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付成 陳運飛
心理疏導是基層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維護官兵心理健康、保持部隊戰斗力持續生成的有效途徑和順利完成各項任務的有力保證。官兵心理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需要依靠官兵本人的心理成長。因此,基層心理骨干在進行心理疏導時,要學會通過心理“賦能”促生官兵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官兵的心理能量。
安全感是指個體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外化表現為對自身、環境和事情發展的確定感和可控感。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安全感足夠的個體會自尊自信、勇對挫折、敢愛敢恨、相信他人;安全感缺失的個體往往悲觀消極、過分敏感、容易自我否定、人際關系不穩,進而導致成長意志薄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心理骨干在進行疏導工作時,要清楚安全需要是人的心理發展的起點,安全感的缺失是產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咨詢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增強官兵的心理安全感,促進其心理能量的成長。一是幫助官兵明確安全感的來源。既源于良好的人際關系,更來自自身的自信及愛自己的心態。只有自己先認可了自我價值,才會生發出內在的安全感。二是引導官兵走出自責情緒。對自己的責難是導致內心產生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這種自責一旦產生就難以放下。因此,要引導官兵變換視角,通過分析自責情緒發生的過程,認識到自責是保護自己的另一種方式,從而逐步放松內在的不安感、沉重感與緊張感。三是關注他人的正向反饋。安全感低的人更容易關注的是消極的、負面的反饋信息,甚至還會放大泛化,這種對自我保護功能的過度使用一旦成為慣性,心理問題就很容易形成。因此,引導官兵關注他人的正向反饋,并允許這些正向的反饋和認可、贊美進入自己心中,點滴積累,日滋月養,消極心態也會自然改變。
個體在消極情緒狀態下,容易因認知窄化導致對負面信息的聚焦,將大部分注意力傾注在“問題發生的時候”,很少甚至幾乎不注意“問題不發生的時候”;還有一些人的思維方式以偏概全,常將不好的事情過度放大,一事不成即認為百事皆輸,進而產生過低的自我評價。這兩類狀況,如果多次發生會致使個體不斷遭受挫敗,極易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不可控制的因素,喪失繼續嘗試的信心和勇氣。有些官兵對于改變自身狀況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有些絕望,原因也在于此。
心理骨干在進行疏導工作時,要相信官兵有改變自己的能力,破除其心理上認定的“沒有辦法”,通過探尋官兵自己曾經的成功經驗,使其能夠看到自己擁有的心理能量,從而能夠利用自身資源,增加對自身的掌控感,提升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一是挖掘過往例外,尋找成功經驗。官兵的問題并非一直發生,不發生時的應對方法就是很好的成功經驗。疏導過程中多用正向的語言提問例外情況,探尋潛意識層面的記憶和經驗,如“這個問題什么時候不發生?”“什么時候情況會比現在好一些?”或者引導官兵想象并體會一個早期的愉快經驗,在盡可能詳細地描述這個記憶的過程中,找到成功的應對方式。一旦官兵能夠覺察到這些例外情況,就會意識到自己已經開始改變,這種新的體驗和激勵有利于喚醒其本來就有但未被使用的力量,增強官兵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嘗試既有方法,激發成就體驗。人的成長動力源于自身,過往的應對方法和成功經驗也因源于自身而非外力強加,成為解決當前問題的最有效的資源。疏導過程中,用“以前遇到相似問題時,你是怎樣做的”“那時你是怎么做到的”等問題來引導官兵回憶和思考,在幫其回顧以前運用何種有效策略的同時,收集具體的行動信息,明確處理問題的辦法,也暗示官兵已經做過一些正向行動,增強其被肯定的感受。三是拓展成功經驗,促進成長發展。疏導過程中一旦找到例外或成功經驗,無論是多么微小或者偶然獲得都應即刻給予關注、贊美和強調,并引導官兵探索其他的例外情形,進而發展出更多的、與疏導目標相關的例外,從中找出一些共同性的能量資源并不斷復制,更有力地帶動官兵尋找并拓展新的解決方式,實現心理新質的催化和成長。
個體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產生,往往是由于心理能量被壓抑、沉溺而固結、不能自然流動導致的。壓抑使心理能量保留在潛意識中而不能得到充分釋放,情緒被阻而不暢快;沉溺則是為了獲得某種暫時的心理快感,而不顧其未來可能面對的消極的長遠后果,從而形成不良情緒或行為的循環,難以走出心理痛苦的怪圈。如不愉快時通過暴飲暴食或者自我放縱暫時獲得放松和愉悅,但阻礙了更健康方式的交往,阻礙了成功、關愛和幸福的獲得,發現自己不成功、沒有愛和幸福時更不快樂,于是更加暴飲暴食或者放縱,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沼。
心理骨干在進行疏導工作時,如果發現是此類心理問題,就可以拋開問題的正面糾纏,進行未來假設,激發官兵心理能量,促使其自覺改變。一是引導官兵想象奇跡。通過提問,如“假如某天奇跡發生,你的問題得到解決,生活會有什么不同?”“你認為問題已經解決的最初跡象是什么?”引出官兵有關解決問題的信息,在此過程中盡可能要求官兵做更多細節上的描述。二是帶領官兵進行思考。如“你如何覺察奇跡已經發生?你是怎么知道的?”通過對征兆、跡象的詢問,讓官兵從最初的線索開始,找出改變發生的蛛絲馬跡,等到官兵能夠描述出奇跡發生的某些跡象,再將其從未來的假設情境拉回當前的例外,尋找可以利用的資源。三是引導官兵將未來聯系現在。如提問“你一定是做了與以往不同的事情才會有這樣的轉變,那會是什么?”“你要怎么做才能讓這些改變再次發生?”引導官兵將問題解決與自身行動進行聯系,幫其理清解決問題的路徑,使其清楚地知道改變自我要從何處開始、經歷了哪些步驟才使得奇跡發生,并通過了解問題解決所帶來的更多變化、詳細描繪心中的目標愿景,強化官兵當前改變的動機,從中找出可能的努力方向。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不良情緒和異常行為是由于不合理的認知信念導致的。糟糕至極是常見的不合理信念之一,當持有這種理念時,就會將事件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論到極其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性的結果,進而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體驗中,焦慮、自責、怨恨、抑郁等負性情緒相繼出現,即使進行心理咨詢,這種陷入感也使其難以明確說出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心理骨干在進行疏導工作時,要學會狀態評量,引導官兵把難以表達的觀點、抽象的情緒狀態、內在的感覺想法等內容與強度進行量化,既澄清了問題程度,協助評估、了解情緒受困的官兵此時此刻的狀態,又標定了心理能量,為引導愿景、增強信心提供了可能。一是聚焦問題與咨詢目標設置刻度量尺與相對位置。心理骨干只明確量尺兩端代表最好(或欲達目標)和相對低點,再由官兵運用量尺刻度評量自己的狀態。這樣可以使官兵看到中間的連續而不會陷于是非、對錯的極端選擇,進而發現自己的潛在優勢。二是通過評量問句連結官兵應對資源。如:若官兵評定狀態為量尺刻度的相對低點,可以問“為什么不是更低呢?”從而擴大官兵的知覺范圍,支持、鼓舞、賦能官兵思考如何持續應對或創造進步。若官兵回答是比較中間的評分,可以提問:“你是做了什么得到這樣一個評分,怎樣做的?是什么幫了你?需要發生什么才能增加1 分?”引發官兵各種微小的正向力量,帶給官兵希望感和向好的期待,并促使其決定下一步的行動。三是結合疏導進程同步進行評量。量尺必須符合當前對話的脈絡和需要,所謂較好和較差的兩端要視對話的方向來定,評量向度也要依據討論的話題情況來選擇,不可急切推進。如官兵的能量意愿偏低,就應先探討“如何維持平穩?”如官兵的能量意愿較強,則可以多加詢問,如“你要做些什么才能增加1分?”“需要我幫你做些什么能再增加1分?”提高官兵的意愿與信心,并向具有現實感的目標邁進。
心理防御機制源于個體成長階段習得的抵抗沖突和焦慮的方法,是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面對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壓力,自我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即運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沖突對自我的威脅,使現實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由于它是個體發展早期自我調節內部需要和外界限制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因而,形成越早就越原始、效果越差、越接近變態心理,心理問題顯現就越充分;隨著年齡增長和大腦皮質發育,個體的心理整合能力也隨之日趨復雜化,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的應用逐漸增加,但過多或錯誤地應用心理防御機制也會導致心理障礙。
心理骨干在進行疏導工作時,遇到難以解決的“頑固性”心理問題,就要考慮如何松動、拆解官兵的比較低級或原始的心理防御并進行重構,以建設官兵的心理能量。一是引導官兵認識到心理防御機制的兩面性。遇到困難時,調動心理防御機制可以暫時保護自我,減輕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能幫我們渡過難關甚至激發潛能,調動自身的積極能量去克服困境,但同時也限制了自己的突破和發展。二是通過療愈官兵童年創傷播種心理能量。童年創傷是指童年時被人為而非意外地不恰當對待造成的身體傷害與心理傷害,當事人因為年幼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或無能為力,因而形成的心理防御也最原始、低級。心理骨干要以自己的關愛增強官兵的自體力量,引導官兵疏通內在的愛恨沖突,幫助官兵消除對父母的怨恨和愧疚,重新建立起自我價值感。三是重構、建設心理防御機制重建未來生活信心。如通過認同的方式在身邊找到榜樣的例子,把痛苦和壓力轉化為認同和激勵,從眼下的危機當中解脫去尋找新的目標。也可以通過升華這種最積極的、最富有建設性的心理防御機制,把個人心理情緒中為社會所不能接受的力比多能量轉向更高級的、能被社會所接受的目標或渠道來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