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翠
(貴州省興義市農機技術推廣站,貴州 黔西南州 562499)
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地勢崎嶇,地勢起伏大。這種地理環境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例如,在平原地區,可以使用大型機具來完成大規模的作業。但在丘陵山區,由于地勢起伏較大,很少有大型機械能適應復雜的地理環境和狹窄的道路條件,導致機械化的作業效率低于平原地區[1]。而興義市地處滇黔桂三省接合部,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土地地勢落差較大,土地零散小塊,以山地和梯田為主,有句諺語形容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當地大部分土地機械化作業難度大,地塊大小不一,大中型農機具大部分難以到達田間地頭,只有少部分適宜,大部分土地只適宜人工和小型農機作業,由于一些土地地勢較陡,小型農機具都難以發揮其效能。
由于現在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土地劃分到戶,田塊變小,并且較分散,種植時間不統一,農戶各為其主,種植時如果外面田塊的農戶先種植,那么里面田塊的農戶就無法使用機械進去耕種。機收時,由于作物種植時間不一致,收獲時間也不一致,里面田塊的作物先成熟外面田塊的作物后成熟,導致機械也無法進去收割。還有現在大部分農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土地基本上是由老人耕種,大部分老人還是采用原始的耕種方式種植,這也大大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在丘陵山區,由于地形條件影響了農業生產的規模與效益,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低,他們很難承受大量的資金壓力。同時,政府也缺乏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資金支持。這導致了農業機械化的獲得成本相對較高,加之農民對機械化技術了解不足,很難完全接受機械化技術,以至于其應用率較低[2]。特別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由于其自身的經濟條件較為落后,即使享受到了農機補貼,但余下的購機費用對于農戶來說依然難以承受。此外,隨著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結構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購機意愿造成不利影響。
1)勞動技能弱。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行業從事生產服務工作,居住在農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多為老弱病殘幼人員,身體素質差,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弱。
2)面朝黃土背朝天遭非議。受傳統“輕農”觀念影響,農村勞動力也希望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農田作業風吹日曬,難免“蓬頭垢面”,形象不佳。
3)勞動報酬低。從事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低,生產周期長,市場風險大,獲利低,故農業相關工作成了職業選擇的冷門。
科研開發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調查和研究的力度不足,沒有深入了解和分析丘陵地區農民的需要。2)研制出來的機械不適用于丘陵地區,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導致適合丘陵的機械少、類型少,無法滿足丘陵地區農民生產的需要[3]。
興義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區,不適應大型農機具作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目前該市大部分地區只適應小型農機具作業。例如:微耕機在貴州省興義市推廣效果很好,機耕率可達99%以上。但在主要農作物種植、收割方面的機具非常欠缺,不能滿足興義市機械化種植、收割需求,主要原因是大型種植、收割機械太貴,購買后成本難以回收。
近年來,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資金的投入量遠遠滿足不了建設的發展需要;其次是項目建設資金實行國家、省和市級的分級配套政策,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除國家補助的資金外,省級配套資金較少,市財政無力配套,形成投入結構上的不合理,嚴重影響了項目的順利實施,致使大多數項目難以實施下去[4]。并且農機化項目數量很少,報上去的項目批下來實施的更少。
農機農藝歷來都是分開的,各干各的沒有融合在一起,導致很多研發出來的農機具不符合農業生產的要求,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針對丘陵山區的特殊地理情況,如果農機、農藝不能融合發展,則很難研發出適合農業生產需要的機械。
農機維修服務點基本上都在鎮上,村組沒有維修服務點,而購機者都在離鎮較遠的村組,許多農戶購機后出現故障得不到及時維修,可能錯過農時,因此影響了農戶的購機積極性,并且給農戶造成了經濟損失。
為提升興義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必須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因為現在農村勞動力缺乏,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在家種地的大多為老弱病殘幼人員。如果每個村都有一個農機社會服務組織,一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可以收取一定費用對沒有勞動力的農戶的土地進行代管服務;二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可以收取一定費用給需要耕作的農戶進行耕作,這也減少了機械的閑置,并且減輕了農戶購置農機具的負擔,從而有效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5]。興義市根據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的安排,每個村發展一個農業機械化種植社會化服務組織,興義市農業農村局為了加強各村農機社會服務組織的機械化能力,大力購置種植機械、收獲機械發放給各村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機服務組織的機械化水平,也提升了興義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
堅持以人為中心,切實抓好農機人才培養,做好“機有人用”的主體培育[6],在技能上培養一批既懂農機也懂農藝的職業農民或農機專業人才,在政策扶持上建立探索完善職業農民的生產性補貼制度,在現有補貼基礎上,增加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職業農民的專門性補貼,按作業面積、作物類型等核算補助額度,提高生產積極性,確保農機經營主體持久穩定地從事農機化生產。堅持“一社帶一區”“一區養一社”的合作社與示范區共建模式,建好、管好、用好農機專業合作社,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建設,逐年擴大作業范圍,完善作業環節,提高作業質量,增加作業收益。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宜機化改造。一是進一步加大機耕道的改造力度,使其適應大中型機械化作業。現在的機耕道大中型農機具很難到達田間地頭作業,只有小型農機具耕作,耕作效率較低。機耕道改造能讓大型農機具到達田間地頭,提高機械耕作效率[7],大大縮短耕作時間,節約耕作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國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把田地改大適宜機械化作業。現在興義市的土地以坡地和梯田為主,很難適宜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為了推進該市農業機械化發展,2022 年興義市義龍新區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已達5萬畝,到2025 年預計高標準農田改造合計達18 萬畝。三是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給予在能力范圍內的一些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有效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繼續加強農機補貼工作,2022年是我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第18 個年頭,隨著我國財政部門進一步加大對基層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取得的效果顯著。據財政部門相關統計數據,我國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從2004 年的7 000 萬元增加到2022 年的212 億元,總補貼資金超過了2 798億元,共扶持了4 124萬農戶進行了農機購置,購置的農機具總共達到了5 185 萬套(臺),有效提升了我國農機裝備水平與農機作業水平。興義市農機補貼工作是從2005 年開始的,農業機械擁有量從2005 年264 臺到2022 年達到54 598臺,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使興義市農業機械擁有量逐年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在2005 年以前,還沒有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前,農業機械化作業基本上為零,從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后,興義市大力推廣小型微耕機。小型微耕機在興義市推廣效果很好,現在機耕率已達99%以上,2022 年興義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49.64%,農機總動力達63.5 萬kW。農機補貼為提升興義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積極推廣試驗示范適宜丘陵山區耕種的新機具,在機播、機收等主要生產作業上早日實現機械化突破。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跨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因地制宜地拓展農機化服務領域,逐步提高主要糧食作物在播種、收獲、烘干及儲存等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水平與能力[8-9]。
農業機械科技創新具有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加快推進丘陵山區主要糧食作物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支持研發丘陵山區實用性機具。一是加大國家投入力度。國家要支持農機企業的技術改造,對科技含量高的機具適當提高補貼標準。二是創新完善研發合作機制。改革科研立項辦法,打破學科界限,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建立丘陵山區技術聯盟,搭建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市場環境[10]。
積極實施國家省級的農機購置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提升農民購機用機能力。加大糧食種植機械如拖拉機、播種機、插秧機、植保無人機、聯合收割機等的補貼力度,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加強農機研發機構、生產企業與農機服務部門、農機推廣部門的有效溝通,最大程度上使新研制的農業機械與農技推廣部門的栽培技術融合發展。農機和農藝融合發展,可以為糧食增產增收和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助推興義市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加強農業機械化組織與引導工作,為廣大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要提高機械化推廣成效,需要從不同方面進行系統的引導與組織,通過大力宣傳農業機械化的應用效益,消除農民對使用農業機械的偏見,同時引導農民有意識地使用機械,擺脫傳統耕作耕種模式的束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機械化持續健康發展。
對于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首要任務是要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狀況和利用率,并為此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在利用土地時合理配置資源,盡可能地擴大農民的耕地規模,提高耕地質量。為了實現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應對土地進行流轉,這也有利于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攻堅戰”已打響,農機部門要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打好打贏山區農業機械化“攻堅戰”。筆者針對興義市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制約因素,通過加強對技術的研究,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優化應用模式,從土地流轉、政策、人力、資源、資金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科學規劃與戰略謀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宜機化改造,深化改革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加強組織引導等,推動農業機械在丘陵山區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村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