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啊飛 ,鄭風云
(中共鳳岡縣委黨校,貴州 遵義 564200)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1]顯然,這為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鄉村建設,鄉村人才隊伍都是支撐鄉村振興的根基。當前,我國鄉村振興還面臨著鄉村人才資源匱乏、人才整體素質不高、人才結構失衡等現實困境,這些問題的出現無形中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鳳岡縣經濟總量小、二產基礎弱的發展現狀素有“輕飄飄,小蠻腰”的詼諧比喻,“鋅硒茶、有機米、生態牛”等特色產業發展一直是鳳岡縣人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柱。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動員令,為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鳳岡縣結合縣情實際,突破困境、奮力趕超的新的發展機遇。《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 號)又指出,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2]。貴州面對當前這樣的大環境、新機遇、新征程,不斷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具有貴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迫切需要。基于此,為建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打破人才匱乏的窘境,鳳岡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部署,結合縣人才隊伍“數據庫”建設實際,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實施“鄉村掌墨師”人才振興工程,全面助推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并提出重要論述和政策支撐,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目前,我國鄉村人才振興還面臨著很多現實矛盾和問題。只有對當前現實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深刻分析產生問題的根源,才能為鄉村人才振興探究出一條有效的發展路徑,更好地發揮鄉土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的快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1.1.1 鄉村人才資源較為匱乏
1.1.2 鄉村人才整體素質不高
當前鄉村人才整體上受教育程度較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鄉村,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的人口(3 歲及以上)約6 721.3 萬人,約占鄉村3歲及以上總人口(49 449.7 萬人)的13.6%,說明農村絕大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作為鄉村振興主要力量的45~59 歲年齡段人口約13 036.5 萬人,其中,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的人口(993.3 萬人)占比僅為7.6%。以上數據表明,鄉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整體不高,鄉村人才整體素質偏低。“鄉村人才素質不高導致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缺乏有力支撐。”[4]
1.1.3 鄉村人才結構相對失衡
從鄉村人才結構分布來看,鄉村人才在養殖、種植等產業較為集中,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較少,由于就業機會的原因,即使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大部分也是離開鄉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在鄉村的人集中在第一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也存在部分高級人才和專業技術類人才,但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導致鄉村人才結構普遍在較低層次。城市由于具有吸引力,吸引了大量人才,但有研究顯示“城市科技人員技能發揮率僅為65.6%”[5],可見城市在人才資源上存在一定的“富足”,甚至存在“浪費”的情況,而農村地區鄉村人才資源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這從分布上充分體現了“鄉村人才結構失衡”[6]。
1.2.1 城鄉發展不協調
目前“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產業發展不協調問題”[7]。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不管是在基礎設施還是在生活條件、醫療服務、教育資源等方面都要優于農村,農村在基本的基礎設施、生活醫療、教育等方面均與城市有很大差距,在面對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時,農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相應的吸引力。隨著城市工業化的發展,相應就業機會增多,導致大部分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涌向城市,更多的年輕人跑到城市求學、工作,享受城市較好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或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回到農村。從人口遷移推拉理論來講,這部分年輕人進入城市后,在城市安家、生活,很少愿意回到農村創業、務農,加之農村信息化、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與農業經營環境等方面相對滯后,農村地區缺乏良好的發展機會,最終導致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流向城市,造成鄉村人才匱乏,這直接制約著鄉村振興的發展。
1.2.2 鄉村人才培養制度不完善
“鄉村人才振興的基礎是人才培養制度。”[8]農村相對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明顯要弱一些,不管是在教育資源、教學環境還是在師資配備上,農村都明顯不如城市。而且農村相對于城市經濟生活水平明顯更低,成為如今鄉村振興主要力量的這一批“70 后”,他們連基本的生存都是個問題,何談進行教育,他們的父輩更是完全沒有這種送孩子受教育的意識,或者即使有這種意識,也迫于生存壓力,沒能夠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導致鄉村人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之迎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普遍不愿意回到農村,必將導致鄉村人才的斷層現象。盡管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加大了對鄉村人才教育培訓的力度,但由于人才培養制度不完善,存在培訓知識點與鄉村發展關聯性較小、鄉村人才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弱等問題,致使培訓流于形式,不能達到培訓效果。加之各地用于鄉村人才培訓的經費緊缺,鄉村人才能接受到的培訓較少,種種原因導致了鄉村人才整體素質不高。
經過預習之后,學生對教材知識有了一定的認知,教師對學生導學案完成情況的檢測也使師生在講課中教和學的方向都更加明確清晰,教師能更加注重對學生感覺有難度的問題的解決,而不再進行“滿堂灌”式授課。“學案導學”明確了有關課時的學習任務和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情況的要求,學生只需參照學案內容進行部分書寫和記錄即可,教師在課堂上不必花費大量時間來板書,學生也不必用太多的時間來抄寫課堂筆記,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到對問題的分析、理解、記憶和消化吸收上,如此一來,課堂教學效率便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1.2.3 鄉村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
鄉村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9]。盡管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國家政策吸引了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為鄉村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但是大部分畢業生都只是以此為過渡性就業,或者想憑借這個經歷在未來考研、就業上獲得一定的優勢機會,加之鄉村人才待遇較低,這部分人才只要滿了服務期限,立馬就會離開鄉村,最終不會留在鄉村。部分農業專業畢業的人才,寧可在城市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或者在家待業,也不愿意來到鄉村工作;一些農業專家大部分時間用在發文章、做課題上,成果轉化率偏低,發揮作用不明顯。
“掌墨師”即掌控墨線的師傅,指在中國民間傳統修房造屋時,手持墨斗、心有全局,從選址、設計、預算規劃、材料組織、施工管理與監督等全程主持建設的“總工程師”。可以說“掌墨師”就是修房造屋這一領域的拔尖人才。正是在此基礎上,鳳岡縣進一步挖掘和延伸,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創造性地提出了“鄉村掌墨師”,泛指在鄉村產業發展、社會治理、鄉土文化等各領域有技能、有方法、能傳承、有貢獻、有聲望,具有示范引領作用,能夠影響帶動群眾一起增收致富的鄉土人才。鳳岡縣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實施“鄉村掌墨師”人才振興工程,助推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1)建立全面領導機制。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嚴格落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工作責任制,成立了鄉村人才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一把手”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組員),構建起縣委政府主導、縣委各部門主推、縣直各職能部門主扶、各鎮(街道)主抓的上下聯動、分級推進工作體系,形成推動工作落地的良好氛圍。
2)建立協調調度機制。嚴格實行工作報告制度,成員單位要定期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定期召開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對重點任務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進行研討,研究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的重點問題,完成重要任務。并在每年召開的工作推進會上,研究部署“鄉村掌墨師”人才振興工程經費支撐、定級授牌、職稱評定、工作室創建等重要事項,有效推動了工作落地落實。
3)建立分級推進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重點任務清單,形成工作臺賬,明確責任單位、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完成時限,各責任單位對各自領域的重點任務,結合具體實際進行再細化、再分解,切實提高工作推進的精準性。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工作臺賬,及時跟蹤目標任務推進情況,把握關鍵環節和時間進度,并將“鄉村掌墨師”人才振興工作推進情況納入黨建考核內容,全力壓實工作責任。
1)通過調查摸排,把“鄉村掌墨師”人才數據庫“建起來”。對村組干部、種養殖能手、農產品加工能手、家庭農場主、民間傳統文化藝人、能工巧匠、農村經營管理者等群體進行調查摸排。采取鎮級核實推薦、縣級審核認定的方式,按照技術技能、經營管理、鄉土文化、產業引領、社會治理等類型實行了調查摸排,做好身份識別和認定,貼上“鄉村掌墨師”“標簽”,建立了“鄉村掌墨師”人才數據庫,發揮全縣鄉村人才智力、專業、技能的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2 年底,鳳岡縣入庫“鄉村掌墨師”人才有11 590余人,納入重點培育對象有840余人。
2)通過廣泛動員,把“鄉村掌墨師”人才“引回來”。以鄉情為橋梁、以政策為紐帶、以激勵為導向,建立鳳岡籍在外優秀人才臺賬,充分掌握本縣在外優秀企業家、優秀高校畢業生創業者、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數據信息,并通過召開座談會、寄發慰問信、招商推介等方式,積極動員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建設美麗家鄉,并在項目申報、創業貸款、場租補貼、稅率減免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2021 年以來,共動員多名優秀企業家返鄉創業,正式加入了“鄉村掌墨師”人才隊伍,真正做到了把人才“引回來”。
3)按照定向委培,把“鄉村掌墨師”人才“留下來”。以鳳岡縣中等職業學校為載體,在職校常規班次中選拔一部分優秀人才作為村級后備力量進行定向委培,通過開辦農機實操、基層事務處理演練、經營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課程,不斷提升村級后備人才在帶動產業發展、帶領群眾致富、處理社會矛盾糾紛等方面的能力,并將到村開展工作的村級后備人才納入社會治理型“鄉村掌墨師”人才范圍進行一并管理,真正達到培養一個、成熟一個、使用一個、留住一個的目的。
1)抓培訓體系“系統化”。為提升鄉村人才整體素質,鳳岡縣以“鄉村掌墨師”人才為主體,以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為抓手,構建起政府牽頭抓總、部門單位負責具體實施的聯動培訓工作體系。制定“鄉村掌墨師”能力素質提升培養方案,明確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培訓工作清單,鎮(街道)根據培訓清單,細化培訓方案,明確培訓對象,確保分批次、分層次培訓全覆蓋村(社區),定期做好培訓的跟蹤管理,確保培訓成效。
2)抓培訓內容“豐富化”。根據鄉土人才特點和需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設置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重點突出黨性與政治理論教育培訓內容的比重,不斷引導“鄉村掌墨師”人才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激發其干事創業的熱情。由縣委組織部門牽頭,每年從全縣納入重點培養的“鄉村掌墨師”中挑選多名學員作為每期培訓對象,并由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輪流親臨授課,鼓勵“鄉村掌墨師”為鄉村振興事業建功立業,各牽頭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優化培訓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在產業發展、鄉土文化、鄉村治理、鄉村教育、鄉村醫療等方面的優秀“鄉村掌墨師”人才隊伍。
3)抓培訓方式“多樣化”。堅持線上與線下、課堂與現場相結合的多樣化方式培養。一方面,根據市場供求和鄉土人才需求,加入現場教學、實地考察等形式,并依照培訓效果精心改進、優化,突出針對性,調整培訓方案,確保做到因材施教,達到培訓成效,杜絕一切流水式培訓,重點進行技術提高和實操能力的培訓。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分批次組織“鄉村掌墨師”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取長補短、拓寬視野,打造一支能“影響一片、帶動一群、造福一鄉”的人才隊伍。
1)暢通發展渠道,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建立黨委(黨組)聯系服務“鄉村掌墨師”工作機制,將優秀“鄉村掌墨師”培養成為黨員,推薦其擔任“兩代表一委員”,提高其政治待遇,突出其自豪感和榮譽感。截至2022 年底,已有30 余名“鄉村掌墨師”入選“兩代表一委員”。建立健全“鄉村掌墨師”評價機制,制定職稱評定辦法,鼓勵支持鄉土人才積極開展職稱評定,優先享受教育培訓、項目支持等政策,截至2022年底,已認定一級、二級、三級“鄉村掌墨師”共計400余人。
2)明晰工作職責,優化人才管理機制。各鎮(街道)根據各村(社區)村民小組戶籍人口、區域面積、產業結構等情況,立足本地“鄉村掌墨師”人才結構和人才數量,按照便于組織、便于管理及便于服務的原則,科學劃分“鄉村掌墨師”服務半徑,明確服務范圍和服務對象,“鄉村掌墨師”要定期到所幫扶的村民小組、農戶家中開展幫扶指導。按照類別和等級,建立縣、鎮、村三級管理體系。縣級負責定期了解“鄉村掌墨師”工作動態,有針對性地優化工作舉措;鎮級負責建立“鄉村掌墨師”人才管理臺賬,定期了解和掌握本行政轄區內“鄉村掌墨師”工作、學習與生活情況,做好跟蹤服務工作,對職責履行不到位的“鄉村掌墨師”予以調整。要注重對“鄉村掌墨師”平時表現、作用發揮、實際業績等情況的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評優、集體經濟分紅、職稱申報等的重要依據。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10]鳳岡縣在鄉村人才振興中創新地實施了“鄉村掌墨師”人才振興工程,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基礎,具有一定的經驗啟示。
通過建立全面領導機制、協調調度機制、分級推進機制,鳳岡縣實現了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成立鄉村人才領導小組,以構建由縣委政府主導、縣委各部門主推、縣直各職能部門主扶、各鎮(街道)主抓的上下聯動、分級推進工作體系,推動了工作落地落實。定期召開鄉村人才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重要任務和問題,實現了實時掌握鄉村人才工作推進情況。并制定重點任務清單,形成工作臺賬,明確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及責任單位、完成時限,切實提高了工作推進的精準性,同時將工作推進情況納入黨建考核內容,全力壓實工作責任。積極推進鄉村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在鄉村人才要素配置、人才培養上,還是在鄉村人才項目資金投入上均優先保障,切實激活鄉村人才政策、資本、技術等結構性要素,助推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著眼鄉村振興長遠和全局的戰略考量,重視對鄉村人才的全面培養。鄉村振興涉及了農村、農業、農民的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全面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成為迫切的需要。鳳岡縣依據當前實際,通過調查摸排,建立起了技術技能、產業引領、社會治理、鄉土文化、經營管理等類型“鄉村掌墨師”人才數據庫,并對各類型鄉村人才進行全面的培養和儲備,以應對各種風險,推動發展。通過以鄉情為橋梁、以政策為紐帶,廣泛動員和激勵,把“鄉村掌墨師”人才“引回來”,實現鄉村人才數量上的充實,激發鄉村振興的動能。分類施策就是要考慮需要和實際,當前發展雖進入高質量階段,但各地區由于資源分布情況不同,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發展方向的不同,這就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進行人才培養,實施差別化政策措施。結合實際發展需要,以縣中等職業學校為載體,定向培養一批村級后備力量,并根據市場供求和鄉土人才需求專門培養一批信息化技能人才,以滿足當前鄉村發展需要。
在黨委領導下,通過構建由縣委政府主導、縣委各部門主推、縣直各職能部門主扶、各鎮(街道)主抓的上下聯動、分級推進工作體系,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務,發揮了政府、培訓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優勢,并形成合力,參與鄉村人才培養,實現了自上而下相互配合、共同發力不斷推進鄉村振興[11-13]。
通過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和優化人才管理機制,實現鄉村人才保障機制的建立健全,保證了鄉村人才“留下來”。通過建立黨委(黨組)聯系服務“鄉村掌墨師”工作機制,積極把部分優秀“鄉村掌墨師”培養成為黨員,提高其政治待遇,讓其樹立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建立健全“鄉村掌墨師”評價機制,制定職稱評定辦法,鼓勵支持鄉土人才積極開展職稱評定,優先享受教育培訓、項目支持等政策。立足本地“鄉村掌墨師”人才結構和人才數量,按照便于組織、便于管理及便于服務的原則,科學劃分“鄉村掌墨師”服務半徑,明確服務范圍和服務對象,按照類別和等級,建立縣、鎮、村三級管理體系。同時,注重對“鄉村掌墨師”平時表現、作用發揮、實際業績等情況的考核。實現了在人才培養上形成培養體系機制,在人才引進上形成政策激勵機制,在人才管理上形成分級管理機制,切實實現了把鄉村人才“引進來”“留下來”“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