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芝 ,任永飛 ,王應芬 ,劉 偉
(貴州省山地農業機械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2)
近年來,貴州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步伐加快,成立貴州省農機社會化服務協會和市分會,搭建協會平臺推動農機服務組織實現資源共享、力量整合、抱團發展;大力發展培育農機服務組織,推動涉農鄉鎮建設農機服務組織;推動建設信息平臺,搭建集農機服務組織、農機手、供需信息、服務價格、聯系方式等為一體的“智能農機云”信息平臺;推動創新服務模式,探索建立“農機托管+綜合農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等服務模式試點。2022 年,貴州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640 家、從業人員6 586人,完成農機作業2 733.3 khm2[1]。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貴州省機械化水平仍然較為滯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用發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進一步引導和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課題組以安順、黔東南、黔南、遵義、銅仁等地農機示范合作社為調查對象,了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2022 年,貴州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46%,農機服務組織640 家,從業人員6 586 人,其中農機原值100 萬元以上的合作社40 個,社員648人。農機服務面積2 733.3 khm2,服務農戶數40 124戶。其中,貴陽市、銅仁市涉農鄉鎮實現農機服務組織全覆蓋。
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訂單作業、土地托管等方式,開展跨區作業、訂單作業等,提供機械化耕整地、育苗、插秧、收獲、烘干等服務[2]。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還開展農機及零配件供應、農機維修、農業生產資料代購代銷等多元化經營和服務。湄潭縣四通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綏陽縣小輝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分別成立機具維修車間,對外開展農機維修服務,湄潭縣四通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還開辦了農機駕校,進行農機技術培訓。獨山縣秋實農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提供化肥、農藥、種子經營、谷物烘干服務。平壩區金禹優質稻種植流通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獨山縣秋實農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米業公司合作打造特色稻米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類型主要有村干部帶動型、大戶聯合型、企業領辦型、自行組織型等,村干部帶動型占14%,大戶聯合型占28.6%,龍頭企業領辦型占21.4%,自行組織型占35.7%。農機專業合作社基本都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農機作業服務管理制度、機具管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3]。
1)合作社設施用地缺口大。用于存放農業機械、維修機具、育種育秧的設施用地面臨選址難、買地貴等問題。其中用地審批難是重要難題,有相當部分合作社沒有存放機具的機庫棚,農機具是露天擺放,常年風吹日曬,直接影響著農機使用壽命、作業服務效率。
2)農田宜機化設施不完善。農機作業條件差,全省現有耕地面積3 472.62 khm2,其中15°以上耕地1 534 k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4.35%,大多為梯田、梯土和坡耕地,田坎多、坡度大,土地流轉費用高,有的農民不愿意流轉,造成作業土地不連片,降低了機械效率,有的土地流轉時間短,導致合作社不敢對流轉的土地投入較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機械作業無效功耗高且容易損害機具,影響耕整地質量,增加作業成本[4]。
1)購機補貼政策不完善。現行中央財政購機補貼政策對小型機械多采用定額補貼方式,補貼額度較低,對農戶購置的吸引力不強。如六行水稻缽盤移栽機市場價約23 萬元,中央購機補貼3.3 萬元,省級累加補貼2.2 萬元,補貼合計僅占機具價格的23.9%,且配套的秧盤12 元每盤,購機戶一次性投入大,購置意愿不強。
2)農機化項目資金兌現不及時。部分縣承擔水稻全程機械化項目,以合作社為依托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實施,但省本級資金劃撥到縣財政后被整合,合作社墊資實施后資金無法及時得到兌現,加劇了合作社的資金困難。
1)發展質量監管不到位。雖然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是也存在“重發展輕規范、重建設輕指導、重扶持輕監管”的問題,只注重發展數量,忽視了運行質量[5]。部分縣社會化服務項目處于起步階段,對項目的實施、驗收、績效考核等都不規范,有的只重視爭取扶持項目,而不注重項目實施的監管。
2)農機安全監管不到位。鄉級農機安全監理員、村級農機安全協管員、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機安全管理員農機安全監管業務知識掌握不夠,監管能力不足。
3)培訓力度不夠。針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領辦人、社員的培訓不夠,部分農機部門沒有專門針對農機專業合作社方面的培訓計劃,有的有計劃但頻次很少,缺乏學習、交流的平臺,有的社員對合作社的合作原則、職能、分配認識不清,不知道自身的應有權益,合作社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1)合作意識不強。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雖然制訂了章程、民主議事決策制度以及農機具使用、財務管理制度等,但在實際運作中,有些制度形同虛設,更談不上合作管理。合作社社員各自為政,自主經營,合作松散,部分合作社作業記錄、成本投入記錄不全甚至沒有,社員的投入、分紅等賬目不清晰[6]。
2)合作社之間缺乏橫向聯合,合作社之間團結合作意識不強,沒能進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7]。大部分合作社、農機大戶主要圍繞育秧、翻耕、收割等環節提供服務,出現相互壓價和排擠的情況,作業市場不穩定,收益減少,機具閑置時間較多,使用率降低,而播種、移栽、植保和烘干環節機具市場價格高,購置積極性不高。
3)產業鏈短。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小規模流轉土地經營水稻,主要種植常規品質,優質品種較少,有農機專業合作社還開展“稻+魚/鴨/蝦/蟹”復合種養模式,但土地流轉成本高,種植規模小,投入大、成本高,沒有自主品牌,價格低,只有少數合作社成立了米業公司或與米業公司合作。
1)管理人員缺乏。農機合作社現有理事長和負責人大多是農民出身,文化程度低,平均年齡在47 歲以上,大部分由合作社內部人員擔任,大小事務均由合作社理事長負責,管理較為粗放,經營理念、創新能力、安全管理、市場營銷、對外服務與協調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不足[8]。
主流的礦物生成順序為:圍巖(微細晶方解石)→細粒黃鐵礦→自形晶閃鋅礦→方鉛礦→他形晶閃鋅礦→重晶石→粗晶白云石(粗晶方解石)→膠狀黃鐵礦→瀝青。
2)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合作社社員平均年齡偏高,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農機科技需要,農機具升級更新快,現有大部分技術人員雖然具有駕駛員資格,基本能夠操作機具,但機具操作熟練程度不高、維修和保養能力不足,導致機具故障發生頻率高,機具使用壽命短,增加經營成本。加之農業生產季節性強,農業技術人員工作、收入不穩定,大部分農業技術人員不愿從事農業工作而外出務工,使得農業技術人才短缺,臨時聘用人員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農民。
1)落實農機服務組織設施用地,對機庫、機修、育種育秧、農產品加工貯藏等設施用地進行總體規劃布局,支持農機棚庫和農機停放場地基礎設施建設。租用或借用已閑置的村委會舊址、學校、舊廠房等,或選用未利用地。縣級政府組織編制年度耕地“進出平衡”總體方案時,在確保“農地農用,農地姓農”的前提條件下,統籌考慮農機服務組織合理用地需求,指導鄉鎮在農機服務組織設施用地備案前對建設內容、建設標準、建設規模進行科學論證。各級財政部門對農機服務組織設施用地建設給予資金支持,補齊設施用地缺口。
2)提升耕地宜機性,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國土、水利、農業農村等單位協調推進,因地制宜推進田間灌排工程、道路工程建設以及耕地地力建設,實現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改善耕地質量,探索“農田建設+保險”模式,有保險機構為建后農田基礎設施災毀、損毀修復提供保險服務。引導耕地入股、轉讓、互換、租賃和轉包等方式流轉土地,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適度擴大經營規模。
1)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爭取中央財政加大對貴州山地中小型農機購置開展“優機優補”和成套設備補貼試點,將育秧中心和茶葉加工成套設備、糧食烘干中心、智能化山地運輸機等納入新產品補貼范圍。健全省級累加補貼機制,落實主要糧油作物農機具購置累加補貼政策,給予租賃農機等設備的實際使用人按規定享受農機購置補貼。加快農機補貼App、二維碼系統和物聯網平臺“三合一”建設,綜合利用二維碼識別、北斗定位、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補貼辦理和農機具使用信息化管理,確保補貼農機具真正服務于農業生產[9]。
2)用好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貴州省山地高效農機化發展等項目資金,優先謀劃試點機械化育秧、移栽、烘干等薄弱環節作業補助。
3)在稅收、信貸、保險、用電、用油、用地等方面給予農機專業合作社政策優惠,推動農機抵押貸款業務,制定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大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大中型農業機械的信貸支持政策。
1)健全內部管理,鼓勵支持青年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鄉賢等領辦創辦合作社,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等幫扶制度,鼓勵農機專業技術人員、財務人員結對幫扶農機專業合作社,幫助合作社解決技術、財務管理等困難,縱深推進供銷社、信用社和合作社“三社聯建”以及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社“村社合一”等方式,深入開展省級示范社和農村集體股份經濟示范社創建工作,推動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強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監督,建立審計監督、信用評定等制度,對審計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幫助解決,并將審計報告、信用評定結果向全體社員公開,提高合作社事務的公開透明度,維護社員知情權,同時根據審計報告、信用評定結果,按照相關政策進行獎勵和懲罰[10]。探索貴州農機安全監管信息平臺建設路徑,實現農機監管事前、事中、事后等全過程管理,通過數字賦能,提高監管水平,增強監管能力。
1)拓展經營范圍。推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農機托管+綜合農事”等服務模式,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僅開展農機作業服務,還提供農機供應、農機修理、農機培訓、信息服務、技術咨詢、產品加工、農資統一采購及農產品統一銷售等綜合服務。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橫向互助和聯合作業,避免合作社之間惡性競爭,合力攻克水稻機育秧、插秧、烘干等農機服務薄弱環節[11]。
2)創建自主品牌。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等的合作,引導高校、農機科研院所、農機生產企業與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技術合作,開展新機具、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加大特色優質品種的選育試驗,選育適合本地的特色優質宜機化品種,制訂適合當地條件的機械化種植標準,進行規模化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申報產地、有機、綠色認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12]。
3)發揮各級農機協會作用。推動建設信息平臺,搭建集農機服務組織、農機手、供需信息、服務價格、聯系方式等為一體的“智能農機云”信息平臺。
1)設立培訓基金。加大“農科教企社戶”的協作,積極開展與省內外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省、市、縣三級層面分別制定培訓計劃,分季節、有重點地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機人員,進高校、科研單位參加經營管理能力提升、農機操作和維修保養等方面的專題培訓。
2)通過現場觀摩培訓會、專家授課、參觀考察等形式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專家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對亮點工作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及時總結好做法、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