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素媛
語文課程作為小學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應該不斷向學生傳遞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我們需要不斷總結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策略,改變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途徑,做到課前鉆研教材、課中重視評價、課后聯(lián)系實際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一、鉆研教材資源,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在語文課堂過程中落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依賴于教師的導向作用,這對教師鉆研教材文本和選擇教材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中隱含的深刻內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掘,細心解讀其背后蘊含的豐富精神和人生哲理,及時用合適的方法將心理健康知識與語文課堂完美結合,引導學生對照古今中外的作品激勵和修正自己的內心精神。這些優(yōu)秀的課文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導向、滲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提高學生心理素養(yǎng)上都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陶罐和鐵罐》一文學習中,筆者帶著學生分析陶罐的謙虛和鐵罐的高傲這兩種不同的性格,認識到不同的性格會導致不同的命運。將此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從教材中提取出來后,教師要聯(lián)系實際,選擇適當?shù)奶釂枙r機,讓學生對照兩個罐子分析自己的性格更趨向哪一種,還可以采用辯論會的形式,從而明白不同性格帶來的不同認知思維,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探索自己的性格特征,了解更為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
二、重視評價反饋,增強心理健康認知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若想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心理教育價值,需要重視課堂上的語言評價的激勵作用和提問作用。在師生共同構建的學習課堂上,教師準確合適的激勵性評價語言可以提高學生挖掘語文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性,而啟發(fā)性的提問式語言會讓學生更加深入思考心理健康知識背后的情感和原因,圍繞一個心理知識點產(chǎn)生多種獨特的認知,這也是維持他們探索心理世界的好奇心。
筆者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中,帶領學生聚焦“周恩來為什么而讀書”這一問題,通過結合時代背景和人物生平等方式,學生能夠及時點明周恩來的拳拳愛國心時,筆者及時給予“你們走進周恩來的內心世界。他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明白自己對周恩來精神世界的邏輯分析是合情合理的,在結束課文學習后回歸自身,筆者再以“那么你是為了什么而讀書?”這一問題啟發(fā)學生的讀書立志,大部分學生面對同一主題思想時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筆者要利用學生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引導他們樹立合理正確的價值觀。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貫徹心理健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受教育,在教育中生活。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注意貼切學生實際,利用語文教材文本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帶動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文本中的心理認知、情感和意志,最終再反饋到學生的個人生活上,鞏固已有的心理認知,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例如在《自相矛盾》的學習中,筆者在與學生共同梳理楚國人邏輯思維中的矛盾點后,便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如腦白金廣告,學生會分析其邏輯的矛盾點后,提出“做事要前后一致”的學習體會;在學習《軍神》時,筆者與學生共同認識了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劉伯承,學生會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人去尋找同樣有堅定意志的同學或者黨員,恰逢建黨百年的時機,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觀紅色基地的歷史革命英雄,潛移默化中對自己的意志提出更高的要求。
小學語文課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必須重視小學語文課堂的應用。課前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的內涵,在課上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知識;教師要重視評價和提問語言,引導學生增強心理健康認知;教師要引領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反思自己的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還能提高個人內在的品格修養(yǎng),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