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勇
(武昌工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5)
產教融合,最早在20 世紀末第二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被提出,到了21 世紀產教融合制度化,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教育結構性、適應性調整勢在必行,其目的是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建設。產教融制度的不斷革新,其實用性與科學性也逐漸展現,產教融合制度開始納入“雙一流”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為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指導性政策文件,并逐漸成為國家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推進建立校企協同育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機制。
企業與高?!半p元”育人,是行業市場決定專業發展方向,還是專業教育設置影響市場需求?產業發展與專業教育都是時代的產物,市場對需求更加敏感,而教育會引導普通大眾的需求,它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那么企業又是如何透過市場需求來優化高校課程設置?需要通過產教的深度融合,共同推進高校教育―企業合作―市場需求三者形成高校人才培養的循環,維護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協調發展。
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都是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被提出的,目的是加強生產和教學之間的聯系。人們常把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混為一談,甚至認為是同義詞。校企合作是高校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主動接近企業,尋求與企業聯合辦學的教學模式。高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并授牌,在企業建立學生實習基地,開展實習、教育培訓、就業等活動。校企合作中高校很難與企業建立穩定的長期的合作關系,大部分初期轉型的高校也停留在單向合作的階段。
產教融合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礎上,企業與學校雙向發力進行人才培養、共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與人才培養工作。產教融合是校企合作雙向互動參與的過程,由之前的單向過程走向雙向合力,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企業與高校都變成合作的主導者,形成齊頭并進的利益共同體,使教育教學緊扣市場需求。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還存在諸多問題,與幼兒園、教育機構的需求還不是十分匹配,其在教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等方面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求。課程內容多注重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練習、作品數量的累積,沒有契合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的實際場景。在美術課程教學目標上過多重視美術作品的熟悉度與美觀度,忽視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想象力,將審美能力、美術素養與職業素養當作一般性知識一掠而過[1]。借助產教融合機制,可推動學前美術教育與幼兒園或機構崗位需求相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技能、美術素養與教育實踐能力。學生在崗位實習實踐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和發展觀,提高綜合職業素質,將為其后續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行業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為新崗位賦予了更多的職能,對個人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普通高校還處在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初期,在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平臺的搭建、合作企業的類型、競賽資源與科研方面比較匱乏,很難滿足學生技能實訓、綜合實踐的需求。校企多平臺建設與多模式校企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將校企合作推向產教融合的重要步驟。
以學前美術課程為例,以往實訓的場所一般選擇幼兒園,針對學前美術的特點,不再以教育場所作為唯一選項,而將教育性作為參考依據。選擇幼兒美術培訓機構、幼兒舞蹈機構、專門的托兒所作為校企合作的補充,培訓機構對市場需求與市場的發展更為敏感,與其進行深度合作能及時關注學前美術領域的發展狀況,并及時修改與補充到美術教學中。還可以選擇學校自身的專業教室作為實踐的場所,在課外時間開展第二課堂,學生自行組織關于兒童美育的公益社區活動。與附近社區服務中心合作,邀請適齡幼兒參加美術主題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與實踐能力。
目前部分高校校企合作平臺的運行中,經常會出現企業的參與度不高、穩定性不強,其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培養的分工不清晰,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在推動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產教融合要落實到學校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深入到每一項制度、每一門課程、每一位教師,使產業切實成為大學的延伸。隨著合作內容的逐漸深入,搭建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引廠入校、引進工作室等,高校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與人員應對不同的合作形式。將產教融合帶來的教育創新落實到教學中,推動人才培養更好地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
學前教育專業學前美術課程要實行產教融合的創新發展路線,對教師隊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才能適應高校轉型與教育改革的需要。“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具有相應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能力,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人才培養需求,具有企業相關工作經歷,能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崗位實踐,能及時將最新的技術、需求融入日常教學[2]。
學前教育屬于全科教育,學前教育專業涵蓋多種文化課與技能課的專業教師,例如美術老師,大都畢業于純藝術專業,沒有幼兒美術與幼兒心理的相關經驗,很難達到“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因此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現實意義。完善教師隊伍培訓機制,為教師提供培訓、學習深造的機會。與幼兒園、教育機構合作,引入園長與優秀教師與專家學者定期來校交流,高校教師去幼兒園與教育機構一線兼任企業導師,形成良性的文化與教育的流動,增強市場與教育之間的交流[3]。
實現學前美術課程產教深度融合,必須落實企業與高校雙元育人、教育雙主體的地位。創新發展多元化課程體系,不同于以往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中心,而是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美術素質[4]。注重學校課程教學與幼兒園、機構教育的銜接,強化市場與教育接軌,提高學生就業的適配度,減少學生入職后的適應時間。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美術課程的構建以幼兒園與教育機構崗位的需求為基礎,以職業綜合素養為核心來進行美術課程的設計與組織。由于學前美術課程種類繁多,包括美術基礎理論知識、美術技能與審美鑒賞能力,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美術綜合能力的培養,就需要搭建科學的美術多元化課程體系。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進行美術課程體系的創新設計。
①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涉及美術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課程,包括繪畫基礎、簡筆畫、手工、幼兒園環境創設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是學前美術的基礎階段,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做好知識與技能儲備,也為個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
②專業選修課程,如果把專業美術基礎課程看作是普及教育的話,選修課程就是不同學生私人訂制的學習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未來想從事的職業自由選擇。選修課程是對美術基礎的深入與再補充,技能課程的深入學習也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多一份的選擇。
③社團、公益活動更像是第二課堂,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是對美術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實踐。根據美術課程引導學生創立相關社團,或參加相關的社團。例如成立兒童創意畫社、剪紙社、趣味手工社等。通過社團在校內或附近社區舉辦與美育相關的公益活動,推動美術課程向實踐化、生活化、市場化發展。
①美術課程教學注重內容性與知識的延展性,將優秀的中國傳統繪畫與工藝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繪畫課程教學,引入中國畫的輝煌發展史,使學生了解書畫同源,詩、書、畫、印一體的東方美學。通過美術手工課程教學,引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扎染等傳統工藝,感受手工藝人們千錘百煉的匠人精神。
②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拜訪非遺、傳統工藝傳承人。博物館濃縮了一座城市、一個民族興盛衰敗的歷史,所以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既是對古代先賢的致敬,也是對古人智慧精華創作的輝煌藝術的探訪。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是未來幼兒教師從事美術教學的寶貴財富。
③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將所學的美術知識通過組織美術實踐活動轉變為能力,完成從知識到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在一步一步地提升美術綜合素養與職業素養。
第一,開展項目式教學,引入幼兒園、教育機構的優秀教育項目,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相關美術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模擬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試錯與創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第二,師徒制教學模式。利用校企合作的機會,開展教師帶學生、老生帶新生等師徒制的學習模式,豐富知識與經驗的傳遞渠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溫度。項目式教學的深度與師徒制教學的溫度,幫助學生更快適應崗位的需求,也節省了企業的用工成本。
在產教融合的雙主體背景下,美術教育的評價體系由單標準變為多標準。以往學前美術教育注重對學生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評價,降低了對學生美術教學設計與實踐能力評價的比例,忽視對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評價。對于校企合作之間的實習、實訓實踐只有單向的綜合評價,缺少詳細的過程評價與各學科能力的掌握情況評價,很難為之后的美術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優化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加大教學設計與實踐能力評價的比例,設置靈活的評價標準,比如將組織美術活動,或者參加美術相關實踐活動作為第二課堂或課后作業,以活動的收獲作為評價的標準[5]。為了使教師與企業能夠準確、詳細地了解每名學生的發展狀況,應建立長期的多元的評價機制,反映學生在每個時間段的學習狀況。
基于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大背景,產教融合是推動高校轉型、專業發展、課程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新型辦學模式。產教融合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臺與機制,強化人才培養要與市場銜接,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學前美術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產教融合的平臺,推進構建多元化的美術課程體系,逐步提升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與美術技能,培養美術綜合素養。在雙方師資的深度合作交流下,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減少學生適應崗位的時間,為國家、社會培養高規格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