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微
一、課標要求
義務教學《音樂課程目標》2011教學目標有關(一)情感態度價值觀中提出:利用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渠道和方法引領孩子走向音樂教育,在親自參加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學習過程中熱愛音樂教育,了解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專業技能,逐漸形成鑒賞音樂教育的優秀習性,為終生熱愛音樂教育打下根基;透過培養孩子對音樂家情懷、格調、歷史底蘊的感知和了解,培養音樂教育的鑒賞意識;有關(二)審美過程和方法中指出:透過全面與充分地聆聽音樂,孩子從音樂感受和感知中,逐漸獲得了音樂審美學習過程的樂趣,從而感知和認識了音樂家的情感特質和精神內容;經過對親身參加歌唱、彈奏、編創等的實踐教學活動,正確的使用鑒賞、對比和操練等辦法加以模擬,從而累積了感情經歷,為聲樂表演技巧與創作才能的進一步發揮打下了根基。在有關聲樂(三)知識與技能中提出:了解并熟悉音樂基本要素(如力量、頻率、音調、韻律、音拍、韻律、調式、和聲等)、常見構成、作品類型、曲風類型,以及歌唱、識譜、創編等基本理論。
二、存在的問題
音樂欣賞課中曲式分析是較難的知識點之一,在本就學生“欣賞能力”薄弱,加上“漫無目的”聽賞,“音樂不被看見”的情況下,曲式結構的分析基本很難解決。曲式結構的分析是基于知識技能和音樂素養達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實現的,可現有的課時量和課程深度無法在短時間內拔高到一定程度,但老師可以給予方向和方法,指明學習的路徑。
“學歷案”課堂中要求一堂課學生的掌握率需達到三分之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指出學業質量標準是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以往的音樂課很少有客觀的評價任務標準,沒有評價指標,大多數是教師主觀的評價,無法客觀、真實、直觀和真正意義地了解到學生掌握的情況和程度,并能及時地做出教學或學習的調整;曲式結構在藝術教學中是常理性的知識點,但一直沒有被理性化。
三、教學研究目標
通過聆聽、識讀樂譜、體態聲勢律動、樂器演奏、圖形想象、與姊妹藝術相結合等多種方式來幫助音樂曲式結構分析,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能提供給學生合適的方向和方法去分析曲式結構,從而更好的理解音樂;在“學歷案”課堂中,提供學習“路徑圖”,在目標的指引下開展各個活動任務,在活動任務中同時通過客觀的評價任務更好地監測學生學習的真實客觀數據,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整,達到教學評的一致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依托研究,開發課題資源,促進優秀資源共享。總結分析“曲式結構”的常用方法,并應用到教學上,不僅給學生學習的方向也給老師們提供有效的教學策略。
四、研究內容
開展多種有效性活動(聆聽、識讀樂譜、體態聲勢律動、樂器演奏、圖形想象、與姊妹藝術相結合等)具體方法讓音樂能看見,在多種形式下從而引導學生如何分析曲式結構。用“學歷案”的方式和理念走進音樂課堂,后期學生能從中總結并提煉出分析曲式結構的方法,為小初銜接音樂學習做鋪墊。利用課堂,觀察學生評價任務完成的情況或課后回收“學歷案”統計任務清單中評價任務完成率、正確率,通過客觀的數字及時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總結反思,并調整。提供多種有效分析曲式結構的方法,讓音樂可以更好地被理解。
五、研究的方法
文獻研究法:圍繞歷史研究,收集和處理各種文獻資料,為研究專業書籍,提供文獻綜述;鉆研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廣泛閱讀關于音樂“欣賞課”、分析“曲式結構”教學方面的優秀文獻和“學歷案”等有關著作,為其提出了新的理論材料和思想方案,并打下了扎實的思想根基。
調查研究法:指使用調查、討論、比賽、測驗等手段開展研究,發掘當前音樂教學中出現的現象,提出科學依據,并提供解決的建議。
行動研究法:針對研究的實踐狀況,尋找教學研究理論與教育實際面臨的根本問題,尋求合理的課堂形式,通過科學而合理的把教學理論與課堂實際有機融合,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規范了教育常規,使學生們隨著教育科研的深入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教育行動目標,老師既是執行者也是研究者,在探究中反思提高,破解現實問題,完善教育教學活動。
“學歷案”案例研究法:課上人手一份“學歷案”,通讀后,重點研讀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完成目標對應的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最后完成評價任務,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學后的反思。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