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群
面對輿論生態的復雜變化、信息技術的加速迭代,地市級黨媒必須順勢而為,不斷創新話語方式,始終和人民群眾“同頻”,才能提高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受眾認同度。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目的,“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是手段。
話語方式是指人們在交際中使用語言來詮釋思想的形式。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愿意聽家常話、知心話,特別是喜歡聽引人入勝的故事,厭煩呆板枯燥的說教。同理,恰當的話語方式,可以讓受眾感同身受接納媒體要傳達的信息;話語方式陳舊落后,則拒人于千里之外,使報道在信息海洋中露面即“沉底”,自娛自樂。所以,與時俱進創新話語方式,是新聞報道永不過時的課題。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皆可“自媒體”的傳播環境下,一方面信息過載、泥沙俱下,熱點新聞反轉常態化,群眾迫切需要有公信力背書的黨媒發聲以正視聽,但也不時吐槽黨媒的一些報道“不說人話”,甚至希望有環節能對此類報道“再加工”提煉,簡明扼要地傳遞事實,所謂“省流”。另一方面,媒體人期待自己發布的內容能夠“出圈”“爆款”,得到受眾廣泛認可,但不少時候仍自說自話,或者找不準“痛點”“爆點”,或者明明有“干貨”卻因沒能“有話好好說”浪費了題材素材。隨著媒體融合日益深化,體制架構、機制流程、技術手段、平臺渠道等變革系統推進,有的方面進展順利,有的方面囿于客觀條件限制須啃“硬骨頭”。其中話語方式創新、話語體系建構方面相對滯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媒體人還存在認知誤區,認為同報道內容、傳播方式等相比,文風是“小事”,樹大自然直,不必刻意在這上面下大功夫。其實不然,試想,如果新聞產品張口官話、閉口套話,受眾關心的信息需要“翻譯”才能看明白,則不僅難以在引領社會輿論中發揮主導作用,反而會被“牽著鼻子走”。媒體要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必須下定自我革命的決心,大刀闊斧,破舊立新。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群眾想聽、愿意聽的內容,用群眾喜歡說、正在說的話語表達出來,才能起到應有的宣傳效果。最近幾年的新年賀詞中,鮮活的用詞、接地氣的語言,讓人倍感親切,“朋友圈”“世界那么大”“點贊”“蠻拼的”等,被網友們大量轉發和稱道。
內容是傳播的“本”,好的內容自帶大流量。創新話語方式,要從源頭做起,把手中的筆、相機、攝像機多對準基層、對準群眾。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對廣大新聞記者提出4點希望,其中就包括“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從多家黨媒進行的讀者調查看,“高高在上,和基層的真實感受有距離”“較為客觀,但缺乏感染力”等意見相對集中;青年群體則認為文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板著臉說教,為宣傳而宣傳”“浮光掠影,沒有找準真問題”。反過來看,就是要求報人“身”入基層、“心”貼一線,在摸透實情的基礎上,報道見人見事、見細節見現場、見矛盾見問題。文章錦繡,其本在民,媒體真實反映群眾關切,群眾才會真正關注媒體。
總之,新聞采編要做到“頂天立地”,才能“鋪天蓋地”:“頂天”,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地”,就是站穩群眾立場,用群眾的語言,展現群眾的創造。
為了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山東臨沂日報報業集團在2022年制定出臺了《關于增強群眾觀念、改進新聞報道的實施方案》,倡導“短、實、新”文風。“短”,就是長短得當、簡短快捷,要“短”得得體,“短”得醒目,“短”得有力。“實”,就是客觀真實、真情實意,要內容真實,語言平實,感情真切。“新”,就是思維更新、表達創新,要新穎鮮活,令人耳目一新;緊跟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反應迅速,傳播快捷高效。方案還明確了“短、實、新”的具體標準和落實措施。
新聞作品“短、實、新”,要求新聞工作者對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了然于胸,對群眾火熱的生產生活飽含激情。心中有數、眼里有光,才知道看什么、問什么、寫什么、怎么寫,才能見微知著、一針見血,創作的產品才有生命力。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媒體人的工作,但也帶來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就是有的記者習慣于通過網絡爆料、“網”來“網”去發現線索、完成采訪,雖然產品供給越來越快、越來越多,但客觀生動、分析透徹、觸達人心的報道卻沒有同步增加。互聯網時代,決不能讓網絡搜索代替自身思考,讓網上交流代替腳步丈量,讓復制粘貼代替創造創新。
今年春節前,《臨沂日報》一版刊發了一篇“新春走基層”稿件《一粒種子,太空“串門”歸來》,在讀者中引起良好反響,就是記者在鄉鎮連“蹲”3天的成果?!耙淮庑慰崴评鲜蟮睦鲜蠊系踉诎肟?,每株結瓜50至70個,既可觀賞也可食用。再往前走,映入眼簾的是蛇瓜樹,一棵蛇瓜一次可結100多條,最長可長到4米,蛇瓜不僅有食用價值,還具有很好的美容養顏和藥用價值。更為奇特的是砍瓜,隨吃隨砍,砍了之后可迅速再生,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生長,天天都能吃到鮮瓜。各類果蔬形狀各異,多姿多彩,示范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百果園’:西紅柿的誘變品種黃柿、黑柿,辣椒的誘變品種線椒、紅彩椒、甜長椒,茄子的誘變品種線茄、圓茄、綠茄、白茄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爆F場感撲面而來……這樣的描寫,只靠材料“編”不出來,依賴網絡“淘”不到手。
當然,鮮活而有深度的新聞報道,需要記者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管理部門在考核機制上給予支持才能可持續。
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新”和“舊”是相對的。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依托網絡交互形成了個性化、輕快化、“潮”味十足的話語體系。在新聞創作中適當引入一些網絡語言,有利于創新表達,使傳播的內容更容易被受眾特別是年輕人接受。
臨沂日報獲得2022年山東省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沂南鴨子瀟灑“飛”過長江去》,就采用了網絡語言常用的把動物人格化的方式,講述了“沒有一只鴨子可以活著走出沂南”,占領了江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肉鴨市場,新穎、生動、活潑,內容和語言相得益彰,是作品成功的密碼。
運用網絡語言,關鍵是把握好度?!熬W感”是個好東西,但不能無節制使用,需要去蕪存菁。比如,有的網絡用語標新立異,或純粹為了打字快捷,各種省略、無厘頭,缺失了中華民族傳統語言的優美,一個“yyds”形容一切世間美好之物,毫無意境之美、想象空間。黨媒不只要貼近,還要引領,有些俗不能“媚”,有些底線必須堅持。
創新話語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無論是在講話、致辭、演講還是在文章中,都經常用故事來說明事實、闡釋道理、打動受眾。對新聞輿論工作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為創作什么樣的作品、怎樣創作作品指明了方向。
創新話語方式與創新傳播手段相輔相成。作為傳統傳播的載體,紙媒正逐漸式微,但不代表報紙已經無所作為,把新技術手段引入平面媒體,也是一種融合創新。借力傳播手段更新,使新聞產品實現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從單項到交互的立體化呈現,滿足受眾多終端閱讀、多樣化體驗需要,其中必然包含著話語方式的創新,不可割裂。
創新話語方式,是媒體人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大自主性的一個環節,理應積極主動作為;特別是在地市級層面,在資金、技術支撐相對薄弱的條件下,要充分發揮離基層近的優勢,以文風的改進和突破推動其他方面的變革,從而加快轉型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