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了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認同并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成了重要的課程目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小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感受文言文的美,初步掌握讀文言文的方法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分析
統編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數量,一共編入了14篇文言文,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出現在三年級第一學期,這說明了文言文在在語文課程中越來越受重視。但在我們常態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很多老師在設計教學時,通常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背誦文言文作為教學的教學重點,對文言文節奏之韻味、語言之精煉、蘊意之巧妙卻極少花時間心思引導學生品讀欣賞。小學階段教材中選用的文言文大多簡短易懂,大部分學生覺得并不難讀,背誦課文、譯文,便完成任務。這樣的教學,是對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的浪費,很難在學生心中留下文化的烙印,也沒能為升上高一級學校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對升上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調查回訪,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反映上了初中后,文言文閱讀難度的增加和閱讀量的增多讓他們措手不及。這些問題的出現意味著小學文言文教學亟需探索一種更有效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愛上文言文,習得語言與方法。
二、探索有效有趣有味的教學方式
五年級下冊有二篇文言文,一篇在第六單元,選自《韓非子》的《自相矛盾》,一篇在第八單元,選自《世說新語》的《楊氏之子》,以這二則文言文的教學完全可以依托任務群,學生在具體任務的引領下自主學習、探究,完成教學目標。
1.創建學習任務,促使自主探究。教學的第一個層次,是設置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梳理
第一步,設置任務。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應聘學校“小古文主播”的任務。
第二步,梳理方法。在《自相矛盾》這則文言文的學習中我先引導學生通讀,包括了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節奏。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悟讀,運用根據注釋、聯系上下文、組詞(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等方法知曉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領悟道理。
第三步,運用方法。總結上一課的學法,在“授之以漁”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通讀悟讀第二則文言文《楊氏之子》,在把握句子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劃出句子中停頓的地方,探究該怎么讀才能讀出節奏和韻味。
2.創設學習情境,促進實踐積累。教學的第二個層次,是在創設的情境中設置文學鑒賞、思辨性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
我們在課堂上要善于創建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與積累的平臺。在《自相矛盾》這一課中,讓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探討“其人弗能應”的原因,在故事情境中懂得生活的道理,培養思維的能力,設置了自己就是圍觀的人之一,將發表什么樣的議論的小任務,這就是帶有思辨意味的表達,甚至有些學生學生也嘗試用文言文的句式,延續著原文的語言風格展開議論,表達見解。在《楊氏之子》這一課,小組合作中,討論從哪里可以看出楊氏之子“甚聰惠”?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詞寫在紙上,開放性的教學設計發散思維,打開孩子們的思路,小組探究氣氛濃烈,參與度高,最后的交流匯報也是各持觀點,說得有理有據。在課堂上教師嘗試變換不同的角色,創設情境進行創意性的表達。
3.拓展學習空間,提升能力品味。教學的第三個層次:拓展整本書的閱讀
習得這二篇古文便是本任務群學習的終結嗎?不是的,課文只是個學習的例子。在學完課文后又回到單元的語文要素:思維的火花與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收獲,從而明白思辨的智慧與語言藝術的魅力。適時拓展閱讀《世說新語》中孔融小時候隨父到洛,到李元禮府上,遇陳韙的故事,讓學生想象,若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回應陳韙的輕蔑與挑釁?學生此時的回應讓我驚喜,他們把楊氏子的反駁思維方式成功地進行了遷移運用,搶著說出了孔融的答語。此時再向學生推薦《世說新語》,引導學生課外繼續閱讀古文,將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熱情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的閱讀有更強的指向性。這樣的設計是別具匠心的,于學生而言,是思維的拓展,更是感悟的升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帶著學生逐步放寬眼界,建構起日后深入學習、終身學習的興趣與能力。這也完成了小古文主播的最后考核:能講很多有意思的動聽的故事。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