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輝 徐 欣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手機的智能化和多功能化不但給人們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也給人與世界的交流和互動增添了一個入口和平臺。然而,對手機的過度依賴慢慢地讓我們失去了主動權,一種新型強迫行為——“手機依賴癥”開始悄然涌現。在部隊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青年官兵既有日常消費、聯絡親友、獲取資訊的客觀需求,又有追求新鮮、好奇心強、自控力弱的心理特點,這就導致青年官兵容易長時沉迷手機,成為手機依賴癥的易感人群。過度依賴手機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不加以重視和防治,輕則影響個人身心健康,重則影響部隊戰斗力的生成。
(一)手機依賴癥的概念。手機依賴癥又被稱為手機成癮、手機焦慮或手機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對手機的過度使用乃至呈現一種癡迷的狀態,但由于其不涉及任何物質攝入,屬于“行為成癮”范疇,是一種新型的強迫行為。手機依賴癥通常有以下三種表現:一是不能有效地控制手機使用的欲望,在不該或不能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二是手機的過度使用嚴重影響到了日常的學習、訓練、工作和生活;三是手機不在身上或不能正常使用時,生理和心理上會產生一系列不適感。
(二)手機依賴癥的心理行為特征。手機依賴癥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心理行為反應:一是當手機電量不足、沒電或手機離身時,會感到無精打采,內心空虛,產生煩躁、焦慮或低落的情緒;二是難以控制手機使用的時機,比如進行作業任務時,即使沒有緊急的聯絡需要,也會不分場合地下意識悄悄查看手機;三是經常強迫性地檢查信息推送,每隔幾分鐘就去翻閱手機,當發現沒有信息或推送時會產生落寞感。
(三)手機依賴癥的主要危害。手機依賴癥作為一種成癮行為,對個體的危害主要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三個方面。在生理方面,手機使用時通常需要保持頸部屈曲,長時持續會造成頸部和脊柱損傷,手機屏幕發出的高能可見光會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導致眩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睡眠質量差等問題。此外,手機在進行信息交互時發射和接受的電磁波對人體有輻射作用,研究發現,30 分鐘的手機輻射就能局部抑制右半球前顳葉腦區的機能代謝。在心理和社會功能方面,手機依賴與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強迫等心理問題的發生密切相關,比如當無法使用手機時會自覺空虛、無聊、身心受限,使用手機時會強迫性地不斷刷新信息。同時,青年官兵長期使用社交軟件進行人際交流會隔絕溝通雙方的表情與肢體語言,造成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弱化,出現社交恐懼等心理障礙,嚴重的可能造成自我封閉、抑郁等心理問題。
(一)大腦的獎賞和激勵機制——把“想要”當成“喜歡”。滿足內心期待會使我們感到喜悅,做喜歡的事也會產生快樂的情緒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想要”和“喜歡”是同一件事。想要是對快樂的期待,如同饑餓時想象即將要享受美食而自覺開心,而喜歡是開始享受美食時體會到的當下快樂。大腦總是根據過去行為產生的情感體驗去指導將來的行為,因喜歡而想要,因厭惡而拒絕。大腦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也是通過想要程度來衡量的,其在生理上的表現機制為多巴胺的分泌和多巴胺系統的激活程度。手機能給人們帶來便利和娛樂經驗,所以會受到青睞和喜愛。追求便利和娛樂的念頭會刺激多巴胺神經系統,使人們產生使用手機的欲望。因此,大多時候人們并不是在享受手機帶來的快樂,而是因“想要”的念頭去使用手機。舉例來說,在刷手機時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后會繼續往下刷,期待再次刷到有趣的內容,對有趣內容的心理渴望驅使著手機使用者不停地重復先前的動作,即使后續沒有刷到有趣的內容,但對有趣內容的渴望會一直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產生刷下一條的沖動,讓手機使用者停不下來。
(二)個體社交的需求——用“虛擬”逃避“現實”。信息化網絡化拉近了人的物理溝通距離,但諷刺的是它卻拉開了人心靈的交流距離。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無需見面的網絡社交,或許已經讓我們進入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依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有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孤獨來襲時,歸屬動機就會激活。大多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就是社會動物,與他人接觸不僅僅是一種欲望,更是一種需求,如果缺乏社交,人們的身心健康就會趨于衰退。青年官兵正處于交際欲求旺盛、尋求親密關系的階段,當其人際關系質量不能滿足需求,他們就難以建立親密的社交網絡。面對社會關系和社會支持的缺失,他們往往會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逃避現實的社交情境,沉浸于網絡世界。手機上功能強大的社交軟件不僅能夠滿足青年官兵隱藏身份的安全感需要,還能為其提供發展親密關系、滿足歸屬與愛需要的虛擬空間,填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空虛和孤獨。久而久之,手機上的虛擬世界成了他們真實生活的替代品,也成了他們須臾不離的必需品。
(三)商家逐利的結果——從“主人”變成“奴隸”。資訊爆炸的時代,信息快速更迭,人們普遍存在著一種信息壓力,它促使著人們不斷地搜索信息、掌握信息。對于身處營區中的青年官兵來說,獲取外部世界信息更加需要依靠手機。打開手機即是各種充滿噱頭的標題、五花八門的資訊推送,手機APP充分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到內容創作中,牢牢吸引住用戶的目光,占據用戶的視野。
大數據應用技術為每名用戶量體裁衣,使每個人接收到的信息各不相同。用戶的每一次搜索、評論、點贊,都是分析用戶喜好和需求的數據,手機APP已經成了“識進退”的智能化產品。手機APP 精準推送的背后是一個強大的運營團隊,他們以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作為支撐,以大數據算法為工具,精心設計迎合用戶喜好的產品。人們經常感嘆手機好像能夠洞察人的內心,對人的所思所想了如指掌,看似是使用者在自主地瀏覽手機上的內容,實則是大數據算法針對每名用戶的精準投喂。以當前火熱的短視頻為例,短視頻APP 根據瀏覽痕跡和習慣,通過大數據推算出用戶最感興趣的內容,不斷調整推送方向。并且短視頻的“短”,也是運營商根據工程心理學原理,結合人的注意力最佳集中時間長度和大眾時間碎片化的特點而設計的。可以說,手機上推送的內容都是為了讓人放不下手機而出現的,若沒有一定的自制力,人很快就會從使用手機變成被手機“奴役”。
(一)設置“停止信號”,自我喊停。我們使用手機的方式就像是開一輛沒有剎車片的車,停不下來。讀書讀到最后一頁就結束了,電視劇看完一集還需要等待下集更新,然而我們手機上信息滾滾出現,應接不暇,似乎沒有盡頭,如果不主動給自己設置個“停止信號”,你可以一直繼續下去。“停止信號”提示我們:是時候去做些新的事情、做些不同的事情啦!每次在掏出手機時,先不要著急打開,先問問自己:我拿手機想做什么,要看多久?這意味著你不能漫無目的地去使用手機,必須有明確的使用目的和時限。如果確實難以自制,可以充分利用手機系統或APP上的手機使用管理功能,它會統計出你在每個應用上花費的時間、解鎖次數,最實用的是可以設置不同應用的使用時間,超出設置時長手機會自動息屏或鎖屏,強制讓你放下手機。
(二)提高自控能力,隨時能停。自我控制是個人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自我控制使個體能夠為未來的長遠目標而抵御眼前的誘惑或承受短暫的不愉快。自控能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樣,只要經常鍛煉,就會輕易激活且越來越強。面對手機的誘惑,可以嘗試鍛煉自控能力,減少沖動行為,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博士為提升手機使用控制能力提出了一種“科技間歇”的方法。該方法首先讓自己在一分鐘內查看手機里各種形式的信息,看完之后設置一個15 分鐘的鬧鐘,然后將手機屏幕朝下放在桌面上,等鬧鈴響后,再用一分鐘查看手機,以此反復,直到你覺得不看手機也可以安然處之。而后,循序漸進每周將你的“科技間歇”順延5分鐘,不久你就可以做到一小時或更長時間不看手機,進而自如地控制手機使用時長,減少沖動使用手機的次數。
(三)融入集體生活,主動想停。青年官兵群體正處于心理的重要分水嶺,需要建立自我認同感和人際關系,獲得周圍環境的認可。社交技能薄弱、缺乏親密關系的官兵,容易將手機作為逃避現實的替代性選擇,以緩解內心的落寞和焦慮,進而形成手機依賴。青年官兵要合理認清手機的作用,從網絡中虛構的“小世界”中走出來,直面現實世界,不斷地嘗試發展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構建自己的交際圈。青年官兵要主動融入部隊集體的大家庭之中,融入生龍活虎的軍營生活之中,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軍營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真正從心底擺脫對手機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