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菊
(云南個舊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與安全監理中心,云南 紅河州 661000)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落實,農村經濟得以飛速發展,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下,農業機械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但在實際開展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過程中,由于現代化技術水平較高,而農民的安全意識相對欠缺,為保障機械設備以及作業環境安全,各地逐漸提高了對農機安全監管的重視程度。以云南省為例,受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農機在當地的實用性不高,可以推廣和監管的農機類型較少,農機對農戶的幫助效果有限。因此,為進一步強化農機推廣應用,確保農機使用安全,加強對農機安全監管措施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云南省目前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主要體現在農作物耕、播、收三方面。同時,云南地區所種植的農作物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種情況對農機安全推廣與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機推廣應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而農機使用安全則是確保其生產作用發揮的前提和基礎。農機安全不僅關乎農村經濟發展,也與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密切聯系,是農民增收、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但是由于云南山地情況較為復雜,適用的農機設備相對有限,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威脅生產作業安全。農機安全監管部門作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行政執法機構,法律賦予了其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權力和職責,所以該部門應科學合理地開展農機安全監管工作,有效實現對農業機械作業質量、駕駛操作人員行為的有效控制和約束,并借助相應的安全教育活動,排查農機生產安全隱患,達到預防并減少農機生產安全事故的效果,確保農業生產活動順利高效開展。科學有效的農機安全監管工作,不僅能夠保障農業生產安全,還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利于搶農時、促生產、保豐收,是新時期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途徑。
農業機械屬于現代化農業生產設備,有著較高的技術含量,因此需要的資金投入較大,但僅依靠農戶本身的收入,難以支付高昂的農機設備費用。即便部分農戶購入了農機設備,但由于自身財力有限,也無法對農機設備進行定期維護、保養以及檢修,導致農機設備的運行狀態難以得到可靠保障,存在安全隱患。基于此,大部分農戶會選擇向購買了農機的家庭租借設備,而云南山區的路況較差、作業環境不佳,農機設備不斷在村內、種植區流轉,甚至會停放在人口密集的院落,不僅導致無法對農機進行科學養護與管理,而且還會威脅到農戶安全。究其原因在于,國家在農機推廣應用方面的補貼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機推廣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農機質量是影響農機使用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技術含量逐漸提高,結構復雜程度也相對較高,一旦某個生產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會影響到設備后續的正常使用和安全運行。在農機出廠投入市場之前,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對農機質量安全等方面展開全面檢查,若前期質量檢查不到位導致問題農機流入市場,就會增加設備后續運行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除此之外,由于農戶所擁有的土地面積較小,缺乏購置新機的實力以及需求,因此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仍會繼續使用老舊機器,而部分機器已經超過報廢年限且年久失修,安全風險較高。
農機安全監管力度薄弱,會導致安全監管效果不佳、覆蓋范圍有限,農機使用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責任劃分不明確。當前農機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是配合主管部門展開農機社會化體系建設,推動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和推廣應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安全生產管理等。但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在實際開展農機安全監管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分工不明確、責任推諉的情況,導致監管力度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機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2)農機安全監管隊伍中隊員的能力素質、安全意識等也會影響到監督管理的力度和效果。例如,在農機檢驗過程中,需要監管人員提出專業的改進意見,才能夠有效排除農機故障以及安全問題。
首先,由于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使用農機設備的多為中老年人,其本身作業能力有限、工作效率較低,而且相應的操作技能水平不足,無法充分發揮農機效益。其次,若操作人員的技術能力不足,也會威脅到現場作業安全,給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損失風險。最后,農機操作人員普遍存在安全意識較淡薄的問題,他們更關注提高作業效率以及節約支出,在領取到當年的國家補貼之后,就不會再進行安全技術檢驗,甚至抗拒年檢。在監理人員展開安全檢查時,農民的配合度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機安全監管效果。
農機安全監管工作量較大,業務復雜程度較高,若安全監管網絡不健全,就會導致實際的農機管理、監管工作出現斷層,難以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影響到農機安全監管落實效果。1)農業機械在農村地區的應用范圍相對較為廣泛,實際的安全監管點多、范圍廣、工作量較大,需要大量專業的監管人員,但目前愿意前往農村地區從事安全監管工作的專業人員較少。2)隨著新時期農業改革的逐步推進,一線工作者的職能發生了轉變,管理人員分身乏術,甚至身兼數職,難以保質保量地完成相應的安全監管工作,導致工作進展緩慢,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十分突出。
基于當前我國農村實際情況以及農業種植特點,為強化農機推廣、保障農機使用安全,應落實惠農政策,加大財政補貼以及資金投入力度,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1)進一步落實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務”,確保相應補貼手續“一次辦結”。鼓勵當地廢品回收單位或機械售賣企業指派人員上門回收廢舊農機,由農機監管工作人員現場監督農機設備零件的拆解、銷毀,并拍攝拆解前、中、后期的照片作為憑證,以免報廢零部件流入市場。同時確保報廢更新補貼費用及時發放給農戶,提高農戶更新設備的積極性,以此消除農機安全隱患。2)加大財政撥款力度,讓農戶買得起安全、先進的農機設備。3)采取農機設備共享的使用模式。由于新型農機設備價格較高且操作難度普遍較大,雖然政府部門加大了補貼力度,但農民仍然存在資金不足和不會操作的情況。為此,應采用農機設備共享使用模式,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由村民共同投資購買,并邀請專業人員操作,合理規避操作風險,進一步提高農戶的經濟收益[3-5]。
為提高農機安全監管效果,應做好農機質量檢測工作,實現從出廠、銷售到售后全流程的把控,全方位確保農機安全。1)在農機出廠環節,應加強對農機質量、生產技術的檢測和審核。針對大型農機中心高、視線差等問題加強檢測,督促技術改良,提升農機安全性能。2)提高農機質量檢測標準。由于農機在低質量檢測標準下流入市場后的安全隱患較高,因此,應結合不同農機的實際情況、使用特點等,適當提高質量檢測標準,嚴禁不合格的農機流入市場。3)加強售后服務管理。在使用農機的過程中,受作業現場實際情況、零部件情況等影響,可能會出現故障問題,廠家應積極提供技術支持,做好故障排除和修復工作,以保障農機作業安全[6]。
農機安全監管難度較高、業務量大,為確保農機安全監管效果,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應建立獨立、專業的農機安全監管部門,結合實際情況,梳理農機安全監管需求,實現監管工作的全覆蓋,并按照實際需求、崗位職責合理投入專業監管人員,為后續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2)積極運用現代化監管手段和方法,提升農機安全管理能力。對此,可通過在農業生產和農機運行范圍內安裝監控設施,或者定期使用無人機等設備展開實時監控來了解農機作業情況。在預測到安全問題時,及時通知工作人員停止作業,并展開緊急救援,以加強對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護。3)強化農機安全執法檢查,深入展開農機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結合當地農業活動實際情況和特點,提前制定農機檢查計劃。在重要農時,加強對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維修網點以及農耕道路等方面的安全檢查,系統化維修和保養農機設備,并進行跟蹤調查,確保整改、維修到位[7]。
加強農機使用安全宣傳工作,以增強農民的安全意識,使其在實際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正確操作農業機械設備,確保農機運行安全。1)可定期舉辦農機設備使用安全常識講座,并要求每個農戶參加,盡量運用簡潔、通俗易懂的話語進行宣傳和教育,同時還應保證宣傳內容的準確性與科學性。2)開展隱性教育,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強化農民的安全意識,如在村內懸掛安全操作橫幅、粘貼安全貼士和設備操作注意事項,利用村廣播播放安全音頻等,以此營造安全生產的氛圍[8-9]。3)加強對農機安全監管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使農民認識到自身安全是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相應的行為也會受到監督,以此提升農民安全操作意識。4)為農民提供農機設備教育培訓,幫助其更好地了解農機知識,學習農機使用以及維護保養技術,提升農機操作水平;并結合農民實際情況開展安全技術示范,指導農民正確、安全地使用農業機械設備。
農機安全監管網絡的構建主要包括以下要點:1)強化部門聯合執法,農機安全監管僅依靠某個部門難以達到良好效果,需要多部門之間的聯合執法。例如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設備在行駛過程中,需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對此要加強道路執法檢查;還應聯合市場監管部門,針對農機企業展開執法檢查,從嚴查處農機銷售、維修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為農機的使用、維修安全提供良好保障。2)落實農機安全監理工作,實現多層級聯合管理,保障農機安全監管工作能夠落實到位,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增強基層農機安全監管力量,強化基層農機服務,配備專業的監管人員,充實農機監管隊伍,實現農機安全網格化管理[10]。3)提升農機安全監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將農機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大農機安全檢查力度,優化監理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意識和服務理念,借助考核激勵機制等提升監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
綜上所述,農機安全監管工作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質量以及效率的重要措施,為強化安全監管成效,實現農業順利、高效生產,為農民帶來更多經濟效益,應提高對農機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視程度,完善補貼政策、增加資金投入。同時還應做好農機質量檢測監管、強化農機安全執法檢查、建立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并完善監管網絡、做好安全宣傳工作、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增強農民安全意識。隨著農機安全監管工作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農機設備將會得到進一步推廣和運用,并推動農業生產科學、安全、高效發展,助力實現農業作業全程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