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彤[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寧 273100]
學者王光榮認為:“在所有的文學形式中,歌謠產生得最早,影響也最深,各種文學形式都在歌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民間歌謠對文學創作始終產生著重要影響,最早誕生的標志性作品可追溯到《楚辭》,屈原將沅湘民間用以祭祀的歌樂加工為極具文學魅力的騷體詩歌,借歌曲的形式發揮文學的諷諫功用。瑰奇壯麗的《楚辭》反映出民歌與文學的初步交融,對后世文人尤其是湘籍作家韓少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一次訪談中,韓少功提到“歌是唱出來的詩,詩是寫下來的歌”,稱贊了歌謠中蘊含的詩意美。對韓少功小說中的湘地民歌加以深層解讀,分析民歌與小說的互文關系,有助于探究民歌對小說敘事功能的拓展,以及在小說藝術方面發揮的美學價值。
縱覽當代文壇,小說與民歌深度交融的創作方式屢見不鮮,民歌始終深入地參與到文學發展過程中,為作家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例如湘西民歌之于沈從文、陜地秦腔之于賈平凹、高密“貓腔”之于莫言等。作家將口頭藝術具象化,使歌謠與文字融合交融,令作品同時具有文學美感和音樂美感,這類雙重藝術境界在韓少功的小說中展現得尤為純熟。
韓少功在中篇小說《爸爸爸》中描述了湖南鄉間常見的“風流歌”。在娛樂活動較少的鄉村夜晚,引人遐想的風流情歌無疑是緩解疲憊、紓解苦悶的精神層面的放縱與享受。“思郎猛哎,行路思來睡也思,行路思郎留半路,睡也思郎留半床……”風流情歌數量繁多,詞句和腔調大同小異,多數是以油滑的唱腔和詼諧的歌詞打趣女子思念情郎時的行狀。在民風較為開放的湖湘地區,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相對奔放,較之書信往來的曖昧含蓄,潑辣直白的情歌更能展露出湘地民眾的爽朗性格與火熱內心。
與之相似的還有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中描述的“覺覺歌”,“覺覺歌”在馬橋方言里代表調情的歌。“覺”有玩笑的意思,引申義為不正經。作者曾留心錄下過一些:“想姐呆來想姐呆,行路不曉腳踩巖,吃飯不曉扶筷子,蹲了不曉站起來。”“一難舍來二難離,畫個影子貼上墻,十天半月未見面,抱著影子哭一場。”又通過對歌手行狀和聽眾反應的描繪,擴寬了文本的藝術空間,使讀者的審美體驗超越了單純于視覺層面對文字的閱讀,增添了聽覺上的聲樂享受。
除內容俏皮輕佻的風流情歌外,小說《爸爸爸》中還出現了莊嚴肅穆的古歌“簡”。“如果寨里有紅白喜事,或是逢年過節祈神祭祖,那么照老規矩,大家就得表情肅然地唱‘簡’,即唱歷史,唱死去的人。”雞頭寨的民眾愚昧迷信,有著奇異怪誕的風俗習慣,但他們對待祖先和歷史極其尊敬,這種敬仰之情便通過莊嚴的古歌體現出來。
“奶奶離東方兮隊伍長,公公離東方兮隊伍長。走走又走走兮高山頭,回頭看家鄉兮白云后……抬頭望西方兮萬重山,越走路越遠兮哪是頭?” 雞頭寨人所唱的“簡”的原型來自苗族遷徙史歌《爬山涉水》,展現了苗族祖先西遷的悲壯歷史。《爸爸爸》中對“簡”的描寫堪稱民歌與文學相結合的精彩典范。小說的荒謬怪誕之感在蒼涼肅穆的歌聲中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崇高的生存精神,老弱們服毒殉古的犧牲精神與無畏氣概,青壯們忍痛遷徙的求生意志和頑強毅力,都在竭力的歌聲中得以升華。“簡”中蘊含的生命力使整部作品有了頌歌般的悲壯之美,可見民歌對擴充小說內容含量、營造美學氛圍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韓少功在中篇小說《女女女》中記述了另一首蕩氣回腸的古歌。“大嶺本兮盤古骨,小嶺本兮盤古身。雙眼變兮日和月,牙齒變兮金和銀……氣化風兮汗成雨,血成江河萬古春。”這首古歌講述了混沌時期盤古開天辟地、舍己創世的神話傳說。遭遇地震后,村民在招魂師的帶領下齊唱古歌,眾人在歌聲中感受到了盤古的生命意識,尋找到了災難過后的心靈支撐,從而走出悲傷情緒,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這一情節彰顯出人們面對天災時堅忍不屈的生命力,以及古歌所能帶給人們的強大精神力量。
民歌作為農民勞動生活的結晶,典型內容之一便是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展現。作者在長篇小說《日夜書》中所描述的《扯謊歌》,便是白馬湖漁民在趕魚時常唱的歌謠。“撿塊石頭來燒火呀,篩子渡客好過河。白菜長得藤滿坡呀,一只茄子擠破蘿。兩條蚯蚓比大腿呀,三個虱子比耳朵。白云割下腌酸菜呀,抓把星宿下油鍋。王母娘娘來洗碗呀,玉帝幫我把背搓。”歌詞故意違背邏輯常識,盡顯戲謔夸張的意味,選取了許多與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符合民間野蠻幽默的話語本色。
此外,韓少功在小說中提到湘地農民在耕作時有“臊地”的習慣,下田勞動時常唱情歌,認為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力量,在田間歌唱有助于提高土壤活力,為農作物提供滋養。“唱歌也是養禾。尤其是唱情歌,跟下糞一樣。你不唱,田里的谷米就不甜。”這一習慣看似荒誕無經,實則顯示出農民對農事生產的重視及對土地和糧食的尊重。土地孕育糧食,糧食養活了人,而人報之以歌。將土地和農作物視為情感交流的對象,正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與鄉土精神的凝縮,彰顯出農民樸素的生命意識和平等觀念。
J.希利斯·米勒在其著作《解讀敘事》一書中提到:“文學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可以讓語言脫離其牢牢嵌入其中的社會或者個人生活語境,使它能夠自由自在地作為小說發揮作用。”民歌作為潛在的小說語言,本身便具有相當生動的敘事性和表現力。將民歌從民眾口頭語境轉移到書面語境當中,能為小說增添不同的敘事聲音,作為伴隨文本擴展小說的敘事功能。
民歌的作用具體表現在與小說言語形成了互文敘事。民歌體制精悍,篇幅簡短,作為伴隨文本與小說主文本形成互文關系,能夠有效地拓寬主文本的深度和廣度,在小說主文本的有限篇幅中延伸出廣袤的敘事空間,展示出作家獨特的創作視野和敘事策略的創新。“小說中各種形式的插入文字與基本敘事屬于不同的話語層次。”民歌的引用突破了小說敘事語言的單一性,通過與第一層敘事語言的交互作用使得文本的敘事聲音發生轉變,從而實現對小說主題的多重闡釋。例如韓少功在《爸爸爸》中著力描述的“簡”,從雞頭寨的祖先伊始,直到如今再次遷徙的后人,質樸的歌詞和悲壯的唱腔亙古未變,古老的“簡”使得小說的敘事時間與空間從現實追溯至久遠的歷史,形成了雙重敘事主體。換言之,每當雞頭寨人唱起“簡”,歌聲里便回蕩著歷代祖先的聲音,這使得小說的時空背景更加深邃,營造出厚重而崇高的歷史感。除此之外,民歌靈活的篇幅能使作家自由地謀篇布局,適時調整敘事節奏,令讀者感到松弛有序,增強文本的可讀性。
民歌是人們原始而生動的情感表達方式,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囿于早期社會的交通阻隔和方言差異,地方民歌的傳播范圍并不廣闊,民歌的創作、流傳和保存主要通過一定區域內的民眾口口相傳、代際傳遞。因此,方言成為各地民歌中的顯著特色。
在以鄉土社會為背景的文學作品中,敘事話語是考驗作家寫作經驗與語言功底的一個重要標準。小說語言既要貼合鄉村生活實際,展現農民真實的話語風貌,又要具有文學價值,發揮特定的敘事或抒情作用。作為一種民間口頭藝術,民歌往往需要通過方言的演繹才能呈現出獨特的美感,因而極具地方風貌。因此,民歌成為營構民間話語敘事的重要依托,能夠真實地展現民間話語本色。韓少功對湘地民歌的大量引用體現了其發揚民俗文化的創作立場以及對小說敘事語言的創新,使小說語言充滿地方風味,為民間話語體系的構筑奠定了基調。
韓少功的中篇小說《山歌天上來》并未記錄具體的民歌內容,卻圍繞民歌為核心展開敘述,以鄉間民歌和都市流行樂之間的碰撞為主要矛盾,表達了作者對當下民歌處境的反思。《山歌天上來》塑造了一個對音樂有著驚人感悟力和創造力的民間作曲天才毛三寅,生長于鄉野的毛三寅被選中到北京學習現代音樂知識,但他的靈感始終來源于鄉土自然。他傾盡所有、以燃燒生命為代價創作的樂章《天大地大》,被魏博士無恥剽竊并改編為流行交響樂在全球巡演,最終剽竊者名利雙收,而原作者毛三寅卻妻離子散、潦倒落魄,直至生命盡頭仍在苦苦等待回音。
韓少功借毛三寅的命運悲劇暗喻了流行樂大肆盛行下民歌的尷尬處境。“當年的邊山峒到處有歌,除了史歌、情歌、喪歌、下流歌,山里人連糾紛都常常由歌聲來調解。”而 “有了電視機和錄音機以后,山里的民歌卻越來越少,耳生的現代流行歌幾乎是一把猛藥,鎖住人們的喉舌”。作者十分敏銳地觀察到流行音樂的盛行擠壓了民歌的生存空間,民歌在鄉村生活中的地位逐漸邊緣化,甚至淪落為只能在葬禮上唱兩句的“見不得光天化日”的存在。在這部作品中,民歌已不僅僅充當文學創作的基調和底色,而具有更加深刻的象征意味。民歌的邊緣化象征著民俗文化的衰微,而民歌與流行音樂的沖突則代表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鋒,蘊含著作者對民俗文化的哀悼與惋惜,也表達出作者對當下文化現象的批判。
綜上,民歌在與小說互文的過程中擴展了主文本的內容含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話語敘事風格;小說在民歌的穿插點綴下實現了敘事層面的創新,展現出作者的鄉土文學創作立場。同時,民歌由口頭語言藝術變為書面文字藝術,找到了重煥生機的新路徑,作為鄉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在文學作品中得以傳揚與延續。
“歌舞入詩”是中國文學由來已久的創作傳統,歌與詩作為口頭藝術和書面文學的萌芽,在內容、形式、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紙面上的詩句加以音律進行演唱便成為生動的歌謠,而傳唱于民眾口頭的歌謠以紙筆記錄下來便是通俗的詩。歌與詩最初的創造動機均是人們表情達意、有感而發,二者之間很容易進行互相轉化。韓少功小說中的湘地民歌脫離了歌者唱腔的演繹,單純以文字形式呈現在文學作品當中,對仗工整,韻律和諧,盡管部分內容不甚高雅,多俏皮油滑之作,但讀來仍具有詩的特質與美感。
將具有音樂性的民歌引入小說成為文學性的詩,這一創作方式繼承了《楚辭》的浪漫主義色彩,延續了巫風歌舞與文學相結合的巫詩傳統,營造出瑰奇神秘的美學氛圍,使作品的浪漫主義氣息更加濃厚,同時飽含詩意美感,呈現出浪漫主義詩情特質。
世俗風情是文學審美活動的價值支點,民歌正是世俗風情的濃縮和映射。韓少功筆下的湘地民歌不僅是農民生活經驗與勞動智慧的結晶,更是當地民俗文化與鄉土精神相結合的產物,生動地展現出湖南鄉村地區的風土人情,再現了農民真實的生產生活圖景。民歌來自民眾又服務于民眾,藝術風格均為民眾所喜聞樂見,具有淳樸自然、簡潔明快的特點。內容既有風流又不乏崇高,情感充沛,蘊含著農民群體樸素的生存哲學與價值觀念,顯示出湘民熱情爽朗、樂觀活潑的性格特點,使小說流露出原始而濃厚的世俗風情。
湘地民歌在韓少功的小說創作中具有獨特地位,發揮著極大的藝術魅力。在敘事方面,民歌歌詞與小說言語形成了互文,有效地擴展了小說的敘事功能,構筑了民間話語敘事體系。在美學價值方面,湘地民歌本身所蘊含的浪漫主義詩情和鄉土世俗風情為作品增添了藝術美感,使作品呈現出生動自然的美學風格。開展民歌與小說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無疑是探索當代作家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有助于進行文學研究的跨學科互動,同時能夠弘揚民間文藝,找到當代文學與民俗文化融合研究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