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璇
黨的二十大報告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專章,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對教育事業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五部分再次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等,這為當前教育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奮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正確理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一、學生的個體參與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按照參與性原則,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意識,按照教師設計的小組學習、游戲教學環節等,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提高動口和動手技能,小組互相學習和幫助,學習效果評價等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出學生是教學主體的重要意義,高效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二、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性
所謂參與性原則,就是指教育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方參與為條件。一方面,要求所有學生都充分地參與;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平等地參與,把教師在教育中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參與性原則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參與活動應注意角色的不斷變換,以適應學生活動的需要;2.在某些場合,教師參與活動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取得學生的許可;3.教師參與活動中,指導和管理要適度。例如:老師在學生小組學習討論時發現,一名學生沒有參與討論,低著頭玩橡皮。老師輕輕走到這名學生身邊,參與到這一組的討論中,聆聽其他組員的交談,手輕輕地放在玩橡皮學生的胳膊上。這位老師的善意提醒,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學生馬上注意到自己開了小差,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參與學習活動,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學習。英國心理學家沃拉斯提出的關于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四階段論,四個階段依次是:準備期、孕育期、明朗期、驗證期。參與定論是由美國的阿什提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會支持他參與創造的事物,參與是支持的前提,凡是人們最關心的,人們往往也樂于為它操心。參與性原則的特點是:及時、客觀、具體、多元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也要緊緊圍繞著以上特點來檢驗。例如,我在用“四合一教學”講授語文的時候,在小組活動的教學環節設計了“小組評分”“板演評議”“信息卡評分”和“學習日記”等學生互動學習活動,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在互動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教師預先設計的游戲教學環節,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接力、搶答等有趣活動,在游戲中學習知識,然后理解和鞏固,學習效果良好。因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學習的參與人,也是教學活動的自評人和互評的檢查員。
在小組接力教學環節中,“板演評議”的評分細則是:(1)完全正確,全組得分;(2)總分計入考試成績,獎勵進步幅度最大的小組。
運用“信息卡評分”,具體的做法是:個人得分、小組加分、整體積分、綜合獎勵。根據學生個體參與學習活動的成效,量化分數作出比較公正、合理的得分,形成評價參考指標,教師及時調整,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過程。
三、參與性實施效果的評價
評價教學中的參與性原則的實施效果,目的是啟發學生的自我反思,通過自我調控實現自我發展,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起點有所提高。課堂40分鐘解決問題,不補習不加班,學生學得開心,素質全面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指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指向讓學生學得開心和輕松;指向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最終目標是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強節奏、高效益、活全體。《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生主編)提到:學生力求取得學業成就,并不是作為贏得地位的手段,而是要通過學業成就來獲得他人的贊許和認可。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