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卉
詩歌文化的傳承,離不開音樂的推動,因此,教育部在2022年制定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提倡以音樂作為媒介,以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為目標開展實踐研究,旨在促進詩歌藝術的發展。
一、詩歌演唱的特點
詩歌的文字中涵蓋了我國不同時代和不同階級人民的生活狀況,反映出社會的人生百態和酸甜苦辣。詩詞與演唱相結合,是自古以來的經典藝術形式,借助演唱者的音色、身體動作、手勢和表情,能夠十分形象地展現詩歌所描繪的場景和意境。詩歌演唱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注重審美個體的特性表現和自然之美。詩人的創作動機來源于個人感受,揭示其個人生命本真的存在,抒發個人創作時的內心真實情感,靈魂深處的快樂或痛苦。
第二,詩歌是一種獨特的聲樂題材,演唱者需深挖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獨特創作技法,并且注重每句詩詞結尾的歸韻,遵從特定的藝術審美要求和標準,達到“以韻潤腔”的音景,以充分還原詩歌背后的時代色彩。
第三,詩歌演唱對演唱者的要求極高,與歌劇演唱的突出區別在于減少了較為夸張的戲劇性張力,規范了細枝末節,從咬字吐字到詩歌的速度、氣息控制、音量把握到共鳴的明暗程度等都做出相應規范,從而達到一定的詩歌演唱藝術性。
二、詩歌演唱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歌曲中,詩歌又被人們看作“音樂文學”,作為“歌詞”的詩歌在創作或選擇時,需考慮到融合于音樂中的語言特征、存在形態、形式規范及藝術內涵等內在因素和藝術表現形式。
詩歌演唱的教學,對于突出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目標可以起到重要的意義。如唐代詩人孟郊的五言詩《游子吟》,就體現出主人公對母愛的稱頌,通過“手中線”“身上衣”“密密縫”等詞語的描寫,具體又形象地展現出慈母對孩子的關愛。學唱該曲,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其思考在電力照明缺乏的年代,母親在油燈下為孩子縫補衣物的模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音樂需要
音樂課堂與音樂實踐活動中,更需要學生自主參與到詩歌音樂的學習當中,“自主音樂需要”成為學生個體在音樂活動中的自主發展素養之具體體現。從學生的情感、認知和意志等多個層次出發,來發展個體的自主音樂需要,是開展詩歌演唱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首先,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從參與演唱詩歌類音樂作品的活動中獲得快樂和幸福感,這也間接成為滿足音樂審美需求的一種途徑;其次,在有實際朗誦和吟唱體驗的情況下,主動將詩歌演唱作為保持心理健康和諧的工具;再次,學生應把學習詩歌演唱作為提高人文修養、促進學科交叉的自我發展與完善的追求及意識,將參與詩歌類音樂表演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文明生活方式。
(三)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
詩歌演唱屬于跨語文和音樂學科教育的范疇,既然涉及演唱,那么學生應具備鑒賞、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也必須加強相應的音樂知識與技能。詩、詞、樂三者是緊密聯系的,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錯形態,一線音樂教師多年的詩歌演唱教學實踐表明,詩、詞、樂能夠做到有機融合。音樂是搭建在詩歌與歌詞之間的橋梁,而表現詩歌的聽覺音響效果,應采取演唱或現代音響傳播技術,以便廣泛傳播詩歌這一種文學形式。
三、詩歌演唱在中小學的推廣
深圳市在小學階段采用花城出版社的音樂教材,初中階段采用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教材。在音樂課程的規定曲目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地方民歌、童謠、戲曲、近現代聲樂歌曲,以及題材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等。在課時方面,小學每周2節音樂課,初中每周1節音樂課。顯而易見的是,由于受限于音樂教材篇幅和課堂教學時長,實際課本內容包含的詩歌作品較少,其中,小學音樂教材5首,初中音樂教材2首。可見,教材中能夠體現我國傳統詩歌文化的課程內容還稍顯不足。為此,不少學校通過課外活動、詩歌演唱社團及“漢語文化節”的方式,將“詩歌演唱”納入課外實踐活動的重點。
此外,在中小學推廣詩歌演唱,還可采取以下幾種途徑:第一,增加學生的詩歌演唱實踐機會,提升學生對詩歌演唱的興趣;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吟唱詩歌;第三,借助錄音、電臺、廣播、電視節目等現代信息化媒介,實現詩歌學習與現代傳媒的有效結合。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