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英
(西昌學院,四川 涼山州 615000)
布拖縣是涼山州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最有優勢的主產縣之一[2],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2°43′~103°04′,北緯27°16′~27°56′,全縣1 685 km2,有耕地31.65 萬畝,幅員遼闊,耕地面積大。其中,樂安鎮、特木里鎮、九都鎮、俄里坪鎮、拖覺鎮、補爾鄉、地洛鎮、牛角灣鎮、龍潭鎮、拉果鄉、基只鄉、委只洛鄉12 個鄉鎮都在高海拔地區,每年平均氣溫在10 ℃的時間近200 天,冬季長,基本無夏天,氣候寒冷,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日照充足,霜期長;冷熱季節明顯,晝夜溫差大,所以因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優勢的原因盛產馬鈴薯,為打造“馬鈴薯強縣”提供了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
2019 年涼山州馬鈴薯播種面積16.58 萬hm2、總產量407.1 萬t,馬鈴薯面積、產量、商品率、產值四項指標穩居全省第一位[3],布拖縣一直是涼山州馬鈴薯產量中最多的縣,主要種植的品種是青薯9 號、麗薯6 號、川涼芋13、紫馬鈴薯(烏洋芋)四種。截至2022 年5 月,全縣的馬鈴薯種植面積為22.31 萬畝,有12 個鄉鎮、120 個村種植馬鈴薯,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示范基地為15 萬畝、脫毒薯17.5 萬畝、雙行壟作16 萬畝、機耕面積21 萬畝、機播面積0.06 萬畝、機收面積0.06 萬畝。筆者通過對布拖縣各鄉鎮進行實際調研和對布拖縣農業農村局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得出,涼山州馬鈴薯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園區建設及試驗基地情況是:特木里鎮蘇嘎村為100 畝核心攻關村、0.1 萬畝展示示范村,其中拖覺鎮日拍村、嘎鍋村、菲土魯村3 個村為1 萬畝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基地。對布拖縣農業農村局馬鈴薯農技站數據進行分析,截至2022 年,布拖縣全縣12 個馬鈴薯種植鄉鎮的種植面積都在1 萬畝以上,離縣城近、交通便利的特木里鎮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 萬畝,產量達到8 萬t,是布拖縣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園區和示范栽培園區;樂安鎮是4.5萬畝,產量達到7萬t。
布拖縣的馬鈴薯產業規模大、種植面積廣,畝產收益高??h城周邊的特木里鎮、樂安鎮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容易實現機械化操作,使得技術人員更容易上門服務并隨時關注馬鈴薯長勢情況,所以離縣城越近的鄉鎮馬鈴薯的總產量和畝產量越高。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政府部門為馬鈴薯產業提供專項公共服務,所有高質高效創建、園區建設及試驗基地,都是通過布拖縣農業農村局的1 名行政負責人和1 名技術負責人包鄉、包村負責馬鈴薯行政管理和全面實地的技術指導,以期以馬鈴薯產業帶動布拖縣農民增收,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
布拖縣是“三區三州”中民族地區深度貧困縣,經濟發展落后,硬件設施短缺,種植馬鈴薯的犁地機、旋耕機、中耕培土機等硬件設施都未普及,目前都靠人工種植,效率較低。同時,由于布拖縣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經濟發展等歷史和現實因素,馬鈴薯種植鄉鎮相對偏遠,很多鄉鎮的交通不便利,機械化操作受到制約。很多馬鈴薯種植鄉鎮主要依靠自然氣候,高產穩產的馬鈴薯地塊少,導致馬鈴薯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單產水平相對較低,目前產量最大的“青薯9 號”和口感最佳的“布拖烏洋芋”雖然已取得規?;漠a業發展,但是與其他東部和北部馬鈴薯種植地區相比,規?;鄬^弱,很多是人工種植,薯農主要靠自然種植、天氣種植,種薯專業知識少,所以產量低;機械化覆蓋率低,所以機械化水平低。
項目引進和資金投入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布拖縣目前只有布江蜀豐有限公司、布拖縣農業投資公司、布拖縣馬鈴薯科技小院寥寥幾個科技服務公司,同時“脫毒種薯政府采購補貼”一畝是260元,補貼資金相對少、補貼覆蓋面不廣;專項支持資金少,專項貸款渠道少,引進的公司和項目少,當前只有布江蜀豐有限公司、布拖縣農業投資公司合作收購,但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導致薯農的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的產業化發展。
布拖縣馬鈴薯的銷售主要依靠零散的銷售店和布江蜀豐有限公司、布拖縣農業投資公司的收購。布拖縣有三家粗放式的零散銷售實體店,還有涼山州歐文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零售和扶貧攻堅時的以購代捐、通過朋友介紹成為經銷商等形式。其中,涼山州歐文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銷售布拖特色農產品的公司,包括布拖的“烏洋芋”,它的烏洋芋原產地固定在布拖縣九都鎮地膜村,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簽訂長期合同。脫貧攻堅期間為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該公司高于市場價購買老百姓的烏洋芋,脫貧后保持固定價格收購,沒有官方的抖音、微信、快手直播帶貨,銷售途徑單一,因而“布拖烏洋芋”的品牌效應不佳[4]。
馬鈴薯是布拖縣主要的糧食作物,占據布拖貧困地區農業的一大部分,但目前布拖縣馬鈴薯的脫毒種薯普及率相對較低,薯農擴種不增產,種植面積大,產量卻相對低,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配套體系不完善。產業化的發展鏈前端,馬鈴薯的優良種子種苗、種植的供給體系尚未健全,農資供應和農技服務的社會化體系不健全;產業化的發展鏈中端,馬鈴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尚未建成,很多現代馬鈴薯產品加工企業未引進;產業化的發展鏈后端,馬鈴薯產品產業鏈條升級、儲藏體系尚未形成[5]。
布拖縣的馬鈴薯因氣候和環境因素含有豐富的淀粉,口感比其他地區好,是布拖縣特有的品種,紫馬鈴薯除了具備普通馬鈴薯所含的基本營養成分外,還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增強體質、抗癌、美容和防止高血壓等多種保健功能[5]。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促進、創業戶聯盟,全面打造“布拖洋芋”“布拖烏洋芋”產業品牌,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以及微商、直播帶貨等“互聯網+”的網絡平臺,打造品牌效應,創新品牌營銷戰略思想,全面加大對“布拖洋芋”“布拖烏洋芋”的品牌營銷力度,打造品牌效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專項技術指導提高了薯農的積極性,應進一步引進加工企業、鼓勵自主創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化馬鈴薯市場的活力,提高“布拖洋芋”“布拖烏洋芋”的品牌競爭力。
布拖縣是“火把節圣地”“阿都高腔之鄉”,身著節日盛裝的布拖彝族人民充分展示了古樸的彝族風情和傳統彝族文化,每年的七月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豐富多彩的火把節活動、濃厚的民俗風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更是吸引眾多游客前往體驗。在火把節期間,全縣應在火把廣場設立“布拖洋芋”“布拖烏洋芋”一條街,設置專賣點,讓游客親自試吃,品嘗布拖馬鈴薯與其他地區馬鈴薯的區別,吸引游客,在帶動馬鈴薯及加工產業營銷的同時,還應舉辦“布拖縣烏洋芋節”,充分利用布拖縣“火把節圣地”和“阿都高腔之鄉”的民族名片增強對馬鈴薯的宣傳,實現雙贏,帶動布拖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為了深入推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科技服務,四川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是中國農技協產學合一新時代扶農、幫農、助農模式的一種探索[2]。通過四川農業大學研究生實地的技術指導和對薯農的技術、管理模式的培訓,把科研和實地研究相結合,同時推廣脫毒薯技術,搭建“政產學研用”聯合的平臺,充分利用布拖縣科技小院“幫扶干部+科技小院+國際合作+村集體組織”的新模式[2]。政府和四川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積極協作,充分利用科技服務下鄉,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免費為薯農提供科技指導,讓科技下沉,全面推進全縣馬鈴薯產業鏈協同發展,充分利用當地勞動力實現機械化,提高機械化程度,為薯農提供技術和管理技能培訓[6]。
除了財政調度資金助推布拖縣馬鈴薯產業,設立專項貸款資金,獎勵馬鈴薯產業的返鄉創業者,還可以通過農村信用社等信貸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大力推動“布拖洋芋”“布拖烏洋芋”的高質高效生產。利用網絡多媒體平臺增加銷售途徑,積極轉變目前的營銷方式,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充分利用微商、直播帶貨等模式,通過網絡、實體店、與高校合作增強品牌效應,創新品牌營銷戰略思想,全面提高“布拖洋芋”“布拖烏洋芋”的品牌營銷戰略,探索當地特色馬鈴薯的營銷模式,積極與其他品牌營銷融合,促進馬鈴薯營銷綜合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創新能力[7]。四川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可以進一步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促進科技服務和成果的下沉,保障并促進薯農增收增產、馬鈴薯科技成果落地落實。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可以通過改變對土地利用的觀念實現高效利用土地,成立集體合作社,大面積機械化種植馬鈴薯,實現馬鈴薯的提質增收[8]。布拖縣是半牧半農的地區,農民對土地有特殊的感情,一直認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所以可以通過鄉政府、村書記等相關人員印發宣傳單、召開村民大會、現身說法等形式宣傳引導、普及土地流轉的意義。布拖是涼山地區彝族人口占比超過90%的地區,充分利用彝族特有的權威“家支”“德古”集體流轉土地,然后通過村民土地流轉走上致富之路的典型例子鼓勵布拖薯農參與土地流轉,加強其土地流轉意識,轉變固有的思想,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術、思想先進的薯農,實現鄉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9-10]。
隨著四川馬鈴薯種植規模和產量的擴大,布拖縣馬鈴薯產業發展面臨著提質增效、強化品牌建設及創新營銷理念等問題。目前,“布拖洋芋”“布拖烏洋芋”的規模化發展帶動了布拖縣的農文旅三產融合發展,未來應著眼于布拖縣馬鈴薯的綜合發展,加強布拖縣馬鈴薯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以此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