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施漫
用科學拆解“奇怪”,用知識解釋“神奇”。奇奇怪怪研究所,帶你用科學的知識探索生活,點燃學習熱情,喚醒內驅力,原來知識這么有意思!
咱們來聽一個小故事。我跟我的朋友說:“咱周末去吃火鍋吧!”我的朋友說:“不想去。”但是沒有告訴我為什么。我會猜,她是不是對我生氣了,是不是不喜歡我。我越想越生氣,我那么好心邀請你去吃火鍋,你卻不領情。于是,我帶著怨氣去問:“你為什么不想去?”她一聽,這么小一件事你還怨上我啦?你這朋友也挺不值得交的,她也生氣了,就說:“就是不想去啊!”兩個人就這樣不歡而散。
這個場景就是很典型的溝通失敗的結果。很顯然,是因為我們都在理解的過程中“想岔了”,而且在向對方輸出結果時又不表達清楚這個理解的過程,導致雙方的溝通偏離了軌道,也就是沒有“好好說話”,最后的結果肯定是不愉快的。
“好好說話”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就事論事。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經常會從一件事扯到另一件事上。比如我跟朋友討論的明明是一個“吃不吃火鍋”的問題,我卻想到了“她不喜歡我”上面去,于是這個問題就從小問題變成了大問題。如果我們可以基于“周末吃火鍋”這件事展開討論,比如她是不是沒有時間,或者她是不是不喜歡火鍋,那我可能只會想“可能我們在吃火鍋這件事上有分歧”,而不是“她辜負我的好意”,問題也就不會變大。
其次,我們雙方都在表達的過程中,省去了自己內心的解釋過程,而把那個最傷害人的話說了出來。如果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理解過程也冷靜地表達出來,也許誤會就會少很多,溝通上也能及時發現偏差的地方在哪。
最后,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語氣和態度。如果說,我的朋友當初是這樣回答我的:“我不是很想去欸!”我可能就不會想太多,因為她是語氣溫和的,不帶任何負面情緒的。但她是面無表情,語氣冰冷地說:“不想去。”這就讓我不得不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惹她不開心了。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很正常的語氣,但在別人聽來確實是冰冷的。所以,無論是好朋友還是家人,在溝通的時候還是得讓自己的語氣保持溫和,態度友好。
我們的話語中,不僅僅有我們要傳遞的信息,也有我們的心境、情緒和態度,所以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煽動別人的內心。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除了做到以上三點,還有一個小妙招:我們可以多用手機或鏡子來觀察自己在跟別人溝通過程中的表情、語氣以及講過的話,回看的時候把自己想象成聽眾,找到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再不斷地進行改善它。這樣看來,是不是“好好說話”也沒那么難啦?快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