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穎,盧珊(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江西 萍鄉 337000)
膝關節手術是治療膝關節炎、脛骨平臺骨折及髕骨骨折等疾病的常用術式,但膝關節手術后早期患者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腫脹、疼痛癥狀,會加重患者的經濟及心理負擔,對其術后早期開展膝關節功能鍛煉影響較大,不利于病情恢復[1]。目前針對膝關節手術后患肢腫痛往往采用冷療、抬高患肢及鎮痛等方法處理,其中冷療屬于一種物理療法,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神經末梢敏感性降低,達到消腫止痛效果[2]。傳統冰袋冷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患肢腫痛,但也存在維持時間短、與皮膚貼合性差及接觸面積小等不足。加壓冷療是借助循環冷療設備,將加壓與冷療干預相結合,可在冷療的同時對局部組織產生適當壓迫,增大覆蓋面積且溫度壓力穩定[3]。中醫定向透藥是將現代醫學與中醫醫學相結合,通過中頻技術及單向脈沖電場,使藥物向病灶定向移動,可促使藥物滲透作用增強[4]。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中醫定向透藥聯合加壓冷療對膝關節術后患肢腫痛患者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7月-2023年1月于我院行膝關節手術治療的6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本研究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手術部位:左膝14例,右膝11例,雙膝5例;疾病類型:膝關節炎18例,脛骨平臺骨折4例,髕骨骨折2例,股骨髁部骨折1例,半月板損傷4例,交叉韌帶損傷1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62.26±5.20)歲。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手術部位:左膝16例,右膝13例,雙膝1例;疾病類型:膝關節炎18例,脛骨平臺骨折2例,髕骨骨折2例,股骨髁部骨折4例,半月板損傷2例,交叉韌帶損傷2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56.58±5.15)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在20-75歲;③患者均有明確手術指征且嚴格按照手術相關操作;④均首次行膝關節手術治療;⑤可遵守醫囑,依從性較高,能夠配合術后隨訪。(2)排除標準:①膝關節嚴重畸形;②術前膝關節存在感染病灶;③存在局部血液循環障礙;④合并有心、肝、腦等原發性疾病;⑤存在無法耐受中醫定向透藥、加壓冷療干預;⑥近15d服用過鎮痛藥物;⑦既往有患側膝關節手術史;⑧患有精神病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冰袋冷敷干預,患者返回病房后,于雙層冰袋布套內裝入冰袋,以半環形置于患膝前側及雙側,采用彈力綁帶固定,以患處無明顯不適為宜(避免腘窩受壓),持續冰敷至冰袋完全融化時則更換冰袋,時間30min,取下冰袋5-10min后再次冰敷,并依照此方式循環操作,每次持續冰敷2-3h,間隔時間1-2h,持續干預72h。觀察組采用加壓冷療聯合中醫定向透藥干預。加壓冷療:采用加壓冷療儀(藍銘醫療器械有限公司,KY082-H1-ABS200-4)干預,患者回病房后,安裝加壓冷療裝置于膝關節處,加入冰塊及水到冷卻器中,冰袋固定于膝關節,連接導管,舉高冷卻器,排氣閥門打開,冰水混合物加壓進入冰袋內并產生壓力,壓力范圍40-50mmHg,以患者感覺壓力適合為宜,導管拔出后則開始加壓冷療,時間為30min,間隔5-10min再次冷療,并依此方式循環操作,每次持續2-3h,間隔時間1-2h,持續干預72h;中醫定向透藥干預:采用定向藥透儀(桂林市威諾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WND-ZZ-2TD)干預,取穴: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阿是穴,中藥組方:尋骨風40g,大黃、芒硝各30g,黃柏15g,熬煮成湯劑,浸透于理療片內,將理療片固定于電極片上,貼于穴位處,接通電源,調節強度12-18級,25min/次,2次/d,連續干預7d。
1.4 評價指標 ①肢體腫脹周徑值:干預前、干預后7d時測定健側與患側髕骨下緣10cm肢體周徑差,即為肢體腫脹周徑值。②疼痛程度:干預前、干預后7d時采用VAS評分法評估,疼痛程度由數字0-10表示,評分范圍0-10分,指導患者依據主觀感受選擇一個最能夠代表疼痛程度的數字。③膝關節活動度:干預后7d時評估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其中膝關節屈曲活動度≥90°為優;膝關節屈曲活動度≥70°、<90°為良;膝關節屈曲活動度≥50°、<70°為可;膝關節屈曲活動度<50°為差,依據優、良病例計算優良率。④滿意度:干預后7d時采用谷波[5]等人編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共有五個維度,包括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5,依據很滿意、滿意病例計算滿意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肢體腫脹周徑值及VAS評分 兩組干預前的肢體腫脹周徑值及V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干預后的肢體腫脹周徑值及V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腫脹周徑值及VAS評分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n=30)肢體腫脹周徑(cm)VAS評分(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3.64±0.861.84±0.61a6.48±1.573.19±1.12a觀察組3.71±0.901.25±0.49a6.40±1.612.43±0.98a t 0.3084.1300.1952.797 P 0.7590.0000.8460.007
2.2 膝關節活動度 觀察組膝關節活動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n(%)]
2.3 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目前臨床上膝關節疾病主要采用膝關節手術治療,可改善或恢復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膝關節手術后會產生一系列并發癥,諸如關節周圍腫脹、疼痛等,往往持續數周,會影響膝關節功能康復,導致膝關節僵硬、活動度降低,影響手術治療效果[6]。故加強膝關節手術后患者的疼痛管理,加速腫脹消退,有利于加快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冷療是一種廣泛應用于骨科急性創傷及術后護理的物理療法,是通過使肢體局部降溫而達到消腫、鎮痛的作用,能夠降低毛細血管滲出,減少組織液外滲及炎性介質的釋放[7]。
傳統冰袋冷敷干預效果不理想,存在患者感受差、易發生凍傷及溫度時間不易控制等不足,同時冰袋表面形成的冷凝水珠可能會對切口造成污染[8]。本研究探討中醫定向透藥聯合加壓冷療對膝關節手術后患肢腫痛患者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的肢體腫脹周徑值及V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膝關節活動度優良率及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傳統冰袋冷敷干預相比,中醫定向透藥聯合加壓冷療用于膝關節手術后,更有利于緩解患者的患肢腫痛癥狀,能夠提高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提高護理滿意度。加壓冷療是在冷療的基礎上進行局部加壓,低溫效果持續而穩定,且可產生壓迫作用,促進淋巴液及靜脈血液回流,緩解肢體腫脹。加壓冷療干預中均勻加壓,低溫時間可控、可維持,能夠在患肢局部產生物理壓迫作用,減少出血,緩解疼痛。與傳統冰袋冷敷干預相比,加壓冷療具有一定的優勢,包括溫度恒定、可調控且與體表面積接觸大,操作簡便,可使患者依從性得以提高[9]。史凌云[10]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膝關節置換術后采用加壓冷療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盡早恢復,提高護理滿意度。中醫定向透藥屬于中醫外治法的延伸,通過采用中頻電流及負向脈沖,使病灶局部皮膚毛細血管和微小動脈擴張,使藥力直達病灶,起到靶向治療的作用[11]。中醫定向透藥中取穴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阿是穴,具有健脾祛濕、消腫、止痛之功;中藥組方屬于自擬中藥方,方中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大黃瀉熱通便、涼血解毒、止血;芒硝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尋骨風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可共奏疏通經絡、消腫止痛之功。經現代藥理證實,大黃解熱鎮痛效果良好;黃柏、芒硝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尋骨風具有鎮痛、抗炎性滲出的作用。中醫定向透藥能夠改善病灶部微循環,減輕腫痛,具有藥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及適用范圍廣等優點。夏一嬌[12]的研究中指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有利于緩解疼痛,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中醫定向透藥聯合加壓冷療用于膝關節手術后,兩者能夠發揮協同作用,既可有效鎮痛,又能抑制炎癥反應,達到雙重療效,消腫及鎮痛效果優于術后單一使用冰袋干預。但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不足,如本次研究中僅納入60例行膝關節手術治療的患者,樣本量小,還有待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
綜上所述,中醫定向透藥聯合加壓冷療用于膝關節手術后有利于緩解患者的患肢腫痛癥狀,提高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