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映霞 黃勇獻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雙減”工作作出了重要決策部署。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進一步規范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嚴格控制學生書面作業總量,真正達到“減量、提質、增效”之成效,本文結合深圳市坪山區馬巒小學開展的“雙減”實踐與探索,對如何在小學階段開展減負提質提出幾點思考。
一、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實踐能力,努力探索探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等學習方式,課堂上引入學科思維導圖等學習方法,在動手實踐、探究學習中,更多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學習方法的指導,變教會為學會。馬巒小學以學科組為單位抓好“雙減”背景下的學科教學新模式研討,大力倡導“精講多練”“一課一得”“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鼓勵游戲化、情境化、體驗式、探究式等教與學方式的綜合使用,融入信息技術等手段來打造高效課堂。
二、創新作業設計,實現減負增效
馬巒小學按照“把握功能,嚴控總量,提高質量,強化管理”的總評價原則,控制好作業總量,減去機械、重復、低效的作業訓練,通過布置創新性的有效作業,將學生的自主活動時間還給學生。如在作業質量上做“乘法”:探索“基礎+提升+特色”的作業模式,體現分層性,突出書面作業與實踐性作業的有機結合;數量上做“除法”:設立“作業日報”“作業統籌”“作業公示”制度,嚴控作業時長,杜絕只做不改、家長批改等現象,加強作業反思與整改,不斷優化作業管理。而在實踐探索中,馬巒小學還初步形成了以“精、趣、樂、評”為設計核心的作業設計特色。所謂“精、趣、樂、評”,就是指教師在精心設計作業時,要精煉作業內容、豐富作業形式,讓學生想做、樂做、愛做作業,教師在作業評價上具有主題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此外,學校還全面推廣基礎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的分層作業新范式,不斷創新作業設計,凸顯綜合性和實踐性,適當向學生布置校外體育運動作業、家庭社會實踐作業等,發揮作業鞏固知識、拓展思維和提升能力的作用。
三、完善評價制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下,馬巒小學結合實際,更突出“綜合、多元、過程、特色、發展”導向,探索制定“教—學—評”一致性的期末學科素養評價方案,評價的形式和內容多樣化,包括紙筆檢測、學力測驗游戲、動手實踐、才藝技能展示、作品展示、主題匯報等。學校通過每學期開展語文周規范漢字書寫比賽、數學周嘉年華活動等評價活動,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同時,努力探索考試評價改革,在一、二年級以期末游園方式展示學習成果,三至六年級嚴控考試次數,并通過開展一年級勞動“環保知多少”、二年級語文“盲盒古詩背誦”、三年級美術“蔬果大聚會”等學科周評價活動,不斷豐富期末學科素養評價方式,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此外,通過學校智慧評價系統建立學生電子檔案,深化過程性監測和大數據評價,推進活動性評價方式,減輕學生書面考試壓力。
四、提升課后服務,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馬巒小學不斷優化課后服務模式,豐富課程內容,開設球類、棋類、戲劇、民樂、啦啦操、AI人工智能、數字美術等30余門課程,多維度的課程內容滿足學生不同成長需求,真正實現“五育并舉”,每個學生在畢業之前,必掌握不少于3門的藝術技能,而事實上,在馬巒小學畢業的學生中,都掌握不少于3門的藝術技能。
通過在馬巒小學開展減負提質的實踐與探索,我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以“學為中心”的課堂學習和課后自主學習形態基本形成;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具有個性化專長或技能,核心素養能力得到提升;學校在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形成藝術、體育、科技、閱讀為核心的高品質校本課程體系,辦學質量有實效。同時,學校也被評為深圳市首批“雙減”實驗校。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