機制等層面;第三,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組織力、時代性、品牌建設等關鍵詞反映了2017 年以來學者研究高校學生黨支部的新動向。
聚類#0、聚類#2 和聚類#7 歸為第一類熱點研究領域,關于高校學生黨支部基礎功能建設的相關研究。通過共線分析發現,這些關鍵詞主要聚焦于學生黨支部的體系建設、工作機制建設以及創新模式建設等方面。1994 年―2003 年,研究主要從學生黨支部的任務、發展黨員工作、學生黨建工作基礎建設等方面進行。2004 年―2014 年,研究主要從不同視角的學生黨支部建設路徑、學生支部建設的對策分析、學生黨支部創新建設等方面進行。如陳達云對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提出了加強領導、規范管理機制、創新教育活動、培養黨員干部等方面的創新性建設意見。2015 年―2022 年的研究主要從學生黨支部科學化建設、品牌建設、創新模式等方面進行。郭立場提出新形勢下加強高校黨建工作,必須確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創新組織設置、加強班子建設、創新活動方式、構建長效機制,推動學生黨支部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5]。
聚類#1、聚類#3、聚類#4、聚類#6 和聚類#10 歸為第二類熱點研究領域,關于高校學生黨支部育人功能建設相關研究。聚類共線分析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有教育管理、人才培養、思想教育、以人為本等。2005 年以來相關領域的研究以思想建設為基礎,扎實全面推進學生黨建工作,裴廣為提出了一種以學生黨建工作為核心的新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7]。2012 年―2017 相關研究基于學生黨建的教育模式,從理論研究、體系構建、平臺創立等方面,推動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的科學化發展,培育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提高學生黨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8]。2018年至今,相關研究從黨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學生黨支部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與學生黨員教育的融合、創新型教育培養機制、黨史學習教育的培養機制等方面開展黨員教育培養的相關研究(見圖3,p154)。

圖3 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
聚類#5 和聚類#8 歸為第三類熱點研究領域,關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功能建設相關研究,聚類共線分析出現的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有組織力、組織生活、先進性等。2006 年開始對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進行研究,逐步從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現狀的對策分析、有效性、創新策略、常態化等方面開展研究。時間跨度從2018 年至今,圍繞學生支部組織力的研究成為熱點,在新時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等方面,學生黨支部全面推進組織力建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組織力建設的有效路徑、組織力提升的策略等方面,對于推進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9]。
本研究使用Cite Space 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軟件,對知網1993 年至2022 年與高校學生黨支部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不同維度的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時間分布可視化圖譜表明:從1933 年開始,關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的有關研究開始出現,2004 年相關研究開始突增,到2010 年左右相關研究逐漸開始高速發展。就分析結果來看,相關的研究成果在數量上處于中等水平,研究的進展和熱度也處于穩定的狀態,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人員加入其中。
②空間分布可視化圖譜表明:諸多機構參與到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研究中來,但整體的研究水平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缺少相關領域的學術“領頭羊”,機構間的交叉研究甚少,需要通過宏觀的引導形成研究組群,加強合作交流,使研究更加深入,增強研究領域的創新性。
③關鍵詞共現圖譜表明: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領域涉及的熱點問題包括但不限于黨建工作、創新模式、組織力建設、品牌建設、組織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這些問題都是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在工作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要挑戰,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密度不高,需要研究者保持研究主題、研究內容、研究方向的縱深研究并提高關注度。
④研究時間線圖譜表明: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研究前沿體現在學生黨建、組織生活、組織力、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支部建設領域,時間線圖譜也反映出高校學生黨支部研究的主題不夠豐富、研究領域及范圍較小,實證研究較少。有必要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結合實際情況和時代發展進行創新性研究和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