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玲
當今高考,新材料作文已然是作文的主導形式。在新材料作文的寫作中,如何正確地引述材料,是學生面臨的困惑。在議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準確引述題目材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做法,尤其是對于語文素養不高、寫作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引述材料能夠有效地降低跑題、離題的風險。通過對材料正確的引述分析,得出文章觀點,進而讓文章順勢生發,流暢行文。
例: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位農藝師告訴果農:雜草不要除。雜草與果樹根系深淺不一,不會相互爭奪營養。雜草讓土壤保持濕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們習慣將人分好壞,事分利弊,物分貴賤……其實雜草或許是莊稼的敵人,卻可以成為果樹的朋友。稻農的經驗,未必是果農的法寶。這是種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讀了以上材料,你或許對自己的生活,對世事人生,會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引述題目材料過程中,學生常見問題
1.照抄題目材料
學生例文開頭:一位農藝師告訴果農:雜草不要除。雜草與果樹根系深淺不一,不會相互爭奪營養。雜草讓土壤保持濕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我們習慣將人分好壞,事分利弊,物分貴賤……其實雜草或許是莊稼的敵人,卻可以成為果樹的朋友。稻農的經驗,未必是果農的法寶。這是種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2.片面摘取題目材料內容
學生例文開頭一:雜草種在果園里,可以成為果樹的朋友;種在稻田里,就是莊稼的敵人,所以,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發揮自身的價值。
學生例文開頭二:我們習慣將人分好壞,事分利弊,物分貴賤……其實雜草或許是莊稼的敵人,卻可以成為果樹的朋友。所以,事物都有兩面性。
以上兩則作文開頭對材料的引述中,考生都片面地引述了材料,沒有聚焦關鍵點,沒有抓住材料中“稻農的經驗,未必是果農的法寶。這是種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這些關鍵句子。學生引述材料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抓住關鍵角度才是上上之策。
3.引述材料與得出的觀點之間沒有關聯
學生例文開頭:雜草在稻田會影響莊稼的生長,在果園卻有助于果樹的成長。果農沒有必要聽取稻農的經驗,要相信自己,勇敢做自己。這則開頭,引述材料部分沒有問題,但得出的觀點和引述材料之間沒有關聯,犯了強加因果的錯誤。換句話說,就是觀點和材料不契合,出現兩張皮的現象。
二、引述題目材料的有效方法
1.抓住關鍵詞句,聚焦引述生發文章
例:閱讀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有位記者去偏遠山區采訪,走進一戶人家,房屋破陋不堪,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物件。一位母親正在給孩子煮方便面,記者關心地說:“方便面不能多吃?!蹦赣H說:“不會多吃的!今天他過生日才給他吃一次,平時哪里舍得?”看著孩子開心地吃著,母親臉上也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的生活很貧窮,卻依然很快樂。
以上材料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悟與思考。
這則材料的關鍵句是“他們的生活很貧窮,卻依然很快樂”。考生若能抓住這一關鍵句,理解它的內涵,思考物質貧乏和精神富足的關系,然后結合材料內容聚焦引述,文章自然能夠準確生發。
2.辨析材料內容,整合引述生發文章
新材料作文題目,時常會提供幾則材料,讓考生整合材料內容,從材料的整體出發去立意寫作。對于出現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的作文,考生不能片面地只關注某則材料,忽略其他材料,而應該在審讀每一則后,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各則材料之間的相同點。這個相同點,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3.材料聯系現實,聯想引述生發文章
新材料作文題目材料,往往是某個事件、某種現象的展示,需要考生透過材料的表象,去探究背后的寓意或是象征意義,由表及里地挖掘材料的內涵,發揮聯想和想象,思考與材料內涵相關的社會現象和人生哲理,對接社會現實,站在時代角度,進行深入地分析,提煉出有深度的觀點。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