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自2022年以來,山東菏澤日報新媒體遵照市委、市政府關于立足地方傳統優勢、大力弘揚優秀文化的宣傳工作部署,以形象展示全市珍貴而精美的文物為切入點,推出了名為《文物有話說》的短視頻欄目。一年多時間連續不間斷地播發,在廣大受眾中產生了積極、熱烈的反響。每期視頻的評論區好評如潮,大家在贊嘆這些優秀歷史遺產的同時,進一步樹立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由此,許多受眾產生了親眼一睹珍貴文物芳容的濃厚興趣,致使市縣區博物館參觀人數明顯增多。一些中小學校也紛紛把組織參觀本縣博物館的文物,列為對學生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
菏澤古稱曹州,地處黃河中下游,這里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七千年以前的遠古時期,人類祖先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種,創造了初始文明。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這里同樣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較快發展的興盛地域,幾度輝煌冠于齊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視察菏澤,曾贊譽這里“是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孫臏、吳起、范蠡、曹植、黃巢、宋江等歷史人物都同這里有密切關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歷史歲月的悠久,經濟文化的發達,致使菏澤一帶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厚,古跡和文物數量眾多,省級、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均高居全省各地市榜首。據統計,全市現有歷史文物23萬多件(套),其中珍貴文物一千件(套)。如元代的青花龍紋梅瓶,屬于元青花瓷器中的巔峰之作,市場價估值近2億元。西漢的“黃腸題湊”皇后墓,在古代墓葬中屬于最高規格,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遠古時期的青邱堌堆遺址,對先民們的生活狀態考古價值巨大,獲2018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歷史文物,是歷史發展原貌的“活化石”,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客觀載體,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勞智慧的結晶。在保存好這些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利用好這些優秀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宣傳好它們的豐厚內涵,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從而進一步搞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無疑是開展新聞報道工作的題中之義。菏澤日報在長期的辦報實踐中,也曾對本市文物做過紙質媒體的宣傳報道。但文物的宣傳報道不應是一蹴而就、一報而過,而應是持續不斷、常報常新。近年來,菏澤日報新媒體中心成立后,就把加大并創新文物的宣傳報道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文物宣傳報道的籌劃階段,如何發揮新媒體短視頻的形象展示特點和優勢,讓文物報道作品不但“新”起來,而且要“動”起來;既有鮮活的表現形式,又有豐厚的故事內容,這令欄目制作記者們苦思冥想,煞費心機。何不采取擬人化的表現形式,讓文物自己站出來說話,講述自身精彩的往昔故事?一同事突然的靈感一現,讓制作記者們頓釋重負,有了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這樣,一個獨出心裁、旨在以更佳效果宣傳本市珍貴文物的《文物有話說》短視頻欄目,就此呼之欲出了。
創辦《文物有話說》短視頻欄目伊始,制作記者們就決心付出十分努力,高點起步,打造一個精品欄目,在優秀歷史文化的宣傳報道中做出成功探索。但他們深知,有了決心和自信,有了好的構想和計劃,距離制作出好的作品僅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在具體運作中更需要的是發揮聰明才智,踏實肯干,勇克困難,抓好落實。尤其是因為文物報道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會議報道,它需要制作記者首先應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底蘊,了解所報道文物的豐厚內涵,同時在后續的表現手段上又要推陳出新,避免靜物描述的呆板枯燥。為此,制作記者在具體實踐中將各階段的工作加以分解,做足了準備、采訪、制作、完善四個方面的功課。
一是充分準備。定好采訪某一文物后,首先掌握該文物的大體情況和內涵故事。由于制作記者全是青年人,文物知識底蘊薄弱,對本市一些珍貴文物又較為生疏,這就需要進行采訪前的“緊急補課”。
這種“補課”,大多是查閱相關資料,個別時候還需要向文物界的專家老師請教。特別是有些屬于遠古時期的文物,相關資料文字描述比較生澀難懂,就需要一點一點地“硬啃”,慢慢地揣摩和領會。鑒于記者采訪是快節奏的工作,夜里加班翻閱文物資料是常有的事。
二是深入采訪。雖然一條短視頻的時長一般只有兩三分鐘,內容展現量較少,但由于一些珍貴文物背后的故事內容豐富,有些故事還有多個版本,甚至存在人們認識上的分歧,所以采訪的工作量一點也不輕松。在采訪中,記者著重在這樣兩個方面做好拍攝和資料搜集工作:首先,拍好文物的最佳影像。如菏澤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青花龍紋梅瓶”,由于室內光線較暗,又隔著玻璃櫥窗,視頻鏡頭拍了幾段都不理想。后來經過補光和移動文物位置,終于拍出了較為滿意的視頻影像素材。其次,盡量詳細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內容。如定陶區博物館的珍貴文物“西漢玉璧”,關于它的用途,或祭祀品或裝飾品人們說法不一,對這些都要了解清楚,并做出相應的穩妥處理。
三是精心制作。在短視頻制作這一環節,記者緊緊圍繞“新”“活”“準”付出了辛勞和才智。要做到“新”,就要選好報道角度,避免面面俱到。有的文物故事內容多而繁,必須精心剪裁,把主要的能夠吸引受眾眼球的東西加以提煉,用鏡頭展現出來。包括標題,怎樣做到新穎別致,令人眼前一亮,制作記者都大費心思,反復修改。要做到“活”,就要運用各種新媒體手段,盡量讓靜態的文物“動”起來,活靈活現地來到人們面前。比如,在制作“元代青花龍紋梅瓶”的視頻時,記者一方面充分展示這一文物體態的精美絕倫,另外又制作了它的主人和裝載船只的動畫短片,宣傳效果一下提升了。至于說要做到“準”,就是要把握好文物所體現的主旨和精髓,報道內容不要跑偏。
四是力求完善。畢竟所宣傳報道的許多文物與現代人們有著千百年的時空之隔,其中蘊含著一些對青年記者而言較為陌生的歷史知識,于是每期短視頻制作完畢后,制作記者都立即轉發各相關博物館館長或文物專業人士一閱,以聽取意見,集思廣益,使視頻在不出差錯的基礎上更加完善,精益求精。這樣一來,片子制作的過程,也成了記者提升自身文化素質、增長歷史文物知識的過程。
經過制作記者的精心運作,一期期《文物有話說》陸續播發出來。形式生動活潑,角度新穎別致,內容豐富多彩,較好地達到了讓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效果。總結已經播發的全部片子,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色和亮點。
一是擬人化的文物自述,讓受眾耳目一新。隨著悅耳動聽的片頭音樂,引人眼球的精美畫面,《文物有話說》欄目五個粗獷遒勁的大字自遠漸近,翩翩而至,一場場由文物為主角演出的大戲陸續開幕。所報道的文物一個個由靜物變為生靈,由古代來到現代,或操著普通話,或拖著變腔音,接連閃亮登場,盡情地展現自己優美身段和傲人芳容,令當今的受眾既倍感新穎,又大飽眼福。比如《我從七百年前走來》一期中的“元代青花龍紋梅瓶”,它一亮相就驚艷絕倫,讓人贊嘆不已。經過悠久滄桑歲月的泥沙深埋,如今竟然色彩光亮如新。長身、潤肩、細口,體型優美。瓶面上配有飛龍、梅花的圖案,畫技高超。同時,通過它的娓娓自述,人們知道其出自專供皇宮和權貴所用的官窯,屬于元代青花瓷器的上乘精品,代表了當時瓷器制造的頂尖水平。并且,目前這種巔峰之作的元青花瓷器存世極少,全國僅十幾件,山東省唯一。
二是文物背后豐厚的故事內容,讓受眾獲得優秀歷史文化滋潤的教益。那一件件珍貴文物,不僅因體態精美而給人以藝術享受和心靈震撼,而且因其體現的優秀歷史文化精髓令人受到思想教育和人生感悟。比如《以畫代諫的拳拳心》一期中的菏澤籍明代著名畫家呂紀,平生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眼看當時政壇昏暗,就想利用自己能接觸皇帝的便利機會,以畫代諫,委婉規勸皇帝居安思危,采取措施重振朝綱,造福百姓。他的畫作《秋柳三鷥圖》,只見一棵蒼老柳樹身衰枝枯,三只結伴鷥鳥垂首徘徊。皇帝觀賞之后,頓時明白了這位臣子精忠報國的拳拳之心。再如《三道圣旨獎名臣》一期中的菏澤籍明代著名官吏李木,他恪盡職守,政績卓著,兩袖清風,廉潔自律,以至為官生涯中,曾受到皇帝三次頒發圣旨進行表彰和獎賞,最后成為朝廷依仗的重臣,連他的父親和妻子,也因教子有方和賢良內助被恩準享受五品官職的俸祿待遇。
《文物有話說》一年多時間的連續播發,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反饋熱議。特別在視頻評論區中,大家對這種生動活潑、別開生面的報道探索贊賞有加,好評如潮。并且,這種成功的報道嘗試,也為新聞報道如何鮮活起來,讓廣大受眾喜聞樂見提供了有益借鑒。歸納各方的熱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想不到”。
一是想不到菏澤市內擁有這么多精美而珍貴的歷史文物。當今的一般受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對文物還是接觸很少、較為陌生的,對本市歷史文物的狀況更是了解不多。現在一部手機在手,打開《文物有話說》,能看到這么多精美而珍貴的文物,大家的驚嘆之狀溢于言表。“啊,這些文物真是技藝精湛、巧奪天工!”“我們的祖先真是聰明智慧,給后代留下這么精美的寶貝。”視頻評論區內此類的評論比比皆是,充滿了對古人的敬佩之情。有的學生還向老師提出去博物館參觀的要求,隨即學校也順勢而為,把組織去博物館參觀列入了課余思想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二是想不到每件文物珍品的背后都有豐厚的精彩故事。許多受眾不僅盛贊每件文物的精美外觀,還對文物含蘊的故事內容推崇備至。有些人認為,件件文物都是“歷史面貌的活化石,都是優秀文化的載體和結晶,它們不僅具有藝術審美價值,更有思想教育價值”,“溫故知新,見微知著,透過那一件件歷史文物背后的豐厚故事內涵,人們可以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這些反饋熱議,提示我們應進一步普及文物知識,提高人們對文物的興趣,利用好文物的思想價值,大力開展文物教育,做到古為今用。
三是想不到文物報道也能如此生動鮮活,別開生面。《文物有話說》短視頻欄目的成功探索,在新聞界也反響強烈,不少新聞同行深受啟發,感嘆“原來新聞報道形式也能這樣創新”,“新聞追求無止境,報道創新永遠在路上”。現在新聞宣傳報道工作已進入融媒體時代,舊的傳統的報道方法有待改進,新聞工作者都在發揮才智努力創新,《文物有話說》無疑為各種創新嘗試開啟了思路,提供了樣板。作品內容為根本,表現形式為手段,受眾喜歡為目的,圍繞這些,人人可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愿廣大新聞工作者百尺竿頭,在親身實踐中作出進一步的探索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