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在城鄉的這種交流互動中,返鄉人員是最有活力的,也是為鄉村做貢獻成果最好群體之一。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鼓勵退休人員回鄉定居,當好產業發展指導員、村級事務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村莊建設智囊員。
退休人員一直被視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鼓勵退休人員返鄉多次出現在相關文件中。比如,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提出,鼓勵退休干部和專家服務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4月,我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萬人。近年來,各地涌現了一批退休人士回鄉定居,參與家鄉建設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有些地方的退休人員返鄉后難以發揮作用。從長遠來看,如何讓退休人員返鄉后穩得住、有期待、有保障是各地需要探索的。

朱啟臻
民生周刊:在鄉村振興中,為什么要鼓勵退休人員返鄉?
朱啟臻:在鄉村振興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環。沒有人才啥也發展不起來,所以大家越來越感覺到人才很重要。
退休人員在鄉村振興中確實可以發揮作用,比如,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退休人員返鄉帶動一個村致富、改變鄉村面貌的典型案例。退休返鄉也是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古人有告老還鄉、衣錦還鄉的傳統。
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傳統村落、代表性的鄉村建筑、成為旅游景點的大院、祠堂、戲臺等,很多都是古代那些做官的、經商的回到自己老家以后修建的,成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新時代不應該割裂這種城市與鄉村的自由流動,而應該促進這種城鄉流動。在城鄉的這種交流互動中,返鄉人員是最有活力的,也是為鄉村做貢獻成果最好群體之一。
農村要吸引退休人員返鄉需要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他愿意回去做點事,能創業、能發展,進而為鄉村作出貢獻。
民生周刊:最近,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實施方案,這個實施方案對退休人員返鄉能起到什么作用?
朱啟臻:實施方案出臺之后,有人擁護,認為返鄉人員可以為鄉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但也有人反對,憑什么讓我下鄉?下鄉能干什么?在認識上我們必須搞清楚,首先,實施方案并沒有強迫退休人員下鄉,這不是“上山下鄉”運動,這只是一個號召。其次,并不是每個退休人員返鄉都有能力、有思路來幫助鄉村解決困難。
在實際中,每個地方對待退休人員返鄉的態度也不一樣,有的地方特別希望走出去的人回來做點貢獻,他們尊重走出去的每一個人。但有的地方卻十分害怕退休人員回去,擔心他們回來侵占村里的資源。只有正確認識退休人員回鄉定居的定位和背景,返鄉人員才知道自己該做的事情,地方領導也會清楚如何調動返鄉人員的積極性。
民生周刊:退休人士返鄉,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貢獻?
朱啟臻:退休人員返鄉,可以在任何方面作出貢獻。具體貢獻領域要根據每個人的技術、特長、資源來決定。有的人有技術,包括農業技術、手工技藝、加工技術、信息技術等,可以把最新的技術帶到鄉村發展產業,對建設鄉村作貢獻。比如,最近一些年,有一批自稱“新農人”的群體,到鄉村種植有機蔬菜,把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新的營銷方式帶到了鄉村,帶來農民增收的新模式。
不少搞規劃、景觀設計的人到農村幫助提升鄉村景觀,美化鄉村環境,讓鄉村更舒適。他們還為村民設計房子,美化庭院,改造廁所,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讓村民的住房更合理,更環保、更節能,讓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還有文化藝術工作者到鄉村做文化建設,或發掘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或普及現代文化,教村民唱歌、跳舞、畫畫等。近年涌現出很多特色小鎮,比如畫家村、音樂小鎮,就是藝術家們發揮作用的結果。
實際上,退休人員還可以通過示范、教育發揮作用,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練、教給農民干、幫著農民賺。而且,如果退休人員的資源、特長與鄉村的需要以及鄉村的特色資源相結合,會發揮更大作用,會產生更好效果。
民生周刊:農村如何吸引退休人士返鄉建設家鄉?您怎么看地方聘請退休人員返鄉擔任顧問等職務?
朱啟臻:農村吸引退休人員返鄉不能簡單靠動員,對于無意愿返鄉,或者缺乏返鄉做貢獻的技能的人,再多的動員也無濟于事。有情懷、愿意返鄉做貢獻的人,只要制定科學的鼓勵政策,就會返鄉為自己家鄉做貢獻。
至于鄉村給退休返鄉人員榮譽、顧問等虛職,其實作用不大,因為把他們當“客人”“外來人”,他們不可能全身心地研究鄉村、投身鄉村建設。農村要吸引退休人員返鄉需要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他愿意回去做點事,能創業、能發展,進而為鄉村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