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瑤
玉林師范學院
高校教育將玻璃藝術融入其中,旨在構建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穩定并且完善的課程體系及完整的現代工藝美術專業構架。玉林師范學院自2019 年建設燈工玻璃工作室以來,以建設工藝美術專業、完善通識教育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探索傳統燈工玻璃藝術在高等教育實踐中的融合與創新。本文對傳統燈工玻璃藝術在高校課程實踐中的創新性建設進行探析。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建立促進了教學的創新改革以及課程的建設。將傳統燈工玻璃藝術課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相結合,不僅對傳統燈工玻璃藝術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入學習,了解了各種工藝、創意設計與基礎技法,還可促進學生思維創新、設計創新、設計轉化,增強創業新思維,建立起科學的課程體系、推動學科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使學生快速符合新時代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2016 年至2022 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傳統燈工玻璃藝術納入課程體系之中,部分學生在畢業后成立了自己的玻璃工作室,玻璃工作室創業模式一方面在推動玻璃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社會服務需求。傳統燈工玻璃藝術課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結合是一種開放式的實踐教育課程,課程實踐過程中融入新式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思考就業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或是以創業者的身份了解創業中所必備的能力,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增強學生的創業新思維,解決創業就業難題,為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搭建平臺,使學生更容易從學校步入社會。2017 年12 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明確建設高水平學科競賽平臺、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建推動高校教學改革[1]。新時代新要求,在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更需要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無疑需要高校教育建立創新實踐類課程,以保證人才的培養。
將傳統燈工玻璃藝術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中,需要專業教師把握課程發展方向,應用綜合材料進行設計創作,打破學科壁壘,融入新媒體、新科技、新工藝,構建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具體課程以文創產品創新設計、材料首飾設計、燈飾設計、玻璃壁畫設計為主,以了解傳統燈工玻璃藝術文化、設計創意產品、創立品牌、推廣售賣等為內容。以指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南國木棉主題玻璃工藝文創產品設計”為例,南國木棉燈工玻璃文創設計項目以南國木棉花為元素,木棉是中國嶺南地區特有的“英雄樹”,其本身蘊含極大的文化價值,傳統燈工玻璃藝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項具有多重價值的藝術,兩者結合的文創產品具有豐富的內涵,能提升文創產品的附加值,推動南國木棉品牌文創產業的發展。嘗試在推進民族文化、傳統工藝振興與高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拓展“非遺”體驗、傳承與保護路徑及傳統文化育人融合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為民族地區傳統工藝傳承與振興研究提供新視野。與傳統燈工玻璃藝術進行融合與創新,運用多種材料以及現代自然、簡約的設計理念,純手工制作出更多現代玻璃工藝品、玻璃文創產品、玻璃首飾等(見圖1)。在宣傳、推廣傳統手工玻璃藝術的同時,也向人們傳授了傳統玻璃工藝的制作方法,重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料器(中國傳統玻璃藝術),創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玻璃文創產品,進而推廣與傳承南國木棉文化以及嶺南文化。

圖1 學生玻璃作品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項目組成員進行了實地調研考察,鍛煉了資料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模擬創立了企業品牌,從企業管理者或品牌策劃者的角度考慮品牌文化的建立;制作了系列玻璃藝術首飾及擺件,高強度的制作練習提高了學生對燈工玻璃技法的掌握程度;探索了商業運營模式,開發了玻璃體驗課程,對未來自主創業奠定了基礎。通過本次項目不僅提高了參與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領導力,也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增強了責任意識,提高了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中國高等教育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及研究領域,甚至國內多所一流名牌大學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傳統燈工玻璃藝術在我國擁有近3 000年的發展歷史,但其發展過程相對西方是緩慢的,2006 年北京料器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 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燈工玻璃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同時也作為工藝美術專業不可忽視的發展方向,既是物質文化又是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在物化的形式中蘊含著精湛的手工技藝、獨特的思維方式、傳統造物思想以及豐富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和文化內容,代表了千百年來工藝技術和工藝藝術發展的高度成就,代表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造物文化意識和藝術審美水準。[2]將傳統燈工玻璃藝術融入課程教學中,能充實、豐富課程內涵,優化課程內容,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藝術素養。
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舉措。為了落實國家戰略決策和工作部署,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辦發〔2017〕25 號)。玉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規定,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工作,成立廣西傳統工藝工作站(玉林師范學院站),為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提高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拓展了傳統工藝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形式,課程包含芒編藝術、茶泡藝術、玻璃藝術、剪紙藝術等。為了進一步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宣傳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青春攜非遺同行2022 傳統工藝普及培訓活動,活動中對燈工玻璃等工藝開展實踐教育,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燈工玻璃藝術的文化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燈工玻璃藝術的熱愛。
玉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工藝美術專業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鼓勵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策略,在2022 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內容,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教育活動,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培養傳承人才,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成立燈工玻璃工作室,探索研究傳統燈工玻璃藝術與高校課程相結合的路徑。玉林師范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以傳統燈工玻璃藝術為切入點,將中國傳統玻璃形態——蜻蜓眼玻璃珠作為課程內容,從對歷史文化的學習到對鈉鈣玻璃材料的認識,以及燈工玻璃珠成型技法的演示練習,使學生充分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傳統工藝制作,用自己的設計語言對傳統工藝進行設計創新,做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及發展。
“國培計劃”是教育部、財政部于2010 年開始實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近十年來,有效地推動了參訓教師的專業發展。為了提高教師能力,促進專業發展,由玉林市教育局主辦、玉林師范學院承辦的2022 年“國培計劃”玉林市統籌項目——農村緊缺薄弱學科骨干教師培訓(農村小學、初中美術學科骨干教師)第三階段總結提升在玉林師范學院東校區進行。來自玉林市各縣(市、區)的農村小學、初中美術學科骨干教師共計113 人參加了該階段的學習。
教師繼續教育是我國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教師素質均衡發展,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玉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開設有大漆藝術、金屬藝術、陶瓷藝術、玻璃藝術、芒編藝術與剪紙藝術等專業課程,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師專業水平、教學特色、教學能力等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員根據興趣與愛好分班進行課程培訓,經過學習,學員不僅掌握了傳統燈工玻璃工藝,而且提升了審美素養,拓展了知識面,增強了傳承傳統工藝的信心。同時,中小學美術教師通過對燈工玻璃藝術課程內容及模式的拓展創新,將所學運用于教學中,結合玉林的鄉土特色文化開發校本課程,把傳統工藝引入校園,對民族及地域文化進行融合推廣,讓傳統工藝散發耀眼的光芒,進而提升學校的美育。
傳統燈工玻璃藝術課程建立的基礎是完善的教學設備設施及場地,玉林師范學院于2019 年成立玻璃工作室,主要以燈工玻璃藝術為主,可滿足學生對熱塑型、配色、拉絲、盤線、搭橋、小型吹制等技法的訓練,但不能滿足學生對燈工玻璃制作中車床工藝的了解,導致學生缺乏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的制作流程經驗。另外,玻璃企業擁有先進的玻璃儀器、設備及環境,能滿足設計、制作、生產、銷售等需求,而且工廠中工藝出眾的技術工人有很多,但產品設計開發人才空缺較大,為填補工廠設計人才的空缺,也為滿足學生對工藝全方位的了解和實踐,所以需實現資源整合、資源共享,這就需要建立校企合作計劃,尋找優秀的玻璃企業合作,開展學生見習、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教學活動,這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將學生帶入玻璃工廠進行課程學習,從觀摩生產制作到介紹設備設施,使學生從多方面了解玻璃產品制作過程。邀請工廠技工講解制作工藝,學校教師把握作品設計方案,在加強鍛煉學生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創新創意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具備專業基本技能、設計創新能力的綜合實踐型人才,從而實現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校企合作模式,使學生了解玻璃藝術行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更好地實現產學研一體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這對玻璃藝術的傳承和推廣具有重要的作用。
玉林師范學院響應教育政策,鼓勵培養雙師型教師,帶領高校教師到企業中了解國內相關專業的企業生產模式、掌握燈工玻璃工藝生產流程和相關設備使用原理,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嘗試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合作開發相關課程,使理論與實踐生產緊密結合,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傳統燈工玻璃藝術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工藝之一。將傳統燈工玻璃藝術融入高校課程體系中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將文化自信與當代大學生培養相結合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促進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