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娉
相對于互聯網傳播平臺,傳統媒體的傳播效率相對較低,新媒體的多媒體形式、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可以提高傳播效率,讓信息更快、更準確地傳遞給讀者,持續提高媒體的綜合影響力。文化新聞作為典型的傳統媒體時政新聞,在應對新媒體傳播中處于比較被動的位置,對媒體轉型的研究來說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成為傳統紙媒轉型的縮影。因此,文化新聞傳播的創作模式、傳播渠道、新媒體技術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對傳統媒體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
文化新聞是指在新聞媒體上,以傳播文化為主要目的的新聞報道和評論。它是指報道和評論有關文化現象、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的新聞,包括藝術、文學、音樂、電影、戲劇、美術、建筑、考古、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內容。文化新聞旨在傳達文化信息,宣傳文化精神,反映文化成就,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提高社會文化素質,是新聞傳播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穩定性和可靠性。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具有穩定性和可靠性,因為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新聞團隊,可以通過嚴謹的新聞采編流程,保證報道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二)深度和廣度。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通常具有較高的深度和廣度,可以通過深入的調查和采訪,揭示文化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和內在邏輯,同時也可以通過廣泛的報道范圍,全面地反映文化現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三)專業性和權威性。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因為傳統媒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可以通過專業的視角和深度的分析,提供更加權威有深度的文化新聞報道。
(四)社會責任感。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因為傳統媒體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新聞報道不僅是一種信息傳遞,更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傳遞和塑造,對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內容創新能力不足。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內容往往比較單一和傳統,缺乏新穎的視角和深度的探索。而新媒體平臺以其快速、多元、創新的特點,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傳統媒體應該加強內容的創新,發掘新的價值和意義,打造獨特的文化新聞品牌。
(二)觀眾需求多樣化。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往往缺乏針對不同群體的定制化,受眾難以找到感興趣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受眾對文化新聞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傳統媒體應該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新聞報道,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的受眾需要。
(三)傳播方式落后。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傳播方式相對落后。新媒體平臺以其快速、便捷、互動的特點,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傳統媒體要想保持競爭力,就需要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和掌握,通過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和平臺,增加文化新聞的傳播范圍和覆蓋面。
(四)缺乏人才和技術支持。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需要有一支專業的編輯和記者隊伍,同時還需要掌握新媒體技術和平臺,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但傳統媒體在這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缺乏人才和技術支持。傳統媒體應該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同時也要注重技術的更新和升級,提高文化新聞報道的創新能力和傳播效果。
傳統報紙媒體開展融媒體轉型的主要模式包括自建融媒體平臺模式、聯合融媒體平臺模式、自媒體傳播模式。
(一)自建融媒體平臺模式。這種模式是指傳統報紙媒體自主開發、建設和運營融媒體平臺,通過平臺實現新聞、信息、服務的全媒體化傳播和互動。例如《南方都市報》自建的南都融媒體平臺,它集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實現了新聞的全方位、全媒體化傳播。
(二)聯合融媒體平臺模式。這種模式是指傳統報紙媒體與其他媒體或企業聯合建設、運營融媒體平臺,通過平臺實現新聞、信息、服務的全媒體化傳播和互動。例如,北京日報與百度公司合作建設的“北京日報新媒體中心”,實現了新聞和信息的全媒體化傳播。
(三)自媒體傳播模式。這種模式是傳統報紙媒體在轉型發展初期普遍選擇的模式,借助商業媒體或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優勢,通過注冊賬號的模式形成具有自媒體屬性的官方新媒體賬號,以內容平移、專題策劃等模式開展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傳播。
(一)加強新聞機構人才建設。文化新聞的融媒體轉型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新聞人才隊伍來支撐。在人才建設方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新聞人才的綜合素質,通過人才培訓、業務實踐等方式,實現新聞人才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深刻的新聞理論基礎、較強的新聞采編能力,以及對新媒體技術的熟練掌握。二是強化新媒體技術的培訓,新媒體傳播平臺和載體的應用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要針對新媒體傳播常用的技術,如短視頻拍攝與剪輯、無人機航拍、新聞攝影等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對新媒體部門的采編人員更應重點關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創新。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新聞人才需要有一定的職業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要建立起合理的激勵機制,綜合利用薪酬激勵、晉升機制、職稱評審、精神激勵等方式,激發新聞人才的潛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二)加強短視頻傳播在文化新聞中的應用。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文化新聞融媒體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短視頻傳播應用方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文化新聞采編應積極運用短視頻傳播手段,適應短視頻傳播的特點,短視頻的特點是時長短、內容精簡,可以快速傳達信息,因此在制作短視頻時要注意突出其特點,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信息。其次,增加短視頻的文化創新性,短視頻的內容需要具有創新性,借助文化新聞的獨特審美和群眾參與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展示文化新聞的核心內容,使觀眾在觀看短視頻時獲得新的感受和思考。最后,文化新聞傳播要發揮短視頻的互聯網傳播優勢,短視頻的傳播優勢在于可以通過多種平臺進行傳播,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并擁有數以億計的忠實用戶,在文化新聞的短視頻傳播應用方面,要充分發揮這種平臺和用戶優勢,擴大文化新聞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1.創新文化新聞的采編思維。文化新聞采編需要開拓多元化的視角,實現新聞內容的創新,以助力傳播力的提升。這需要采編人員具備多元化的視野和思考方式,在采編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考慮到不同的角度和觀點,以便更好地呈現文化的多樣性。
2.以數據驅動構建采編內核實現文化新聞的大數據應用。在融媒體環境下,數據是重要的資源之一,采編人員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數據來支持新聞報道和分析。在文化新聞的采編過程中,可以利用數據來了解受眾的興趣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制定報道策略。
3.以互聯網思維創新文化新聞的表達方式。在文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創新的表達方式可以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采編人員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互動性手段,例如視頻、音頻、動畫等,來呈現文化新聞,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此外,由于文化新聞的傳播涉及多個領域和行業,采編人員還應具備跨界合作的思維,與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和組織進行合作,深挖文化新聞背后的趣事、大事和公眾關心的熱點事,以用戶為中心,了解用戶需求和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采編方式,以提高用戶體驗和滿意度,共同推進文化新聞的傳播力提升。
(三)打造文化領域的深度新聞。文化新聞的深度報道需要面對多層次、多維度的挑戰,需要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深入挖掘報道的內容和價值。文化新聞的深度報道需要首先確定其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是指一條新聞對受眾的意義和影響,在文化新聞的深度報道中,新聞價值通常涉及文化歷史、社會影響、藝術表現等方面。其次,文化新聞的深度報道需要有精彩的內容,一方面提供豐富的信息,包括歷史資料、專家意見、社會反應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展現新聞的內涵和價值,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多元化的觀點,以便讓受眾了解不同的觀點和立場,拓寬受眾的思路和視野。最后,文化新聞深度報道要注重跨界合作,既要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例如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藝術家、文化機構負責人等,以便更好地獲取信息和資源,又要選擇合適的合作方式,例如共同策劃、共同制作、共同推廣等,以便更好地發揮各方的優勢和資源。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融媒體轉型涉及多個方面,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新聞人才隊伍來支撐,需要充分利用短視頻傳播的優勢,需要有創新的采編思維,需要加強網絡互動,從而實現文化新聞的融媒體轉型,讓文化新聞更好地服務于讀者,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