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詩卉 梁婷婷
2023 年已過大半,世界重新流動,生活步入正軌。
進餐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飯,在音樂節現場大聲放歌,去大街小巷間信步漫游……年輕人總是最先感受到變化的溫度。
只是“不確定性”依然頑固。我們要面對國際沖突的戰云,氣候變化的無常,技術周期的隱憂,以及全球經濟的陰晴不定。
世界或許復雜,變化未可預期。當下的年輕人,想要成為什么人,過什么樣的生活,又在消費著什么?
基于長期以來對年輕人新社交新消費的關注和記錄,《中國新聞周刊》及旗下“有意思報告”、動漫 IP“哎呀我兔”,收集了3446 份樣本,以問卷調查結合定向訪談的方式,完成了這份《2023有意思生活方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年輕人正努力讓生活變得更“輕”更“韌”;消費也變得更加理性,物盡其用的態度背后,更顯現出年輕一代對可持續的追求和堅持。
總結成三個具有“當下”意義的關鍵詞,即為:輕量生活、清醒消費、青綠態度。它們共同構成當代年輕人的“青年之道”。

疫情期間,生活不得不“慢”下來;今年以來,世界加速運轉,年輕人在快慢之間主動調整節奏,以一種更“輕”的狀態主動擁抱簡單的快樂。
比如出去走走。報告顯示,48.3% 的受訪者都優先選擇把錢花在旅游上。
今年的旅游,“目的”比“目的地”更重要。如為了吃去一座城,帶火了淄博燒烤。旅游的目標變得更單純,找到一個動心的點,比如逛一場展,看一場演唱會,就值得特意去玩一趟。
此外,更為省心隨性的CityWalk(城市漫游),在今年徹底火了。
調查顯示,每四個人里就有一個是 CityWalker。就連中午下樓遛彎兒的打工人,也不再說自己是去消消食,而是 CityWalk 一下。以“遛彎兒”的形式感受附近,以“考古”的姿態重新發現周遭,又洋氣又松弛。
但要想玩得好,首先得身體好。
如果說前幾年,年輕人的健康消費更像是“亡羊補牢”,先喝酒再護肝,先蹦迪再補覺,先熬夜再防脫,那么經歷疫情三年,年輕人對健康已經有了“未卜先知”的覺悟。
調查顯示,有近六成人日常消費目的是改善個人健康狀態。畢竟,“保養”比“大修”更明智。
年輕人如何“保養”身體?如果把身體比作一輛車,身體各個部位就是零部件。“對不同零部件有針對性地專項保養”成為新的健康消費趨勢。



具體來看,面部護理依舊是健康消費的主流,關注人數超八成。緊隨其后的是口腔和頭發頭皮,關注口腔護理的受訪者占63.4%,頭皮頭發護理的關注者也超過了半數。可見,一口好牙和一頭茂密的頭發是新時代生活狀態和精氣神的體現。
而我們常說的“人靠衣裝”中的“衣”,對于人的“裝飾”作用正在降低。調查顯示,在今年選購服飾鞋帽時,“時尚潮流”是所有因素中最不被看重的,占比只有16.2%。
服飾鞋帽正在回歸其最本質的功用——穿。近八成人愿意為材質和質量買單。
潮流屬性減弱,自然不需要買那么多。調查發現,“服飾穿搭”成為2023年人們預計削減支出最高的類目,占比高達44.3%。
衣服越買越少,但衣品正在變好。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在挑選衣服時更注重“設計感和剪裁”。“讓我穿了高興”的設計就是好設計。

2023年,在消費態度上,“求穩”和“謹慎”成為關鍵詞。
盡管多數人的可支配收入保持穩定,還有近三成人有“稍微多花一點”的消費訴求,但消費的底色已經回歸至理性,買少點、買好點,“品質升級”遠比所謂的“消費降級”來得更有價值。
就消費行為來看,狂熱買買買成為過去式,近六成受訪者自認為是購物“理性派”,買前要計劃,買時要比較,甚至買后都要留有余地。
具體來看,為了克制沖動消費,50.8%的受訪者會設置“購物冷靜期”,只為冷卻后依然熱愛的事物買單;在大促、直播、種草等無處不在的消費主義轟炸下,年輕人還練就了“反偵察”能力,近半數人購物前會在各大平臺比價;“聰明”的消費者還會為自己留一手,超三成人買到不合適的產品會果斷退貨,四分之一的人會購買帶“運費險”“過期自動退”服務的產品。


這屆年輕人,除了總結出“冷靜期、反偵察、留一手”的消費“真言”外,更加懂得量入為出才是真的會過日子。搞錢是年輕人永恒的命題,但搞錢的方式正在“返璞歸真”。
33.8%的年輕人是先存后花的“儲蓄罐青年”,通過存錢找到生活的安全感;除了存錢,越來越多的人認清了現實,收入這件事,更多的還是來自工作,34.1%的受訪者選擇通過努力提高本職工作收入來攢錢,斜杠青年和副業達人的占比不足兩成。
有意思的是,“在平臺上薅羊毛”“充分利用免費資源,不被各種數字會員和訂閱捆綁”也被納入了這屆年輕人的攢錢妙計。減少不必要的開銷,也不放過任何優惠,年輕人間接攢錢的方式與其清醒的消費態度相得益彰。

生活要“輕量”,消費要“清醒”,人們也希望把這份松弛感和敏銳力賦予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
生產與消費是社會運作的重要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年輕人愈發注意到可持續的重要性。尤其在豐衣足食的時代,消費的焦點也隨著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向上流動。由此,可持續不只與物質相關,更與精神密切相聯,它指向生活的意義和人的自我實現。
受訪者張天宇是一個以存錢為樂的95后,他的消費原則是能省則省,每月凈支出控制在2000元以內。但在7月初去泰國普吉島度假前,他特意斥“巨資”買了一瓶三百多元的防曬霜。
因為這瓶高價防曬霜,不含傷害珊瑚的氧苯酮等物質。“浮潛時,我近距離看到了一株淺紅色的珊瑚,也許這瓶遠超我預算的防曬霜對保護珊瑚的作用有限,但起碼,這株珊瑚在乎。”張天宇頗為動情地表示。
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認同綠色消費,表示會盡可能地購買環保或可持續相關的品牌或商品。當某一品牌體現出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時,有超過八成人都持積極的消費態度,傾向于主動選擇,一心向“綠”。
但在可持續的初級階段,當綠色環保、社會責任感等概念落實到具體的消費過程中,卻鮮少能夠成為影響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受訪者們更愿意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可持續產品或品牌買單,近八成人日常會優先選擇可降解材料,包裝簡化、可循環利用的產品也更受青睞。
或許大家對于可持續的理解尚有“表面工程”之嫌,但令人欣喜的是,更復雜、龐大的“看不見”的可持續,也正日益為消費者所重視。近半數人支持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可持續行為,這種重視也將轉變為企業進一步推廣綠色種植等生態與經營共贏方式的動力。


可持續的“初級階段”或將持續,企業與品牌有必要創造更多可能性,讓年輕人更好地感知到可持續的誠意,讓綠色消費的浪潮進一步觸達年輕消費者。
輕量生活、清醒消費、青綠態度,這屆年輕人的“青年之道”里,藏著他們對于這個又“卷”又“拼”的世界的獨到認知與輕盈姿態。正如《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王晨波在“2023有意思生活方式大會”上所說的,年輕人正在以一種更輕的狀態在周遭尋找簡單的快樂,這是個不斷發現“有意思”、創造“有意思”的過程,支撐的源動力是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