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莎 黃權仕
“雙減”政策出臺前,超前超標的學習壓力不僅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上吃力,高額的課后收費更是讓家長苦不堪言。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了,但是在尚未落實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方針政策下,升學率仍是擺在學生和家長面前最兩難的問題。“雙減”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學生和家長減壓。“雙減”后對教師的上課質量則有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育家朱紹禹先生曾說過:“現代的語文教材觀,是既要求遴選典范而恰當的課文,又要求設計內容充實而又富有啟發性的練習思考題,還要穿插配合必要的圖像,以及編寫語文知識等”。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環節之作業設計則是考驗學生與教師必不可少的一項。那么,在“雙減”背景下,語文作業設計該如何優化?如何從固化的題海戰術中轉向多元的高階思維的作業優化,現就自己在實驗中的一些調查和做法做以下總結。
一、當前語文作業存在問題
(一)作業內容單調。語文學科中,“雙減”前語文作業較多都是書寫性文字作業,且作業形式多為抄寫生字詞、看拼音寫詞語、閱讀、文言文、作文等,老面孔唱主角,千題一面。當老師一布置作業,學生就知道老師布置的作業是什么的時候,學生對于完成語文作業則無期待感,對作業的完成更多的就是麻木感了。
(二)作業目的趨向應試化。就目前來說,語文的課堂作業及課后作業,大部分教師仍沿用舊知,五年前所帶的學生布置什么作業,五年后學習同一篇課文時所布置的作業還是一樣的。不僅如此,作業更是不斷趨向應試化,考什么知識點就只做什么知識點,知識點之外的作業布置少之又少,甚至是無。不僅如此,布置的作業答案絕對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學生的語文創造性。
(三)作業評價的方式單一。目前,學生的作業基本都由教師或者教材提供,作業的評價也由教師一人包辦。像作文互評式、小組合作通過知識點式的作業近于無,低年級則更是由教師一人獨裁。但是,語文學科與我們生活是最貼近的,語文的作業答案很多也不是唯一的。如果教師在作業評價上不放權給學生去歷練,那么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則無法體現。
二、“減負增效”的語文作業優化設計對語文教學的好處
(一)創新性作業形式激勵教師成長。以八年級下冊第5課《大自然的語言》為例,這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閱讀。在本節課的作業中我利用量化評價讓學生自己對于說明文閱讀的得分點進行自評,評完后再交由小組成員評。學生自己成為小老師對同學的作業進行批閱,不僅在語文課堂上興致高漲,在完成課后作業時更是熱情不減。又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名著導讀《西游記》精讀和跳讀一課中,布置學生寫人物推薦詞,推薦詞中不得直接把人物的名字寫出來。作業完成后,小組推選兩份上臺展示,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最快被其他小組猜出來的人物得分最高。
(二)跨學科式作業形式拓寬學生思維。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7課《壺口瀑布》這篇游記中,作者從不同角度觀賞黃河。為了進一步將學生把握作者的游蹤,在課后布置學生將作者在《壺口瀑布》的游蹤畫成簡單的地理路線圖,再以導游的角度撰寫旅游解說詞。學生能夠將自己喜歡的美術與地理結合起來,再加上學生曾有的旅游體驗感,能從導游的角度寫解說詞。對學生來說,不僅有體驗感,更能從不同角度拓展自己的思維層面。
(三)實踐性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在清明節假期時,我布置學生回家做一道美食,并將美食的制作步驟寫下來。學生在聽到作業時便開始討論,回家要做什么菜,要怎樣寫下來,甚至還開始研究怎樣把美食拍的好看。
(四)分層式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以我上八年級下冊《禮記二則之<雖有嘉肴>》為例,上課前讓學生完成預習單,對于潛能生則完成簡單的文言知識預習及課內文言知識點識記,優等生則在完成作業之后將《雖有嘉肴》的類比句進行仿寫。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能夠得著有鞏固,更有挑戰,在完成作業時的體驗感就不會差。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更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有自信心。又如學生在寫讀書筆記時,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可以寫些感悟,基礎稍差點的學生可多摘抄寫語句。結合學生的實際布置分層作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提高,對語文學科的自信才能增強。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