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飛,王 周,吳 瓊
(1.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6;2.大連海事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遼寧 大連 116026)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即中國需要在國際海事組織以及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海運國際公約、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海運服務、管理與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話語權。這些目標的實現,亟須航海類高校推進中外教師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教學和科研環境,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全方位、深層次地培養高素質航運人才,發展高質量航運科研。
推進中外教師融合發展,本土教師和外籍教師能在教學理念、科研水平上取長補短,在教學思維、科研資源上互通有無,了解國際海事研究的前沿思想,知悉航運科研領域的最新動態,切實提升我國在無人船技術、人工智能、國家海洋安全等方面的科研創新能力。航海類高校應突破中外教師融合發展面臨的合作機制不完善、合作缺乏實效性、合作渠道單一的困境,通過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的合作,增強學術競爭力、科研創新力,從而響應國家戰略,建設中國乃至世界的研究型一流海事大學。
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開展教學與科研合作,缺少有針對性的交流渠道與科研平臺,缺乏設計完善的合作機制,因此,亟須中外教師合力達成的教學效果難以呈現,亟須中外教師合作達成的科學技術難以突破。
中外教師之間缺乏學術交流平臺。各國間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皆有不同,面對不同的文化,人們難免會產生理解偏差,本土教師認為通俗易懂的事情,外籍教師卻不能夠理解和認同。此外,海事學科的專業性較強,專業名詞甚多,各國的交通戰略、航運相關規定也截然不同。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足,高質量的融合發展難以實現。
中外教師融合發展承擔著培養高水平航運人才以及研發高質量科研成果的重要使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雙碳”目標,“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北極航道的開發,都將對融合發展的實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緊缺型高水平人才輸出不足。中外教師合作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海事人才。但由于我國在教育發展程度、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辦法等方面仍落后于航運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從事高端航運服務的人才占總航運從業人數比例低,進而導致我國航運強國建設進程受阻。
近年來,高校教師之間開展合作屢見不鮮,但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之間開展合作教學與合作科研則較為少見。主要因為中外教師面臨著跨文化合作這一難題,且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合作渠道不足等問題。
缺乏長期性合作渠道。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開展合作教學多表現為就某一課程而開展的短期合作。短期合作中,中外教師往往各自為營。雙方教師僅對教學大綱進行探討,而對于如何針對中國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把握課堂駕馭課堂幾乎沒有交流,因此,難以發揮彼此的優勢,協同將日常教學提升至學術高度。中外教師的合作科研渠道多表現為由科研項目驅動的學院內部合作。航海類高校若想開展高水平合作科研,不能僅靠項目驅動合作。應當以學科建設為突破口,對外與國際院校或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對內建立二級教學單位,開放辦學目標管理體系,鼓勵教師參與雙邊或多邊重大課題研究,加速學科帶頭人的成長,鼓勵與國外科研院所、社會機構或企業共建研發中心,構建科研大平臺。
航海類高校應通過整合特色學科資源,以涉海學科為牽引,完善中外教師融合發展機制。首先,要充分發揮本土教師的帶頭作用,其次,應當通過航運智庫品牌論壇建立中外教師之間的常態化交流機制,此外,要搭建具有針對性的多學科交叉匯聚航運科研平臺,為中外教師融合發展提供機制保障。
航海類高校應積極鼓勵具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本土教師牽頭和主導中外教師融合發展,發揮其人才優勢,帶動合作科研隊伍的成長。與此同時,大力支持本土年輕教師參與中外教師教學與科研合作團隊,為中外教師合作科研注入活力,增強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之間的經驗共享。
可以由具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本土教師作為引領者,完善合作教學模式。中外教師應在同堂合作教學之前,就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文化滲透以及學生情況進行交流,確定教學合作過程。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礎,具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本土教師了解國外文化,與外籍教師的溝通障礙相對較小,有利于彼此之間增進文化互信。其作為合作教學的帶頭人,能夠做好教學中的明確分工,從容應對教學中的突發狀況,充分共享中外教師的教學資源,實現“內外融合”互促增進,從而完善合作教學模式,提高合作教學水平。
在航海類高校的日常教學、科研工作中,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往往各司其職,缺乏溝通以及學術交流、缺乏機會開展合作科研。因此,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需要常態化的交流機制以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包括學術水平、研究領域等等,提高中外教師融合發展的可行性。
中外教師融合發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航運業亟須的高端人才與研發航運業亟須的科研成果。而航運智庫品牌論壇在航運領域具有較大的權威性。例如,此前上海舉辦的“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圍繞安全、綠色、智能、金融與合作等國際航運業最關注的領域展開討論。以航運智庫品牌論壇作為常態化交流機制,不僅能夠增進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對彼此的了解,亦能幫助中外教師了解學術前沿動態。
利用中外教師融合發展搭建的多學科交叉匯聚航運科研平臺,召集不同學科、領域的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共同探索航運科研領域前沿,能夠促進中外教師合作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推動其合作研究的長期發展。
航海類高校在搭建多學科交叉匯聚航運科研平臺時,要融入科學的管理模式,注重各學科間的資源配置。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學科教師的研究領域不同,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學科之間差異懸殊,只有融入科學的管理模式,該航運科研平臺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航海類高校應就科研實際需求合理配置學科資源,將相關學科加入該航運科研平臺,由專人負責,以協同創新為目標,成立不同學科的組織機構,統一管理,并利用常態化交流機制加深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度。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本土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舉辦的、進行高等教育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科研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航海類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借助本土高校在航海領域的辦學特色與專業優勢,融入國外高校頂尖專業的教學理念,具有開展中外教師融合發展的天然優勢。
例如,大連海事大學與美國休斯頓大學合作舉辦的大連海事大學休斯頓國際學院。休斯頓國際學院僅開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3 個專業,該專業結合了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與傳統的工學學科并高度契合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此外,美國休斯頓大學工程學院有14 位教授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有全球最杰出的教研團隊。又如,哈爾濱工程大學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合作舉辦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南安普頓海洋工程聯合學院。該聯合學院作為教育部批準的首個中英船海特色合作辦學機構,僅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自動化、水聲工程4 個專業,此外,南安普頓大學的科研強度在英國排名第八,其全部理工專業都獲得了5 星研究評級。
鼓勵中外教師共同申報國際合作科研項目是拓寬中外教師合作渠道的重要路徑。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往往緊密結合當前國際航運業的發展形勢,緊跟國際航運科技前沿,對國內外航海類高校教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外教師共同申報國際合作項目能夠提高我國航運科技創新的基點以及合作科研的水平和層次。鼓勵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協同合作,瞄準海洋科技、海洋經濟、海洋安全、海洋環保等熱點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突破航運領域的關鍵技術,力爭前瞻性的科研成果,能夠拓寬我國航海類高校的全球視野,增強我國航海類高校的科研實力。且以本土教師為主導的科研團隊,能夠精準把握我國國際航運科研合作的目標,服務我國航運業發展,使合作科研為盤活我國航運經濟、提高我國航運研發能力、保持我國海洋生態平衡做出貢獻。
設立海外航運科研實驗室并充分利用全球航運科技資源,能夠提升我國航海類專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我國航運科研的自身發展實力,是航海類高校拓寬中外教師融合發展渠道的重要舉措。
航海類高校可以自建航運科研實驗室,也可以與國外高校、國外航運科研院所、航運企業聯合共建。在建設模式的選擇上,航海類高校應充分考慮自身的經濟能力、科研實力、建設經驗等因素。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意大利等,航運研究起步較早、水平較高、資源雄厚,同這些國家的著名高等學府共建實驗室,有助于航海類高校緊跟學術最前沿。但我們不僅要考慮發達國家或地區,更要突破地域限制,在選址時,兼顧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例如,東盟地區漁業資源豐富,我國又非常重視與東盟國家的漁業合作,航海類高校可利用當地的產業優勢,就漁業科技領域設立科研合作實驗室,通過中外教師融合發展,增進我國漁業科技的發展,帶動當地國家的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