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于海軍
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需要,更是基層實踐的迫切期望。
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人才是關鍵變量、重要資源。
近幾年,各省份不斷完善制度,投入“真金白銀”、真情實感,鼓勵吸引退休能人、青年才俊返鄉下鄉,鄉村振興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各地真心愛才、精心育才、用心留才,讓各類人才在廣袤鄉村大顯身手,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事實也證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既離不開村民的積極參與,更離不開那些有能力、有思路、有擔當的鄉賢助力。
城市的離退休人員,既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又有資金技術和人脈資源,還有回鄉創業和頤養天年的鄉愁情懷,是鄉村振興的寶貴人才資源。
近幾年,福建各地涌現出不少退休干部服務鄉村振興的鮮活事例,受到廣泛贊譽。
福建省一些地方也出臺優秀人才返村任職實施方案,以龍巖市為例,當地繪制了龍巖籍外出鄉賢人才分布地圖,建立了2000多人的鄉賢人才庫。
事實上,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就要找準退休干部等各類鄉賢發揮作用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探索新形勢下發揮退休人才作用的新思路、新機制,引導退休干部發揮“余熱”,形成“頭雁效應”。
地處寧德市屏南縣代溪鎮東南部的北墘村,是一個歷史與人文并存的古村落。作為“紅曲黃酒之鄉”,這里家家釀酒,戶戶有酒窖。
近年來,北墘村以建設黃酒特色鄉村為主軸線,大力發展“黃酒+文旅”產業,正逐漸成為福建鄉村振興中具有閩東特色的典范,而這得益于北墘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驅動鄉村創新性發展,尤其是鄉賢的“頭雁效應”。
在當地,鄉賢們集思廣益、多措并舉,不棄微末、久久為功,多方力量匯聚北墘。走南闖北的北墘兒女紛紛“歸巢”,成為家鄉發展的動能。
三明市尤溪縣,致富領頭雁反哺鄉村,“致富不忘鄉鄰,自掏腰包支持家鄉建設”成了林尾村鄉賢的真實寫照。
從事大米銷售的余興然,每年無償幫助村民們解決蜂蜜、茶籽油等農產品滯銷問題;從事石材生意的余文然等人,為村里建橋修路捐贈了大理石等建材;村里啟動亮化提升工程,鄉賢慷慨捐贈燈具,并安排工人直接安裝;眾人籌資相繼建起村文化休閑公園、村級文化站、生態茶山步道。
從籌措資金到爭取項目,鄉賢成了鄉村發展的強大后盾,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鄉賢攜項目、資金、人才等優勢資源回歸故土、反哺桑梓?;驗榧亦l引進項目、或為家鄉捐資修路建廠、或為家鄉居民調解矛盾,他們成功不忘故土、致富心系家鄉,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濃濃的桑梓情懷。
近幾年,各省份不斷完善制度,投入“真金白銀”、真情實感,鼓勵吸引退休能人、青年才俊返鄉下鄉,鄉村振興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近幾年,山東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增強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進各類人才資源向農村流動,效果顯著。
全省各地建立完善新鄉賢吸納機制,鼓勵離退休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銜泥歸巢”、施展才能,實現寶貴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再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
在沂源縣南麻街道第二屆鄉賢能人助力鄉村振興懇談會上,鄉賢能人助力鄉村振興重點項目集中簽約3個村級重點項目,項目投資8000余萬元。這次簽約活動真正掀起了鄉賢反哺家鄉、支持家鄉產業發展新熱潮,為加快街道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賢動力”。
南麻街道還將前期梳理的21個村的荒山荒坡、建設用地等40余個閑置資源項目,繪制成冊裝進鄉賢能人的口袋,發揮他們熟悉沂源、了解南麻的優勢,努力把事業做強做優,實現了雙贏發展。自首屆鄉賢能人助力鄉村振興動員大會召開一年來,廣大南麻鄉賢大力弘揚新時代沂蒙精神,為南麻乃至沂源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當地多措并舉,從多個層面引進、推選、培育、扶持一批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的鄉賢人才,鄉賢們生于斯長于斯,對家鄉的感情比較厚重,也愿意在家鄉的建設和治理過程中貢獻力量。
如今,他們“經營”著整個村莊,參與鄉村建設、管理公共事務、調解鄰里糾紛、引導風俗文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帶領鄉親一起增收,正在創造著一個個振興鄉村的奇跡。
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需要,更是基層實踐的迫切期望。
江蘇省此前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重點培育壯大鄉村產業人才、特色鄉土人才、鄉村治理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和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等5種類型鄉村人才隊伍。
江蘇各地更是充分發揮資源的撬動作用,提振鄉村經濟,助力產業振興。鄉賢在此過程中貢獻了重要力量。
以常州溧陽埭頭鎮為例,當地常態化發動鎮、村干部摸排鄉賢情況,引導鄉賢利用技術、資金和人脈參與家鄉建設。
13年前,楊國中懷揣著回報家鄉的樸素愿望,放棄了深圳的工作,回到埭頭創辦了江蘇駿益科技創業園。歷經多年發展,目前園區入駐企業超160家,先后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江蘇省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去年完成稅收5309萬元。
目前,創業園積極對接和引進新一批高質量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一條龍”服務,為更多創業者鋪路,為埭頭鎮打造“綠色崛起樣板鎮 常溧一體先行區”目標賦能。
在泰州市海陵區,當地堅持以有品德、有威望、有見識的高標準選鄉賢,以紅色文化底蘊為紐帶,以鄉情鄉愁凝聚鄉賢心,為實現鄉村振興發揮合力。
當地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主題,定期召開鄉賢能人座談會,發揮鄉賢能人的獨特優勢,引導鄉賢回鄉創業,助推園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秀梅果園、油恒生態農場的負責人是紅旗街道的返鄉創業農民,他們抓住當地發展生態旅游的機遇,帶動當地100余名農民就業,是農業農村創業典型。
陜西省印發的《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強調,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行動,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

在杭州臨安,參加活動的鄉賢代表在參觀農特產品展示。
事實上,近幾年陜西各地在引才用賢方面下了一番繡花功夫,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鮮動能。
以西安為例,去年5月,西安市啟動“萬名干部人才下鄉村”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引導萬名退出領導崗位干部、退休干部、新任職年輕干部和各類人才到農村干事創業、貢獻才智。
下鄉村行動滿足了年輕干部成長鍛煉和老同志繼續為黨工作、為鄉村和社會奉獻的意愿。行動旨在以“萬名干部人才”為杠桿,撬動人才、要素、資源向農村集聚,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行動開始后,西安市委組織部建立“西安市鄉村振興干部人才庫”,將每年對報名的干部人才的基本情況、專業技術資格等進行審核,審核合格的,同當年全市新任職年輕干部一并納入庫中。
以潼關縣為例,當地充分發揮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示范作用,讓鄉賢在新時代鄉村治理中成為鄉村發展的“助推器”、鄉風文明的“代言人”、化解矛盾的“老娘舅”,著力構建以群眾自治為主體、鄉賢參與為軸心、柔性治理為統領、政府引領為支撐的“鄉賢+”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條鄉賢引領鄉村治理的新路子。
潼關縣成立了縣、鎮、村三級“鄉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鄉賢人才庫,讓鄉賢服務于鄉村公共事務決策等工作,使鄉村治理更加科學化、現代化。
目前,全縣已經建立183名鄉土人才信息庫,從村級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選拔了52名黨組織書記等后備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