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浩勝
學校在發展德育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本土,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鄉土文化資源,尋找到鄉土文化與學校德育的結合點,建立相應的德育實踐基地,開展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形成德育特色,使學校德育有廣泛的現實基礎,有鮮活的生命力,幫助學生認識家鄉文化、熱愛家鄉文化、發揚家鄉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拓展學校德育開展的新途徑。
一、把握鄉土文化的特點
鄉土文化是指在特定區域的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特點。鄉土文化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如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等,又包括無形的非物質文化,如傳統手工藝、儀式、節日活動等,只有經過開發,它們才能轉化為可利用的社會教育資源。
我校在發展德育過程中立足的鄉土文化資源,特指在東江河畔以橋頭鎮為中心的地帶具有700多年發展的區域文化資源。橋頭鎮地處東莞市東北部,鄉土資源豐富且保留較為完整,集中西文化而成的逕聯古村落;涌現了諸如“坪石先生”鄧植儀、鄧盛儀,“坪石學子”鄧錫全、鄧錫銘等先師學者的鄧屋古村落;被譽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的橋頭莫家拳;集聚荷花展覽、藝術創作、文化傳承等眾多元素的荷花藝術節……這些無不是橋頭鎮文化資源的璀璨明珠。
橋頭鎮的鄉土文化旅游資源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極具開發價值,我們應該把握好這些鄉土文化的特點,將之融入到學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家鄉文化資源為載體,引導學生認識家鄉文化、發揚家鄉文化。
二、尋找鄉土文化與學校德育的結合點
鄉土文化的教育教學價值在國內的歷史教育界是公認的。近年來,很多地區都編寫了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鄉土文化教材,把鄉土文化史作為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我省、市政府及許多機構對橋頭鎮的鄉土文化有較廣泛的深入研究,梳理和保存了大量優秀文化資源,比如,對橋頭鎮的“逕聯古村落”“荷”文化等鄉土文化內容研究開發。但這些資源的社會功能大多是保護文化遺產和對外宣傳,推動當地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鄉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績,主要是政府部門的推動,學校的被動配合,缺乏全面性、主動性、持續性,還沒有形成適合小學生的體驗式德育理念和實踐策略。
我校在拓展學校德育新途徑時,通過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渠道,深入發掘學校的前世今生,發現學校原身來為橋頭鎮鄧屋村的鄧氏宗祠。鄧氏宗祠的功能與作用很多,開辦過善寶學堂、善寶小學,其中,我國現代高等農業教育先驅、著名土壤學專家鄧植儀少年時就曾經在善寶小學就讀過。鄧屋村建村700多年,現存約200座傳統民居,近百年來英才輩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激光專家鄧錫銘,著名郵票設計家鄧錫清……鄧屋村建立的“坪石先生”鄧植儀、鄧盛儀陳列館,特色民俗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帽,無不彰顯著深厚的人文底蘊。2012年10月12日,鄧屋村通過了“廣東省古村落”的考察和認定。
因此,我校充分運用這一資源,設定了以熱愛、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尋找紅色愛國主義為學校德育的結合點,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以此激勵學生從小立志學習,像歷史名人那樣打好根基,不斷汲取知識的營養,奮發有為。
三、依托鄉土資源,構建多樣化主題教育基地
(一)依托鄧屋古村落建立綜合性文化教育基地
鄧屋村古村落資源豐富,傳統建筑類型多樣,現有傳統民居約200座,全村九排房屋,每橫排房屋有一條巷共八條巷,建有四條直巷,全是麻石路,至今仍保存完好;鄧屋村現存鄧氏宗祠,始建于明代,祠堂為穿斗抬梁式結構,布局兩進,空間高大通敞,內有梁架、照壁、柱頭、檐板、斗拱等部位精雕;鄧屋村南門樓,現存重要碑刻、楹聯、匾額,據史料記載鄧屋南門是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854年)所建;特色民俗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帽,其編織工藝與當地的民風民俗和婚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坪石先生”鄧植儀、鄧盛儀陳列館,通過宣講員講解,圖文、視頻和互動點讀展示了鄧植儀、鄧盛儀兩位先生的生平事跡,展示“坪石先生”的高尚品格和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后人奮發圖強。
在學校統籌安排下,我校分低中高年段學生,分批在鄧屋古村落進行綜合性研學:比如,組織低年段的學生進行“暢游古村落,熱愛我家鄉”主題活動,欣賞鄧屋古村落東西文化合璧的特色,探訪鄧屋古村落文化歷史和名人故事,進一步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組織中年段學生進行“走進古村落,童心妙筆畫古村”主題活動,聆聽工作人員講述“院士村”鄧屋的歷史,以及鄧植儀、鄧盛儀的名人故事,拿起畫筆在素描本上勾勒幽暗且透著光亮的麻石路、幽靜蜿蜒的小巷、古香古色的鄧氏宗祠、參天的古樹,感受時光的變遷和歷史的痕跡;組織高年段的學生進行“講好橋頭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紅色研學活動,通過“小小講解員”的活動,深入感受紅色歷史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二)依托橋頭鎮蓮湖風景區建立自然人文教育基地
20世紀90年代初,橋頭在鎮中心區劃出300畝蓮湖廣種荷花。為了打造本土的特色品牌,在2004年成功舉辦第18屆“橋頭日”的基礎上,創新舉辦了首屆荷花藝術節暨粵港澳荷花展,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荷花節。多年來,橋頭鎮不斷拓展“荷”文化,依托“荷”文化打造了最大的本土特色品牌活動——荷花節。如今的荷花節,集聚荷花展覽、觀光游覽、藝術創作、文化傳承等眾多元素。我校充分利用依托橋頭鎮蓮湖風景區和荷花藝術節的“觀·荷”展覽、“繪·荷”采風、“荷·藝”文化,“書香·橋頭”等活動,組織學生開展自然環保活動和以“荷”為中心的主題實踐活動。例如,在每年的三月份和六月份,組織學生們在此開展親子活動,說荷、畫荷、寫荷、養荷、拍荷,并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學生對荷生長的認識,對荷品性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道德認知。
(三)依托橋頭鎮紅色革命遺址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橋頭鎮的紅色基地有東江縱隊鐵東大隊大隊部舊址——橋頭鎮石水口村云和莫公祠,橋頭革命烈士紀念碑、橋頭鎮革命先烈羅少彥故居等。 圍繞“紅色”主題,橋頭鎮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多項主題活動,其中,9月18日開展了“抗戰歲月中的橋頭印記”活動,9月30日舉辦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10月14日開展少先隊宣講活動……這些活動主題的策劃、活動內容的安排,均是以本土資源和平臺為依托,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宣傳模式,并通過實地感受沐浴紅色文化,通過主題故事宣講孕育紅色情結。
我校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組織學生在清明節掃墓,在此開展相祭掃活動:向革命烈士默哀、重新宣讀入隊誓詞、敬獻自己制作的小白花獻給革命烈士;聽講解員給學生們講解一個個革命烈士為了祖國與人民英勇犧牲的故事,一起追憶革命烈士的悲壯歷史;完成實踐活動之后,還可以向其他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收獲與心得,讓學生感恩革命前輩來之不易的努力;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小學生。
(四)依托橋頭鎮環保、生態園等企業單位建立科普教育基地
東莞市橋頭鎮有很多企業單位都可以作為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比如:東深供水工程的第一站是位于東莞市橋頭鎮的太園抽水站,污水處理能力將達16萬噸/日的橋頭鎮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以及集谷物、蔬菜種植、銷售于一體的橋頭鎮康益家生態農業園等,經過學校考查、聯系、策劃,均成為了我校學生校外科普教育基地。
比如,組織學生通過“同飲東江水,保護母親河”實踐體驗活動,到太園抽水站了解了東江水的發源地與東深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增強保護母親河生態環境的責任心和緊迫感;組織學生到橋頭鎮污水處理廠,近距離接觸環保設施,實地參觀污水處理工藝流程,了解如何運用科學技術將“濁流變清波”,既可以學習到一些科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組織學生到深入康益家生態農業園,體驗種植、采摘,為同學們創設了生動的勞動課,在積累勞動經驗的同時,體驗了一把種植的辛勞,收獲的喜悅,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教育中掌握勞動技能,提升勞動素養。
綜上所述,我校在德育系列活動中,充分立足本鄉本土,提取與學校德育相結合的點,將本土優質資源創建為學校的社會實踐基地,使之成為學校德育特色發展相融合,增強了學校獨特的人文底蘊,拓展了學校德育新途徑。
【注:本文系廣東省德育研究課題“依托鄉土文化資源拓展學校德育新途徑的實踐研究”(編號:2020JKD Y112)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