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鋒[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小說《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有感于“五四”以來新文學脫離群眾,而腐朽的封建舊文藝又在深刻毒害大眾的現狀,對通俗化和大眾化文學的一次新的嘗試。作品描繪了太行解放區小芹與小二黑爭取婚姻自由的愛情故事,潛移默化中提出了移風易俗和反對封建迷信重要性的觀念。這部作品在1943年出版,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強烈關注:“小說一出版,立即轟動了晉察冀邊區,僅在太行區就很快銷售了三四萬冊,創造了解放區出版的歷史記錄,繼而在各解放區以至全中國,得到了空前眾多的讀者,特別是農村讀者?!薄缎《诮Y婚》對于后來中國現代文學山藥蛋派的形成,以及文藝路線的“趙樹理方向”的提出具有開創意義。趙樹理和山藥蛋派其他作家的作品,根植于解放區農村生活,借鑒山西地方方言俚語的表現魅力,吸收了中國古典白話小說,以及戲曲、曲藝等民間文藝養分,力求運用獨特的農民審美情趣,立足于農民品位,確立了鄉土文化美學風格,從而形成了大眾化文學的嶄新風貌。
作為大眾化文學作品的典型代表,《小二黑結婚》的出版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創作中“趙樹理現象”的標志。在80年間的流轉與傳播中,這部作品曾經被改編成電影、連環畫、話劇、歌劇、舞劇、評劇和各種戲曲,同時也被翻譯成俄文、法文、日文等不同版本。《小二黑結婚》在印刷、電子、網絡等媒介的演化是對中國現代大眾化文學作品的話語體系生成的管窺,透過這一典型意義的媒介文本衍變,能夠梳理出大眾化文學作品在不同媒介場域中傳播的基本規律。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提出的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理念指引下,《小二黑結婚》出版于1943年。實際上,趙樹理在長期的解放區文學創作和報刊編輯的實踐中,早早就確立了通俗化與大眾化的創作思想。1941年冬天,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文聯舉行文藝創作座談會,趙樹理在這次會上就提出了作家要寫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化作品。
趙樹理的視角深入人民大眾,從調查采訪中了解基層大眾的基本需求,所以趙樹理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農民作家”。小說《小二黑結婚》之所以創造解放區出版的記錄,贏得全國讀者特別是農民讀者的青睞,其主要原因就是遵循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思想。小說《小二黑結婚》出版后,又被改編成了多種媒介文本,甚至被翻譯成不同的外文在國外流傳。這部作品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原因除了符合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以外,還開創了通俗化和大眾化的文學風貌,代表了文藝作品服務人民大眾的方向。
作為媒介文本的《小二黑結婚》,其話語體系的生成與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都離不開大眾化和通俗化這一顯著特征。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戲劇作品、美術作品、新媒體作品,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離不開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作品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具有顯著性傳播效果的媒介文本,一般要具有反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大眾傾向和實踐意義。趙樹理曾經長期工作生活于太行解放區的一線,對群眾中間普遍關心的問題十分熟悉,《小二黑結婚》創作之前,趙樹理曾經在解放區主持編輯多類報刊,始終處于媒介宣傳和輿論引導的工作一線。這種長期深入群眾的習慣讓他對群眾的需求了如指掌。趙樹理曾說自己的小說是“問題小說”,他對此曾經說過:“我在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非解決不可而又不是輕易能解決了的問題,往往就變成所要寫的主題?!薄缎《诮Y婚》所反映的問題恰恰就是當時解放區干部和群眾普遍認為的問題,其中涉及解放區移風易俗的問題、農村政權與民主建設的問題,通過作品鮮明地提出農村社會反封建這一時代主題。第二,文本風格具有強烈的貼近性。除了鮮明的主題集中反映干部群眾關心的輿論熱點,具有問題導向以外,作品的大眾化特征還表現在其風格與面貌具有貼近性原則。這部作品借用了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古代白話小說、民間故事、地方戲曲等元素,應用于小說的表達空間中,強調文學作品樸素自然的風貌,提高了媒介文本大眾化的傳播價值。
《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在1943年5月寫出的一部小說,當時他被安排在解放區搞調查,無意中聽說了一個關于封建保守勢力和農村惡霸破壞婚姻自由的惡性事件。當時隸屬于晉冀魯豫邊區的這一地區早已公布了《婚姻暫行條例》和《妨礙婚姻治罪法》,但是趙樹理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解放區還存在著戀愛不自由、封建勢力頑固保守、基層組織干部專橫等不合理現象。趙樹理對這一現狀憤懣不已,他決心用文字的力量來反映解放區農村根深蒂固的封建愚昧思想,以及當時基層政權建設的問題。但《小二黑結婚》的出版并非一帆風順,當時太行新華書店編輯擔心這種題材和內容的出現會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應,因為語言風格過于通俗,脫離了文學的神圣形象,甚至也有人認為趙樹理的作品并非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后來在彭德懷的肯定下,小說《小二黑結婚》在1943年的9月由太行新華書店正式出版,第一版第一次印了4000冊,一經推出很快銷售一空。這部作品因為描寫的通俗化受到解放區群眾的廣泛好評,后來又連續印刷了2萬冊,仍然供不應求。1944年3月,太行區新華書店根據當時群眾的期望,重新排版印刷,這一次再版時單次印刷就達2萬冊,此外還被譯為俄、日、法、捷、羅馬尼亞、越南、挪威、印尼等多國文字,先后在國外出版了50余種版本。
《小二黑結婚》開創了解放區文學通俗化和大眾化的先河,作品的廣泛傳播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形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趙樹理在這部作品推出之后很快就寫了《李有才板話》,這部作品同樣也是采用群眾化的視角進行的文學表達,而且還增加了快板這一藝術形式,語言的大眾化風格更為鮮明。兩部作品前后相繼,共同成為趙樹理的代表作品,也為后來山藥蛋派文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小說作為印刷媒介文本,在當時社會話語體系生成與傳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通過對現實的形象化、場景化編碼和受眾對文本內容深層含義的解碼,讓小說這一媒介文本凝聚了深厚的價值理念,成為重要的社會動員介質,呈現出期盼解放、鞭笞封建愚昧的統一意識形態。
太行解放區自古以來就盛行戲曲、曲藝等民間藝術,小說《小二黑結婚》剛剛問世,就被改編成襄垣秧歌劇搬上了民間的舞臺,此后這一故事版本被陸續改編成話劇、歌劇、舞劇、評劇、豫劇、山東快書、彈詞等各種舞臺文本。作為傳播主體的舞臺藝術,《小二黑結婚》以小說故事和人物為藍本,經過不同形式元素的戲曲、唱腔、臺詞、表演,將文學形象和舞臺藝術交相輝映,形成更為豐富的媒介文本,以更加生動的形式保證了這一內容主體的持久傳播力。
在眾多《小二黑結婚》的舞臺文本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歌劇。1952年,為宣傳新中國首部《婚姻法》的頒布,馬可帶領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的師生參與了歌劇《小二黑結婚》的創作。這部作品由田川、楊蘭春編劇,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等作曲,于1953年1月首演于北京實驗劇場。這部歌劇運用了戲劇結構設置的特點將小說進行改編,圍繞著小二黑與小芹能否自由結婚這一核心焦點,編排了充分的戲劇矛盾沖突和戲劇情節。馬可先生根據地方戲曲武安平調的精華旋律,創作了劇中的經典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這部轟動一時的音樂作品,至今仍廣為流傳。2016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又一次復排了新時代的《小二黑結婚》,主創在尊重經典和傳承經典的同時,加入了現代理念和青春氣息,利用數字化的舞美、燈光進行全新的藝術呈現,一經演出又一次贏得了觀眾的好評。這一舞臺劇目被反復展演,一方面印證了《小二黑結婚》作為大眾化文學作品的經典之作,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這一媒介文本也承載了多元豐富的集體記憶,通過舞臺藝術的再現,能夠投射變革中的歷史,反映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結、民間情懷。
小說《小二黑結婚》的出版暢銷,形成了當時的流行文化,在全國各地都備受關注,尤其在各地上映的以小說為藍本進行改編的舞臺劇,加入了地方戲曲的元素,讓人物的表現更加生動。舞臺劇的二次創作,讓《小二黑結婚》更加深入地走入民間,成為婦孺皆知的文化作品。作為當時最為時尚的藝術形式,電影在參與《小二黑結婚》這一文化現象改編中也沒有缺席。1948年,香港大光明影業公司出品了首次改編的《小二黑結婚》電影版,這部作品由瞿白音改編劇本,顧而已導演,顧也魯、陳娟娟、孫景璐、鄭敏等主演。1964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出品了第二次改編的電影《小二黑結婚》,這部電影由干學偉、石一夫共同編導,俞平、楊建業、周婷、趙子岳、葛存壯等主演,稱得上是北影廠200多部改編影片中的佳作。影片公映后不僅受到觀眾歡迎,就連趙樹理看后都十分贊賞,對干學偉說:“我就那么一篇小說,你怎么就把它拍成了一部電影?我看著舒服。”這部電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藝術展現了場景、人物和情節,成功地對小說進行了電影化的藝術表達。全片以小二黑和小芹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塑造出小芹沖破封建束縛的新女性形象,讓反對封建主義和實現婚姻自由的主題更加鮮明,影片還對邊區民主政權與金旺兄弟之間的斗爭進行了典型性塑造,以鮮明的政治立場回應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方針。為了表現的需要,這部作品還對三仙姑的人物形象進行了適當的修改,更加符合當時的歷史場景。
影視改編后的《小二黑結婚》讓故事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過電影的拷貝以及電視媒體的播放,《小二黑結婚》這一媒介文本更加具有大眾傳播的內容特征。影像的敘事、場景的描繪和人物的塑造讓大眾化文學作品的傳播更加具象化,受眾通過其中的人物命運、人與社會的關系體察到更為深遠的內涵,也為《小二黑結婚》這種大眾化經典文學作品的電子化、網絡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信息技術的革命讓傳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尤其是移動新媒介的出現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層出不窮,《小二黑結婚》這一經典大眾化文學媒介文本自然也走進了融媒體的新時空。其一,融媒體讓文本的展現更為方便快捷。運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受眾可以快速搜集有關《小二黑結婚》的文本信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可以將大量文本信息進行系統、精確的分解,提煉出其中涉及的具體元素。融媒體的傳播技術讓許多經典文本進行了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改進,促進其傳播效率的提升。其二,融媒體讓價值的歸納更為全面客觀。移動網絡時代對內容生產的機制進行了改進,大眾化文學作品的經典文本在融媒體空間中經過內容的不斷產生與優化,將其中的價值內涵進行歸納,依據大眾傳播規律,提煉出蘊含的時代價值以及背后相關聯的各種事物。通過融媒體技術,《小二黑結婚》這一經典媒介文本的不同時空表現在網絡場域中的展示變得更為全面客觀。其三,融媒體讓經典的復現更為深沉厚重。融媒體技術和理念讓大眾傳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社會發展和大眾心理的規律出發,人們對于經典大眾文化形象的追溯與回味是具有本能化傾向的,而融媒體建構的豐富信息資源和內容生產方式,能夠將這種社會記憶變成新的融媒體文本,參與到網絡媒介文本的傳播中,進一步增強經典文化形象的歷史厚重感和傳播生命力。
《小二黑結婚》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現象級的作品,這部作品開創了通俗化和大眾化文學的先河,讓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學思潮有了新的轉向,特別是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來,中國的文藝創作有了指導方針,《小二黑結婚》正是在這種新氣象中出現的典型作品。作為一種媒介文本,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其形式有了什么變化,其中關于話語體系生成和傳播的貼近性原則卻始終不會動搖。趙樹理在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圍繞著解放區關于移風易俗、政權建設等事件,運用文學化的表達手段將群眾集中關注的內容進行組合,并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設置矛盾沖突,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引人入勝,同時應用圓滿的結局作為情節敘事的終點,給受眾更加完整的敘事關照。
《小二黑結婚》運用了豐富的媒介符號,始終圍繞著受眾立場,堅守通俗化和大眾化的創作原則,采用極具內涵的生活化符號設定手法,達到了兼具生動與樸素的傳播效果。對生活化媒介符號的嫻熟運用,來源于趙樹理的成長經歷,他出生于山西晉東南地區的沁水縣尉遲村,從小對民間文化耳濡目染,對農民的各種形象了如指掌,后來他寫作的許多人物形象都來源于他生活中熟知的人物。另外,趙樹理在創作《小二黑結婚》之前還曾經主辦過《中國人》《抗戰生活》等報刊,在這些直接主持或參與的報紙媒介傳播經歷中,趙樹理從大眾傳播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深刻地體會到傳播中主客觀關系的定位,也為他后來進行文學創作時能熟稔地運用生活化媒介符號奠定了基礎。
大眾化文學作品的傳播渠道,具有主動傳播和被動傳播兩個方向?!缎《诮Y婚》從創作完成到正式出版的過程一波三折,由于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出版資源不足,印刷物的出版必然會有優先性原則。出版社集中保證用于當時戰時動員的文本,所以對一般的文學作品審核比較嚴格,而且當時還有人認為趙樹理的這部小說是在反映男女戀愛的,對于戰時的緊張情緒有些偏離,后來在解放區領導的推薦下,《小二黑結婚》才印刷出版。選擇太行新華書店出版,對于趙樹理和這部作品來講屬于主動選擇的傳播渠道,因為當時資源有限,作為作家和作品而言可以選擇的空間不足。但是,主動出版之后,《小二黑結婚》迅速在解放區和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傳播的熱潮,這對于趙樹理及其作品來講,就屬于被動選擇的傳播渠道。而看似被動的傳播渠道,實際上也有深刻的規律,那就是內容文本的價值導向規律,因為《小二黑結婚》這一媒介文本深入人心,人們爭相傳頌,所以才在印刷品、舞臺劇、電影等眾多傳播渠道中被優先選擇,這一傳播現象與當下媒介傳播提出的“內容為王”的口號不謀而合。
作為媒介文本的《小二黑結婚》,遵循了大眾化文學作品話語體系生成與傳播對于互動性的一般規律。這部作品出版以來,歷經80年的時空變遷,但是其文本在流轉和傳播的過程中,始終沒有脫離融合互動的傳播方式。一方面,依托人際傳播的日?;?,將媒介文本進行生活化延伸?!缎《诮Y婚》的媒介文本最初形成于紙質印刷形式,根據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讀者的面貌,對于印刷文本的讀者互動主要表現在人際傳播的層面,那就是讀者參與式傳播?!皬膫鞑W的角度看,信息流通的前提是被允許;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信息被接受并繼續傳播的前提是接收者有再傳播的沖動或渴望。”受眾在信息接收后產生了傳播的沖動,對于傳播內容而言必然要有深刻的感受,而正是這種人際傳播中的日?;?,推進了《小二黑結婚》這一文本向更加廣闊的時空進行深入的傳播。另一方面,運用大眾傳播的符號互動,將媒介文本進行價值升華。從《小二黑結婚》的媒介文本的變化歷程可以發現其中蘊含的大眾傳播機理,紙質印刷傳播在符號互動受到一定場域限制后,將這一媒介文本向舞臺劇和影視劇轉移,在空間與場景的變化中始終不變的是傳受雙方圍繞媒介文本的符號互動。各種不同形式的舞臺劇和電影對其進行改編時,加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在集中的時空中面向受眾進行近距離的互動,將媒介文本和藝術元素進行深度融合,它們在這種場域互動中將大眾傳播的價值內涵進一步提升。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經典的媒介文本《小二黑結婚》在融媒體傳播新場域中的互動就更為具體而生動。利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大眾化文學作品的媒介文本必然會呈現出更為豐富、立體、全面的面貌,而根植于人們心中的社會記憶也會將經典媒介文本在傳播場域中表達得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