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桂馨
傳統文學作品生動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國文化體系中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其中的《三字經》和《弟子規》朗朗上口,內容通俗易懂,適合小班幼兒學習。小班幼兒的行為習慣正在初步形成,通過篩選適合小班幼兒學習的傳統文學作品《三字經》《弟子規》中的內容,創設適合幼兒學習的形式方法,能夠促使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一、傳統游戲創新玩
小班幼兒的學習以游戲化為主,傳統游戲耳熟能詳,教師應把傳統文學作品內容融入傳統游戲,形成有趣的游戲,讓幼兒在玩的同時學習傳統文化精髓,在玩的過程中悟出良好行為習慣指引的道理。如傳統游戲“丟手絹”,可把《弟子規》三個字一句的內容代替唱歌,幼兒玩耍的時候,邊念《弟子規》邊丟手絹,輸了的要接著繼續朗誦《弟子規》內容。又如,傳統游戲“跳皮筋”,傳統玩法是邊唱邊跳,非常有趣,而且跳的步伐與唱的節奏是一致的,我們利用《弟子規》三個字的朗誦節奏,配以跳皮筋,在玩的同時熟讀《弟子規》內容,非常有節奏感。通過這樣的方式,小班幼兒更能夠接受《弟子規》,而且因為喜歡玩游戲,所以喜歡《弟子規》,從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因為小班幼兒天性就是喜歡玩,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幼兒就能夠慢慢地記住《弟子規》內容,慢慢地理解其含義,領悟所表達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傳統故事悟道理
小班幼兒喜歡聽故事,而傳統故事包含著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三字經》里也包含了大量的傳統故事,通過傾聽故事,了解故事人物及事件,悟出道理,從而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發生。如《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就有相關聯的傳統故事《孔融讓梨》,可以讓幼兒學會謙讓,并能夠以孔融為學習榜樣,指引自身良好行為。
我們通過讓幼兒傾聽傳統故事,然后激發他們在傾聽后進行討論,從故事內容引申出各種不一樣的思考。例如,在聽完傳統故事《黃香溫席》時,小班幼兒有的會問:“為什么黃香要為父親溫暖被鋪?”這時,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就會請其他小朋友說說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兒會說:“因為當時冷,沒有暖氣,黃香的父親怕冷。”也有的幼兒會說:“因為黃香很愛爸爸,所以床暖了就會舒服。”幼兒會根據日常的經驗和自己對父親的感情來進行討論交流。這時,教師可再提問:“那么我們平時睡覺會怎么樣呢?”從而引發幼兒對如何養成睡覺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思考。
三、傳統文學作品內容融入學習環境
環境作為隱形教育的重要部分,能讓幼兒處于與學習內容相適應的環境中,環境是學習內容的前置,是學習內容的延伸,能給幼兒良好的熏陶作用。為幼兒創設具有教育價值的環境,可讓幼兒在環境的隱形教育作用下,最大限度感悟傳統文學作品的精髓,滲透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
我們把《三字經》《弟子規》里面篩選出來的內容對應相應的行為習慣,用國畫、粘貼畫、線條畫等形式展示,圖文并茂地掛在樓梯間。幼兒上下樓梯時就可以看到畫的內容。另外,我們還會把幼兒日常學習《三字經》《弟子規》或者學習良好行為習慣時的照片裝飾起來,并形成活動室走廊的吊飾。在活動室的主題墻上,我們分版塊展示,如有《三字經》《弟子規》內容版塊,有幼兒學習行為習慣的痕跡版塊,有幼兒養成習慣后的照片版塊等等,幼兒在活動室能夠隨時地看到,豐富的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沉浸在環境氛圍中。
探索傳統文學作品《三字經》《弟子規》,與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融合,能夠讓幼兒在活動中明事理,在明事理后養習慣,最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一日活動環節融合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20YQJK164)的子課題佛山市禪城區2021年度基礎教育研究課題“傳統文學作品與幼兒生活活動融合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QN202106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