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賀州 蒙 涓
如何緊密聯系旅游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破除合作壁壘,真正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操作上,都面臨著一系列亟需厘清的困境。結合旅游管理類專業特色,以重建價值鏈為基礎,擬構筑跨越產業界、教育界邊界,互融共生的產教融合共同體。通過嘗試打造新型有效組織形式,破解制約產教合作的瓶頸,探索互融共生的產教融合生態圈,實現從“合作”到“融合”的轉變。為我國產教深度融合與突破研究提供新框架和新理路,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自2014年始,“產教融合”作為教育領域的“熱詞”,相繼出現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應用型高校轉型等國家政策性文件中。成為國家優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機制。旅游管理類專業作為服務行業人力資源的主要供給方,一直以來亦是產教融合的典型和先鋒。但長期以來,因產業創新與教育發展相互擎肘,教育鏈與人才鏈失衡、人才鏈與產業鏈失配,以致產教深度融合出現內驅力不足、有融無合、流于形式的深層次問題。產教融合涉及不同層面和不同主體,在加深融合的同時,功能定位與角色擔當呈現差序化趨勢,而導致互抵與排斥,對旅游產業和教育的協調發展形成制約;實踐中,不少高校旅游管理類專業在開展產教融合時,也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在產業升級和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圍繞區域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改革需求,如何緊密聯系旅游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破除合作壁壘,真正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操作上,都面臨著一系列亟需厘清的困境。
產教融合的核心在于“融”。2019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先后發布的《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試點建設培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將產教融合升華到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和接軌,為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的融合提出了新引擎和新方向。
1.國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國外產教融合開展上有不少成功經驗,可歸納為以下三種模式:①企業主導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企業培訓為主,輔以學校教學。如日本的企業教育、德國的“雙元制”。學生一半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工作。②校企并重模式。這種模式特點為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借鑒意義在于強調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如美國的CBE合作教育模式,從社會需求出發,確定能力培養目標。學習和借鑒的意義在于以市場為導向,企業深度參與培養學生能力。此外,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也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去企業實習,實習階段處于整個培養期的中間,形式上與“三明治”類似。③學校主導模式。這類模式以學校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法國的學徒制培訓方式,工學交替,學生有2/3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1/3時間在學徒中心學習。從國外產教融合模式來看,政府在產教融合中扮演了經濟資助和政策導向的角色,且均強調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協同作用,在師資配備、經費投入、課程設置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應用型大學借鑒。
除上述有關產教融合模式研究成果外,國外學者還從合作的要素、產教融合機制及保障等方面進行研究。
2.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綜述。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先提出了“校企融合”,2011年,又提出“產教結合”理論。一直到2013年,“產教融合”才被明確規范。由于我國在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復雜的問題,國內學者在產教融合研究上,從不同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研究內容主要聚焦產教融合內涵延伸及拓展、影響要素、融合與合作模式研究、機制體制構建。學者們還利用生產要素理論、“三螺旋”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對產教融合的路徑進行研究,對推動產教融合的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及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有關旅游管理類專業產教融合的成果也不斷豐富。研究多集中在探討專業產教融合育人模式、辦學模式等方面,且聚焦對象主要集中在中、高職院校。從現有成果來看,已有研究在產教融合實證調研上,多為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成果。受調查范圍限制,反映出來的產教融合問題存在適用對象和地方的差異,難以真實反應我國產教融合真實現狀。在大力發展產教融合的背景下,仍缺少經驗可借鑒,如實踐研究成果偏少,實踐性研究與地方產業脫節,對策性建議的可操作性不強。旅游管理類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需要加強產教深度融合方面的研究。設計出推動應用型高校、產業組織、政府、社會組織多方持價值連接點,并最終形成合力的破局路續合作不斷深化,培育徑。
1.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內涵意蘊。共同體作為社會學概念,最初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指出。滕尼斯定義了“共同體”概念:通過某種積極的關系而形成的群體,統一地對內對外發揮作用的一種結合關系,是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組合。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是在“產教融合+共同體”基礎上提出來的有效新型組織形式。該組織形式在融合三螺旋理論實踐內核與價值張力的基礎上,不止關注和推動高校-產業-政府三方共享推進的螺旋式平衡良性發展。同時,更是高校-產業-政府-社會,因內生驅動因素、外嵌驅動要素和交互驅動因素交疊發力,共同疊加增益的一種結構再造,具有利益、網絡、價值、責任等多重屬性,從而構成“高校-產業-政府-社會”多維互動。
2.產教深度融合的內生語境:多元主體的多維互動。產教融合涉及多方的行動者,是產學研共同體的構建者和推動者。作為不同的異質社會組織,在各自的本質屬性、訴求、履行的社會職能上存在差異。由此擁有不同資本的行動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動態的關系,相互作用和影響,構成了產學研合作復雜的社會系統及持續的社會關系。
從產業系統看,訴求在于依托新業態、新產業,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能夠推動旅游產業全程積極參與到產教融合中來,激活產業界的主體作用,成為產教深度融合的辦學主體;從應用型高校來看,則是結合旅游產業集群特點、專業群特點及人才培養途徑的特色,量身定制行業企業的需求,為地方旅游類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指導方向,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從政府層面看,要為實現多方持續合作不斷深化,著力推進產教融合提供政策建議,落實制度保障,從宏觀整體上系統性的設計融合機制;從社會組織層面看,則能填補技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的空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人才培育、社會服務、知識創造等功能的疊加增益。基于此,通過聯合多元主體,激發多元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并提升對產教融合的認同感和主體間的相互協同,從而有效提升多元主體的參與并推進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建設。
3.產教融合的外嵌驅動:政策與市場需求的推動發展。當前,以經濟內循環為主體的中國文旅產業系統生態、發展邏輯有了新變化。紅色文旅、康養文旅、數字文旅等新興產業集群出現。旅游管理類專業作為具有明確行業指向性的專業,圍繞旅游、酒店、會展等領域,開展業務培養具備專業操作技能的應用服務型管理人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意見》提出要求各院校加強學科建設。當前,要拓展現有專業內涵,需立足地方,明晰旅游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強化多學科聯合交叉、專業滲透,培養專業技能強、具有綜合知識的交叉復合型及高階創新能力旅游類人才。
產業的變革要求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中。黨的十九大已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結合教育服務社會之一的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趨勢和規律,深入分析教育在“十四五”時期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面向新發展格局謀劃教育新結構,需要加快釋放產教融合新動能。從國家“十四五規劃”到教育“十四五規劃”,產教融合始終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被反復強調,從職教政策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從外部嵌入來看,政策及市場需求的推動,促成了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快速成長。
4.交互驅動:多方培育價值連接點下的產教融合共同體。高校、產業、政府、社會屬于不同的制度領域,多維互動合作需要在交互驅動過程中,依托共同體的價值連接點,能較好的實現各合作主體的身份認同和利益訴求,并形成良好的運行和保障機制。作為旅游管理類產教融合共同體,其本質是對接旅游產業發展為先導,強化實踐教育,打破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的隔離,開展合作育人。這對于高校、產業、政府和社會四方而言,具備較高的契合性。因此,旅游管理類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價值連接點在于培養和提升高質量人才。通過將育人作為同一目標和推動力,整合各方優勢,產生更為強大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人才培育、社會服務和知識創造功能的疊加增益,帶來價值倍數的增長。
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為促動多元主體多元拓展的結果,以共創、共享、共生為生態圈;以互融共生,共同育人為發展理念,所形成的一種交互驅動多維合作的新型有效組織形式。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將要從完善頂層設計,實現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環環相扣,協同發展的格局。從構建以價值層面為基礎的主體認同;以制度層面為關鍵的多元主體的治理結構、互動機制、監督制衡、保障機制;以技術層面為保障,依托新興技術,實現產教融合的呈現和傳播。最終實現互融共生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實踐路徑。
旅游管理類產教融合的趨勢在于“突破”和“深化”。旅游產業系統要與教育系統深化融合治理,需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構建內外協同的跨界融合機制。通過政策與市場需求的外嵌驅動以及多元主體多維互動的內生動力,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建立高校、產業、政府和社會多方之間良好合作網絡,構建互惠共贏的價值共同體理性邏輯,從而形成具有全息性與共生性的產教融合共同體生態圈。全方位吸納多元主體力量共同參與到產教融合生態圈的協同推進行動中,從而實現同頻共振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