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峰
一、主題的確立:教材整合的前提
認真解讀課標教材,研讀課與課之間的關系,提煉主題,細化主題內涵,構建主題框架是教材整合的前提。
(一)解讀課標課題,明確主題方向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從社會史的角度,以新穎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圍繞衣、食、住、社會習俗的變遷這條主線,展示了近現代以來方方面面的變化,這一過程是逐步突破過去走向開放的過程。所以從“變化”二字入手,確定本課主題。
(二)研讀教材子目,細化主題內涵
教師要整合好教材的內容,提取教學主線。本課的第一個子目是動蕩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主要包括近代的衣食住行習俗的變遷;第二個子目是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衣食住行習俗的變遷。本課時間寬度大,知識內容多,如果衣食住行習俗幾個方面面面俱到,會導致本課主題模糊,內容龐雜。所以從習俗的變遷入手,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喜聞樂見的內容,最后確定內容為婚俗。主題的具體內容為“百年廣東婚俗,見證歷史變遷”。
(三)整體規劃內容,構建主題架構
本課以廣東婚俗為主題,從知識層面掌握自1840年以來婚俗的特點與變遷的原因,在分析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歸納總結、因果思維等邏輯思維,從政治、經濟等多角度分析問題的唯物辯證思維的方法。最后運用情境材料,培養學生愛家、愛校、愛國的家國情懷。
二、主題的實踐:教材整合的體現
教材整合的過程也是教材內容取舍的過程。選取的內容是圍繞主題的知識,需要精心設計。舍棄的內容并不代表完全丟棄,需要適當體現。表格的使用和材料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處理好取舍的關系。
(一)使用表格,把握整體
本課內容包括衣食住行習俗,為便于學生全面清晰掌握,我設計相關表格內容。學生課前預習填寫,課上自主核對,解決“什么變了”的問題,要求小組內互相檢查學案,提出爭議,教師針對相關知識點進行點評。
(二)運用材料,凸顯主題
主題的確立是教學的第一步,第二步則需讓歷史有血有肉有靈魂,而精選材料是不二法則。本文通過解讀材料,重現歷史,合作探究,探討變化的特點與緣由。
1.材料的通俗性。歷史是生動的,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首先需要教師提供學生能看得懂材料,但通俗性并不代表材料的簡單性。
2.材料的真實性。教師在選擇史料時盡量選擇一手史料和實物史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主張婚姻自由平等,但此時經濟發展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我采用當時的一手材料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了解當時的婚俗。
3.材料的趣味性。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國人的思想也進一步解放,婚俗的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對于這一時期的婚俗學生已熟悉,我選用明星結婚照,體現材料的趣味性。
三、主題的升華:教材整合的歸宿
(一)運用唯物史觀,提升思維方法
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本課通過梳理從近代到現代廣東婚俗的變遷,探究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共同因素,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多角度分析問題。學生交流后得出中國社會的變革是內因,西方文化的傳入、沖擊為外部因素。
(二)關注課堂中的學生個體,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更要關注課堂中的人,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問:“未來的婚禮你會穿什么結婚服裝?”學生們興奮地討論起來。小何說:“老師,我想穿校服回學校拍婚紗照。”“為什么要穿校服回學校呢?”我問。“因為這里有我的回憶,我喜歡這里。”小何講完,同學們的掌聲響起來了。作為一名中學生,他對母校的愛有多種表達方式,教師在課堂中的關注讓這種愛得到表達。
教材的整合以主題領航教學,主題的確立從研讀課標課題,而理清課題之間的關系,找到之間的共性。借鑒歷史學術成果,將主題教學得到充分實踐。最后主題教學的實踐讓歷史知識從無形走向有形,走向深度與廣度,進一步凸顯了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