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云
2023年8月11日,加沙城,天氣炎熱,巴勒斯坦民眾游泳降溫
7月以來,熱浪席卷北半球,中國北京為代表的地區,出現多次40℃以上的高溫天氣。7月底,臺風過境后,多地又開始重回“烤箱”模式,頻發高溫預警。
如今,極端的高溫,正在炙烤整個地球。
7月3日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天。次日,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條件已形成,意味著極端高溫可能已經成為新常態。
每年夏季,世界范圍內都會發生大量的“熱射病”致死案例,今年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下,尤為顯著。
熱射病屬于重癥中暑。和普通中暑不同的是,它有著很高的死亡率,通常可以達到20%至70%,5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更是高達80%。
或許很多人會有疑問,人類體溫溫度明明有37℃,偶爾高燒超過40℃也可能沒事兒,為什么熱射病卻來勢洶洶,能快速致病,甚至致人死亡?
主要原因在于,人體散熱機制無法應對突然到來的熱浪高溫。
每個細胞每秒鐘,都會發生千萬次生化反應,大腦、內臟,以及肌肉等人體核心,就是一個個巨大的發熱體,隨時隨地在源源不斷地產生熱量。
人體要維持37℃的體溫,就必須不停對外散熱。而人體對外散熱,主要有4種途徑:蒸發散熱、對流散熱、傳導散熱,以及通過熱輻射散熱。
由于人體源源不斷地產生熱量,那么當核心器官產生的熱量等于散失的熱量時,人體才能維持37℃的恒定體溫。
當皮膚溫度為33℃左右時,我們才會覺得不冷不熱。這是因為,人體核心必須和體外形成一個溫度梯度,體內的熱量才能傳向體外,并最終通過皮膚散失掉—4℃的平均溫度梯度,正是人體皮膚裸露時,恰好能散失掉基礎代謝熱量的平均溫度。
然而人外出時,都有穿衣的習慣,衣物起到隔絕空氣的效果,又會形成一個溫度梯度,從而可以在更低的環境溫度中,令皮膚處于33℃的舒適溫度附近。所以,穿衣狀態下,人體舒適氣溫大多在28℃附近。
正是因為溫度梯度的存在,當我們皮膚溫度低于33℃時,溫覺感受器會讓我們產生冷覺,促使我們增加衣物,或者采用其它保暖措施;當皮膚溫度高于33℃,就會促使我們減少衣服,或者采用其他降溫措施。
作為恒溫動物,我們體內擁有專門的體溫調節機制—通過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來調節體溫。體溫調定點就像一把尺:當人體面臨高溫威脅時,下丘腦通過促使汗腺分泌增多、毛細血管舒張、肌肉肝臟產熱減少,來促使人體降溫;當人體面臨低溫威脅時,下丘腦通過促使汗腺分泌減少、毛細血管收縮、肌肉肝臟產熱增多,來促使人體升溫。
人體散熱機制無法應對突然到來的熱浪高溫。
2023年8月8日,美國德州奧斯汀市,急救人員正在救助一名中暑的市民
雖然體溫調定點通常在37℃附近,但也并非一成不變。例如,病原體感染、炎癥反應、內分泌失常、代謝失常、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其它疾病等,都可能導致體溫調定點升高,從而引起發熱。
一般來說,體溫在38.5℃以下,體溫調定點都能夠很好地工作;當體溫達到39℃至40℃范圍時,人體便進入了高熱范圍。在如此高溫的環境中,體溫調定點便可能發生紊亂,從而引起體溫失控,甚至導致溫度不可逆地繼續升高。
然而,在熱浪事件中,環境溫度往往高達40℃以上,甚至高出人體溫度好幾度,這如果是人體溫度,已經達到了超高熱標準。
這個時候,人體的溫度梯度,已經完全反過來。之前原本是散熱的機制,現在變成了增熱的機制,不僅有來自人體內部的熱量,還有外部熱量的持續加熱。
當外界溫度高于人體溫度時,汗液蒸發幾乎是唯一的散熱方式。然而很多人在夏天,往往穿著不通氣的防曬服,這對人體的散熱更是雪上加霜。
靜息狀態下,人體的功率通常在100瓦特至200瓦特范圍內,夏天太陽直射時,每平方的功率則高達1367瓦特。如果人體橫截面積按照0.1平方米來算,太陽施加在人體上的功率也高達100多瓦特。
也就是說,高溫狀態下,如果汗液得不到蒸發,那么相當于幾百瓦功率的電磁爐向人體不斷加熱,足以讓人體溫度急遽升高,在短時間升高好幾度。
人體內部的蛋白質活性、神經活動、內臟活動都高度依賴于正常的體溫,甚至連下丘腦這個溫度調定點,也依賴于穩定的溫度。急遽升高的溫度,令溫度調節更加紊亂,對高熱的人體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對于一些有心血管、腦血管等基礎病的中老年人群體來說,身體自然難以抵抗這樣的高熱沖擊,這是熱射病造成他們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
總的來說,對付熱射病,最關鍵在于預防。如果遇到突然的高溫,尤其是超過人體的高溫,一定要注意降溫,尤其是要穿透氣透風的衣服。大量發汗,且同時保持通風,往往能起到最佳的散熱效果。
當然,記得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2023年8月4日,希臘雅典,阿提卡動物園,一只15歲的安哥拉獅子在舔它的冷凍早餐
大量發汗,且同時保持通風,往往能起到最佳的散熱效果。
在注意個人安全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氣溫越來越高,北半球頻頻出現極端高溫。每年夏天,歐洲都會出現大量熱死事件。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氣象學家預估,2021年至2050年,破紀錄極端熱浪的發生概率,將是過去30年的2到7倍;2051年至2080年,更會是達到3到21倍。而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極端熱浪事件,每6年至37年就會發生一次。
美國耶魯大學有研究也表示,極端熱浪除了熱死人,還會導致全球風暴。相比過去300萬年,21世紀的颶風和臺風等熱帶氣旋,將會在更大緯度范圍內發生,紐約、波士頓、北京、東京等中緯度地區的全球大都市,更是首當其沖。
全球洋流和季風頻頻翻轉,正在導致地球局部地區極端天氣加大頻率發生。該下雨的連年干旱,不下雨的傾盆暴雨,該冷的時候,熱浪來襲,該熱的時候,卻遭遇寒潮。
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熱浪威脅,僅僅只是近年來人類遭遇的無數極端天氣之一。
例如,2021年,中國發生了多達9次的區域性高溫,北京、天津、河北等眾多地區降雨量達到數十年之最,全國共出現36次區域性暴雨過程;江南、華南、西北、華北皆出現了區域性干旱。
全年共發生了47次區域性強對流天氣,中等強度以上龍卷風16次。北方地區共出現9次沙塵天氣,而在1月和11月,都出現了極端低溫和寒潮。
世界范圍內的極端天氣事件更是不可計數,帶來這些惡果的罪魁禍首,可能正是全球變暖。
人類世界,似乎正在不可逆地朝著全球變暖的混沌預言,一步步發生著氣候危機。
雖然今天的我們,已經知道全球變暖將可能給地球帶來極端的惡果,但時間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科學家并不相信全球變暖的事實,認為是危言聳聽。
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兩位逆行者,真鍋淑郎和克勞斯·哈塞爾曼。通過建立經典的“大氣—海洋—陸地”大氣環流模型,真鍋淑郎不僅有效地模擬了全球氣候變暖,還第一次確切地提出了二氧化碳濃度和全球變暖的關系。
“二氧化碳濃度每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上升2.5℃。”這一句經典預言,正是真鍋淑郎所提出的。
2023年8月6日,成都大運會賽艇男子輕量級單人雙槳決賽,獲得銀牌的伊朗隊選手中暑
在真鍋淑郎建模思路的啟發下,哈塞爾曼提出了哈塞爾曼模型,發明了一種“最優指紋法”,來預測天氣變化。
簡單來說,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就像是在其氣候中留下的指紋,通過對這些指紋建模,就能找到氣候規律,從而對天氣進行預測。
對此,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黃吉平教授曾做過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致意思是說,混沌的天氣,就像人牽著狗走路,狗一會兒跑東,一會兒跑西。人走路的軌跡也捉摸不定,無法預測。但如果我們統計狗的腳印,就可以預測出人的行走軌跡。
為了表彰真鍋淑郎和哈塞爾曼“對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變性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功效,2021年,他們被授予諾爾貝物理學獎。
隨著混沌理論的發展,在氣候學家的努力下,人類預測短期天氣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但隨著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我們的未來卻被推向了更加難以預測的結果。
迄今為止,我們已跨越了9個行星邊界中的5個。
2009年,瑞典和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提出了“行星邊界”的概念,以定義“在穩定的星球上為人類提供安全的操作空間”。
地球上總共有九大行星邊界,即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損失、生物地球化學流動(氮磷循環)、平流層臭氧消耗、海洋酸化、淡水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大氣氣溶膠負載和化學污染。
行星邊界框架中的每個過程,都明顯被人類活動影響。迄今為止,我們已跨越了9個行星邊界中的5個。
CO2、CH4、N2O濃度升高,夏季海冰減少,冰川退縮,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洋增暖,海洋酸度增加……近幾十年來,這些現象都屢屢刷新千萬年來的最新數據。
或許本次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熱浪威脅僅僅是一場偶然,但也有可能它背后暗藏的是全球變暖危機的再一次預演。臺風杜蘇芮和卡努接踵而來,而在未來還有什么極端天氣等著我們,同樣是混沌而未知的。但無論它們發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保護氣候和環境,都將是我們人類未來肩頭上最重的一項責任。
(作者系生命科學科普作家)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