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李學良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大思政”課程理念,提出將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保持學校其他課程與思政課程方向的一致性,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佛山市鐵軍小學擁有百年的辦學歷史,紅色印記是學校的辦學靈魂與辦學特色。學校始終高揚愛國主義的紅色旗幟,始終推進基于紅色基因傳承的大思政課程建設,逐步形成了基于傳承鐵軍紅色基因的小學大思政課程體系。
一、提出先進的大思政課程理念
基于國家要求,針對小學思政教育的現實要求,學校構建了具有鐵軍小學特色的大思政課程建設理念:一是打破《道德與法治》思政課程教學與學生真實想法、經驗積累、學習需求之間的固有界限,構建以活動式、體驗式為核心特質的思政課程教學模型;二是打破思政教育與其他專業課程、學生活動、文化建設之間的界限,以學校鐵軍紅色基因為線索,以價值引領、活動實踐為載體,探索構建校內跨學科思政課程;三是打破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之間的界限,將學校思政教育與研學旅行課程、家庭教育課程有機結合,探索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課程實施模式;四是以主題為統領,將課程統整為同時推進、多維體驗的思政教育體系。
二、構建完整的大思政課程體系
經過實踐探索與系統總結,學校構建了由六類課程構成的鐵軍小學大思政課程體系。
1.思政學科專業課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校按照“活、實、細”的教學要求改進教育教學方式,采用探究、討論、分享、辨析、模擬有機結合的五步教學法,讓學生身入其境、以小見大,實現道德價值、道德行為可觀、可感、可學、可行的教學追求。開發構建了思政教育微課資源庫,每節微課資源包有教學視頻、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單、學習資源鏈接等內容構成,既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了參照,也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學校積極推動思政學科從其他學科借鑒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比如五年級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從內容上融合音樂學科的教學曲目,激發學生對黨的深厚情感;融合語文學科的革命先烈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革命志士的壯麗篇章;從方法上融合語文學科的故事教學法、信息學科的形象再現法等,激發了學生的思想體驗。
2.思政+學科融合課程。一方面,以學科課程為主體的融合。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恰當挖掘學科知識、教材內容的思政教育價值,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領。比如,在語文學科《為人民服務》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美術學科《巧救小昆蟲》教學中滲透親子教育、感恩教育等。另一方面,以活動課程為載體的融合。比如,在《刑場上的婚禮》戲劇課程中,語文學科引導學生理解臺詞,數學學科引導學生測量舞臺,音樂學科引導學生理解革命音樂……既給予了學生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也能夠讓學生在具身學習中理解內化革命文化。
3.思政+活動實踐課程。學校將學生活動看作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以節日為契機,常態化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等主題活動,推進思政教育與學生學校生活的有機結合,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深化學生對黨組織、黨的事業的認知與體驗,結合學校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創設“一條主線、五大層面、八個序列”立體化、多層次的活動實踐課程。
4.思政+研學探究課程。基于“行走思政”的改革方向,學校編寫了《紅色印記》系列研學手冊。研學手冊包括低、中、高三冊,共有24個主題。每個主題包括知識窗、活動園、感悟角、學習評價四個部分。
5.思政+文化隱形課程。紅色文化是鐵軍小學辦學的基因,學校通過挖掘根植于學校發展命脈的鐵軍紅色基因,將思政教育與學校文化建設相結合,把紅色文化浸潤在孩子每時每刻的學校生活之中。從新中國雙百英雄人物——陳鐵軍的英雄事跡中,總結提煉出鐵軍精神——“追求真理、勤于學習、勇于實踐、甘于奉獻”,并將此作為學校辦學的基因,成為全校師生時刻銘記、處處遵守的共同價值。此外,將精神文化符號物化為可見的文化標識,比如將精神文化符合以精美書法的形式呈現為學校的文化標識,將鐵軍元素融入校徽、校歌、校旗之中,讓學生時刻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
6.思政+家校共育課程。學校把家庭教育作為重要的共育力量納入辦學體系。一是借助家長學校、家庭教育大講堂等載體,開設系列家長思政課程,提升家長道德素質和教育能力;二是成立家長“紅色講師團”,大力傳播傳承黨史知識;三是引導家長和學生共同策劃“紅色傳承”的思政研學。
三、形成系統的大思政實踐模型
學校構建以主題為統領的課程實施機制,即在某個月或某個星期設置共享主題,各類課程依照主題協調實施,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不同層面的課程選擇。同類主題的課程中,每個年級根據主題自主實施思政專業課程、跨學科課程等必修課程,每位學生根據興趣選擇活動課程、研學課程、家校共育課程中的某個種類或某個板塊。
學校研制了大思政課程評價體系中的學生評價部分,在價值取向上強調過程性評價的主體地位,在評價維度上強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情感獲得性,在評價標準上強調星級、等級等模糊性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強化學生自我評價、同學相互評價以及家長重點評價、教師全面評價等多元主體評價。
課程資源是保障課程高質量實施的關鍵所在,學校加強課程資源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標準建設陳鐵軍烈士事跡陳列室、校史館等校內場館,重點收集展示陳鐵軍烈士的生平材料、英雄事跡、雕塑等材料;二是持續探索《道德與法治》以及“思政+學科融合”的優秀課例;三是研制編寫《紅色印記》紅色研學指導手冊;四是加強與鐵軍公園、陳鐵軍故居、“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等社會場館的合作,為大思政課程實施提供場所與資源。
鐵軍小學大思政課程體系打破了思政教育的學科界限、空間界限,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形成了以實踐體驗、情感啟蒙為特色的大思政教育實踐模型,在學生思政素質提升、行為習慣養成、綜合素質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學校先后獲評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廣東省文明校園先進學校等百余項榮譽。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專項科研項目2021年度課題“以‘鐵軍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文化育人價值的探尋與實踐研究”(BQW2021XZX023)、廣東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佛山市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