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瓊
“教—學—評”一體化強調的是教學的整體性和協同性,通過將教學、學習及評價進行有機整合,從而保證教學質量,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本文以小學英語學科為研究焦點,結合實際案例,探究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策略。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作業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導向和核心要素,引領并調控課堂教學,作業目標對于作業設計來說,亦是如此。作為作業設計的第一步,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作業目標的內容要具有合理性
作業目標內容的合理性,體現在其要能體現新課標和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學情以及與學習內容相關。在確定作業目標的內容前,教師不僅要對新課標了如指掌,還要在內容上體現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學生之間的差異。
2.作業目標的表述要具有科學性
作業目標表述的科學性,體現在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明確學生應達到的水平和標準以及這些目標是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評的。因而,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課程目標來進行作業目標的制定,以及需明確學生在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四個素養方面應達到的細致水平和可接受標準。
二、制定精準的作業評價標準
作業設計的目標一旦確定,教師就要根據作業設計的內容制定精準的評價標準,為自己的教學提供診斷。作業的評價標準要體現核心素養導向,避免僅體現知識技能訓練的內容,要對學生的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能力等都有相應精準而貼切的評價表述。
在評價方式上,教師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小組互評等,讓他們能自覺運用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改進學習,以評促學。此外,還可以進行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作業的表現及時提供反饋與幫助,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效果,以評促教;家長也可以通過參與孩子作業的評價,更加了解孩子學業情況,以評促知。
三、設計多元豐富的作業類型
根據“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教師除了布置常規書面作業外,還可以設計多元、豐富的作業類型,從而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1.設計學習理解類作業,夯實學生的語言功底
教師給學生設計如讀、背、誦、寫等學習理解類的作業,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梳理核心知識,并把知識建立關聯,夯實學生的語言功底。
如在教完PEP Book3 Unit 1 My Classroom B.Let's talk and Let’s learn的整合課后,教師可設計兩項課后作業:第一項是讓小組用本課時的重點句型來討論值日的任務,每人開口匯報值日表上的內容,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鞏固和運用重點句型,以及與教室相關的詞匯。第二項作業是第一項作業的延續,學生分組討論、合作設計dream classroom,并輪流展示,從而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作品最后展示在班上,培養學生的美育素養。
這兩項作業相互關聯,不僅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關鍵信息,梳理核心語言,還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美育素養,一舉多得。
2.設計應用實踐類作業,豐富學生的語言體驗
應用實踐類作業包括轉述、采訪、調查、報告等,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用結合,在作業中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加深理解并初步應用。教師把此類作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鏈接,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豐富學生的語言體驗。
如在教完PEP Book3 Unit 2 My Schoolbag A.Let’s learn后,可設計這樣的一個課后作業:請同學們課后運用本課重點句型 What’s in your schoolbag? 采訪調查一下同學們的書包里面裝著什么。調查采訪后請統計出小組學生中,書包內出現最多的東西是什么,并匯報。
這項作業是一項跟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且存在信息溝通的語言交際活動作業。學生不僅能在采訪活動中,運用本課核心語言知識,還能在匯報作業時,綜合應用學過的句型和詞匯,豐富學生的語言體驗。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樹立正確的作業觀,清楚教什么、設計什么、評價什么,并把這三者建立有效的關聯,努力讓“教—學—評”一體化的作業設計理念落地,使學生的作業跟教師的教和評有機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