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孟晗[浙江海洋大學,浙江 舟山 316000]
辛棄疾在出生時中原地區已被女真人占領,他在青少年時代便經歷了被敵人侵犯的屈辱和痛苦,體會到了山河破碎的辛酸,由此立下了恢復國土的志向。在他成為朝廷官員的初期,他便向朝廷上《美芹十論》《九議》等,力陳復國方略。雖然深受稱贊,但不愿打仗的朝廷反應冷淡。辛棄疾深感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越來越壓抑和痛苦。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在江西上饒興建帶湖新居,他主張“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而將其命名為“稼軒”,并以此作別號。受到彈劾被迫離開政治舞臺后,便回到該處閑居。《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辛棄疾在此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所作。辛棄疾被迫閑居,無心欣賞風光,在博山道中的某壁上題了這首詞。詞人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內心的“愁”,言淺意深,表達得恰到好處。
辛棄疾在受到彈劾被罷職之后,便回到上饒帶湖新居。在賦閑期間,他時常往來于博山寺。在他的作品中,與博山有關的詞有八首,其中往來于博山道中的有五首,并有三首書于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在《江神子·博山道中書王氏壁》中說道:“一川松竹任橫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時見兩三花。比著桃源溪上路,風景好,不爭多。”詠景抒情,稱博山景色之美不亞于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采桑子·書博山道中壁》中他寫道:“煙迷露麥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樣春風幾樣青。提壺脫袴催歸去,萬恨千情。萬恨千情。各自無聊各自鳴。”不僅記錄了在博山道中的所見所聞,還在景物中寄予了些許禪理。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報國無路的愁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此外,在《丑奴兒·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中,他寫道:“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在詞人超脫的閑適之情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他內心的些許不平靜。即便詞句顯得十分悠閑,但其實不過是詞人百無聊賴的自我慰藉罷了。而在《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詞中,詞人用筆精細地寫了獨宿王氏庵的深夜見聞。全詞僅有八句話四十六個字,但是描繪了一幅饑鼠覓食、蝙蝠翻飛、風雨交加,極其蕭瑟破敗的畫面。詞人身居破庵,仍念念不忘國家大業。不僅反映了作者被迫隱居的抑郁之情,還揭示了他在政治迫害下仍堅守節操的高尚品質。
辛棄疾被彈劾罷職、閑居信州帶湖期間,飽覽博山的山光水色。但美麗的景色并不能真正地使他放松,他的內心一直充斥著不能報國的愁怨。但博山于辛棄疾而言,是一個抒發情感,表現心靈狀態的平臺,他在美景中寄托了自己的憂愁和志向。
辛棄疾的詞題材廣泛,但由于自身成長在被外族侵占的北方,內心恢復故土的愿望十分強烈,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因此抒發報國豪情成為辛詞最突出的內容。如“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悲涼透骨,深入地刻畫了將士報國無門的人生境遇。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詞人展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的遠大抱負,最后卻戛然而止,以“可憐白發生”的慨嘆結尾,使人讀來不得不感到萬分惋惜。馳騁沙場,殺敵立功是辛棄疾一生所向。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做法,對胸懷大志的愛國志士來說只能是打擊。于是詞人“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將國家淪陷的悲憤、自身漂泊的悲苦和無人理解的孤獨交織在一起,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悲憤之情。其中“休說鱸魚堪膾”“劉郎才氣”“樹猶如此”多處引用典故,使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發展到最高潮。
在被罷黜之后,辛棄疾不得不在閑居生活中排遣內心的苦悶,為自己的情感尋找寄寓,以撫慰自己的心靈。“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在辛棄疾的筆下,農村田園生活充滿了意趣。但詞人的內心畢竟是不平靜的,擁有一腔抱負卻無法施展的辛棄疾內心極度痛苦,美好的風光也無法使其從根本上忘卻煩惱。在閑游于博山道中時,他無心賞玩風光,寫下了《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一詞,抒發內心的愁緒,歷經半生,“識盡愁滋味”的辛棄疾心中有無限感慨,卻不知從何說起,不知訴于何人。
在《丑奴兒·書博山到中壁》中,辛棄疾沒有使用雕琢繁復的詞語,沒有采用激烈情感的表達,沒有化用典故入詞,反而用近乎口語的語言來表現濃郁的感情。“為賦新詞強說愁”這一句中的“強”的意思是勉強,勉強說愁,是作者愁得不夠深時的生硬之語。“而今嘗盡愁滋味”是“少年”到“而今”,從“不識愁”到“嘗盡愁滋味”,這中間不知有多少辛酸滋味、千頭萬緒,都不知從何說起,只好“欲說還休”。“天涼好個秋”看似可有可無的閑來之筆,實則寫愁說恨不落俗套,別具一格。李煜認為“愁”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認為“愁”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而辛棄疾在《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卻愁到極處不言愁,以“卻道天涼好個秋”結尾,看似突兀、含混,雖與前文無甚相關,卻耐人尋味。在反復吟詠中,我們能體會到作者無盡深沉的愁緒。整首詞語言淺白通俗,卻將“愁”表達得蘊藉深遠,在平平淡淡中見真愁。詞人滿懷愁緒不愿訴說,借天色秋涼道出個中意味,更讓我們感受到這背后的一言難盡,其中的深意令人遐想。辛棄疾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沒有極力說明自己的愁緒有多深,卻讓讀者能發揮想象自由品味其中的愁緒。對“愁”的表達既自然真實,又含蓄而富有韻味,反而更顯得淋漓盡致。
秋是一個豐富的季節,既有碩果累累,又有萬物飄零。在這個谷熟、收獲之季,“秋”具有豐收之義。農作物一般一年一熟,所以“秋”還可以引申為年代,可特指某一時期、某一時刻。《史記·梁孝王世家》中的“千秋萬歲”即千年萬年,諸葛亮《出師表》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便表示時期。秋天自帶一種萬物凋零、壯士暮年的傷感,所以它也暗含著“蕭瑟”“悲涼”之意。古往今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賦予了“秋”不同的含義。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殿堂中,“悲”“愁”與“秋”常常結合在一起。古代文人對“秋”的感受大多是蕭瑟、悲涼的,秋天的淡淡凄冷與文人志士懷才不遇的心境極為契合,秋日特有的景物和氛圍也成為他們凄怨心情的物質載體。文人“見秋生愁”“以秋寫愁”,留下了許多悲秋佳作,形成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曹操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是說秋風凄涼,海浪洶涌;陸游詞中有“胡未滅,鬢先秋”的句子,意思是入侵的外族人還沒有滅掉,兩鬢已開始斑白,以“秋”代指衰老;李煜的《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把秋愁寫得更加蕭瑟,分外濃烈;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強調自己的痛苦更甚等。在他們筆下,“秋”成了悲涼、傷感、憂愁的替代品,這些文人也多是身如浮萍,命運多舛。他們在年輕時都曾有過遠大的抱負和雄心壯志,然而結局大多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悲秋往往與登臨結伴,杜甫著名的七律《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是詩人登高看到無邊無際的凄清秋色聯想到寄身外地的自己,有感而發,寫出一種黯然銷魂的感傷,展現了人生的悲涼情懷。王粲在《登樓賦》中說“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登高遠眺可以開闊視野,排遣內心的苦悶愁緒,引發更豐富的人生思考和審美體驗。《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是少時的自己未涉世事,不知愁為何物,但卻想模仿文人登高言愁。“愛上層樓”反復兩句有著少年人“無愁”的輕松,“強說愁”也只是為了增添幾分情趣。正因為不知道“愁”的內涵,才想模仿文人雅士,登上“層樓”。年少而志向高遠的人,一般都有很多對人生的期待,也容易多愁善感。
壯志難酬的辛棄疾在“識盡愁滋味”的“而今”,不必登樓已滿腹愁思,滿腔愁緒,無法言說。只能欲說還休,淡然地來一句“天涼好個秋”,和少年時相比多了許多悲涼意味。這個“秋”字不只是“愁”,更是飽經磨礪才深刻體會到的真愁,是歷盡人生坎坷、飽嘗人世艱辛的身世之嘆、滄桑之詠、家國之怨。但辛棄疾的獨特之處在于他一反前人寫秋露悲的手法,詞句中沒有使用“怨”“悲”“哀”等消極字眼,反而道出“天涼好個秋”來,從“愁”轉至天氣,讀來頗具一種瀟灑輕松的意味。但實際上,看似輕松灑脫的表達,是作者對愁苦的含蓄感嘆,使詩句有了更深的意蘊,充斥著道不盡的沉重。辛棄疾延續了悲秋的傳統,但“愁”得委婉卻又不隱蔽。“天涼好個秋”是詩人人生感受的關注點,也是詩人情感沉淀之后的詩化表達。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書憤五首·其一》),少年時期,年輕氣盛,不知世事艱難,所以“愛上層樓”。反復兩句,展現出少年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摹寫出“無故尋愁”的情狀,不僅起到了強調作用,也具有了回環復沓的節奏感。前一個“愛上層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結果;后一個“愛上層樓”,是對“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解釋。登上高樓以后,自己詩興大發,少不得要吟詠一番,即便不知愁苦,也要表達一些和“愁苦”相關的感情。一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不知愁苦的少年形象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為下片寫“真愁”做了鋪墊。
下片由“少年”轉至“而今”,在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了豐富的經歷和體驗之后,終于識盡了愁滋味。“而今”一詞也包含了詞人跌宕起伏的仕官生涯。如今可以真情實感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愁苦了,但卻無法言說,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詞人連用兩個“欲說還休”,一唱三嘆地強調了自己的無可奈何、無法言說,緊承上片將內心的愁苦含蓄地表達出來,讀來朗朗上口,令人情不自禁地發出無限慨嘆。不僅對比強烈,還使用了疊句,既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又具有了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韻味,讓人感受到詞人對自己內心憂愁的委婉表達。在結構上,上下兩片互為呼應,也將詞人的感情體現得更貼切。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的魅力在于以“愁”為線索,在詞中寫出詞人在經歷人生磨難后的深刻體驗,以及自身心境發生的巨大變化。辛棄疾的愁包含了人生中的種種坎坷與磨難,是其人生境遇的體現,是憂國傷時之愁。這首抒情小令既寫出了少年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刻意之愁,又寫出了中年人飽受愁苦后“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感嘆。詞人內心積郁的愁苦不能暢所欲言,在詞中以一句觀秋涼的話點明愁苦,新穎獨到,不同凡響,含蓄又充分地表達出自己“愁”的深沉。
在藝術手法上,作者以上、下片進行對比,從“少年”到“而今”、從“無愁”到“有愁”,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愁”有了真切的體驗,突出了今日的愁苦之深。語言淺白通俗,平易淺切地表現了自己愁悶壓抑、報國無門的痛苦。詩歌情感、憂愁的表達本就可以或直白,或含蓄,辛棄疾有意回避“愁”去說“秋涼”,寫愁手法巧妙,獨具匠心,言短意長,蘊藉深遠,值得讀者細細品味。整首詞朗朗上口,反復吟詠,總能讓我們體會到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