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凡
摘? 要:博物館作為開放式的文化場所,肩負著社會美育的職責,具有公共領域的全部特征。這些特征為美育的展開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包括具身性的審美體驗、富有歷史文化內容的審美愉悅等。不同于學?;蚣彝ッ烙?,身在其中,美育主體處于完全自覺的狀態,而美育的展開則以自我教育的形式進行。當然,博物館美育也面臨著吸引力不足和娛樂化過度等問題。
關鍵詞:美育;博物館美育;審美體驗
在社會美育為人們所重視的今天,博物館的美育功能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博物館,作為開放的文化場所,具有公共領域的一系列特點,在美育方面也有獨特的優勢。博物館能夠給觀眾具身性的審美體驗,還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傳達美的形式所具有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主體在其中的美育活動帶有主動性,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教育。
一、公共領域與博物館美育
“公共領域”的概念最早由漢娜·阿倫特提出,后經哈貝馬斯發展成熟。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和公共權力之間的領域,它是在與宮廷文化對抗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1]??Х瑞^、沙龍、宴會等由私人組成的開放或半開放場所都可以算作公共領域。概而論之,公共領域應當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放的公共空間,且個體可以隨意聚集于其中,暫時擺脫工作或生活中的種種約束,相對自由地活動和討論一般問題。也即公共領域必須具有開放性、公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
博物館作為文化機構,同時也是開放的文化場所,自然而然地帶有公共領域的色彩。早期的博物館是個人用以保存、展示新奇藏品的場所,并不向社會全體成員開放,此時的博物館屬于精英文化的一部分。20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開始強調公共性和教育性。我國最早的博物館可以追溯到1905年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創立之初,張謇便懷著“伏愿大雅宏達,收藏故家,出其所珍,與眾共守”的愿望,將其看作一種公共事業,認為博物館承擔著“以為學校之后盾,使承學之彥,有所參考,有所實驗,得以綜合古今,搜討而研論之”[2]的教育使命??梢哉f,我國的博物館自誕生之初便承載了教育大眾的愿望,帶有強烈的開放性和教育性。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就強調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它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會各界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p>
文化知識層面的教育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的另一部分便是美育。如今,我國的博物館已面向全社會開放,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共領域,而公共領域的特點也為其美育功能的實現提供了獨特保障。
二、博物館美育的特點
作為公共領域的博物館在美育方面有其獨特優勢,這主要來自其空間特性、文化特性及開放特性。首先,博物館作為一個開放的物理空間能夠給人帶來具身性的審美體驗。其次,博物館作為文化場館又可以使審美活動在深厚歷史文化內容的參與中展開,保障了審美活動的深度。最后,博物館作為公共空間具有開放性和非強制性的特點,這意味著在其中進行的審美教育是在主體自覺自愿的前提下展開的,也意味著博物館美育實際上是主體依靠審美活動而進行的一種自我教育。
(一)具身性的審美體驗
審美活動是培養美感的主要途徑。親身體驗美的魅力、積累審美經驗,絕非美學、藝術學知識的單純傳授所能代替的。主體置身審美對象間獲得的富有生命的審美體驗,不僅為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審美知識提供了生動的實踐經驗,而且能夠切實地陶冶人的美感,提升審美素養。
博物館為審美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作為公共領域的博物館首先作為一個現實中的空間而存在,這意味著在其中展開的審美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帶有親身經歷的色彩。具身性正是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身體與所處環境統一的概念。博物館是公開的社會場所,它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主體在其中不受工作、生活中種種獨特社會關系的束縛,最大程度上處于一種平等和自由的狀態。早期的博物館作為精英場所和收藏的殿堂,其“陽春白雪”的意味令置身其中的主體處在被震懾的畏感中,只能對審美對象進行靜觀。這種缺失了“身體”,只有單一感官參與的審美活動大大阻礙了主體對美感的獲得。審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于知識層面,而且是由A到B的單向知識傳授。如今,比起學校教育或書本教育,博物館在美育中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給觀眾具身性的審美體驗。
身體在當代美學中重新被人們所重視。德勒茲在《千高原》中提到過“無器官的身體”[3]概念,即身體擺脫意識和器官層級秩序后所實現的感官的流動狀態。此時,人從以往相信的精神、肉體二元等級觀念中解放出來,達到了統一和自由。首倡“美育”概念的席勒也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過審美的理想狀態:“感性的人通過美被引向形式與思維,精神的人通過美被帶回到物質,又被交給感性世界。”[4]由此看來,審美狀態應當是理性與感性的交融和自由流通,也即超越了精神、肉體二分系統的理想狀態,在審美狀態中,因為生活需要而分裂的人性重新得到統一。由此審視美育的問題,也可以這樣說:美感并不來自單純的精神性因素,也不是美學知識傳授的必然結果,而是外界作用于人的身體后所產生的整體效應。因此,審美體驗應當是人置身其中的體驗,不同于單純視覺把握或者思辨性的知識接受,它是主體置身于審美場域中的事實所帶來的。在博物館中,審美場域除了精心布置的展廳外還包括欣賞者自身及與其共同存在的他人。海德格爾認為,人與他人共存于世,人的一切活動都暗含著與他人之間的關聯[5],他人的在場對審美場域的存在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對個人審美活動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身在展品、他人、場所共同構成的審美空間中,審美對象對主體而言早已不是無法觸及的,而是可以感知的,主體也能夠意識到審美對象近在咫尺的存在狀態。這一點可以從近年普及的數字化展廳中看到。在數字化展廳中,審美對象是可觸摸、可互動的,觀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通過投影、動畫、互動AI等方式沉浸式體驗文物的歷史和相關知識。如海南博物館數字館的《瓊黎風俗圖》通過全息交互技術還原了黎族先民的生活漁獵場景,再如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3.0》展演使用了數字技術,創造出讓人沉浸其中的宋代生活的畫卷。在這里,審美體驗真正成為了全身心參與的體驗,主體的各個審美感官都被調動起來,全方位地生成美的感受。感官的觸發、知識的傳遞和美的體驗層層深入,又融合為有機的系統,這使得人與審美對象之間的隔閡消失了,人的審美情感也潛移默化地得到了陶冶。
(二)融入傳統文化的審美愉悅
我國的美育傳統由來已久。雖然到近代才正式引入了“美育”的概念,但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了以“六藝”為核心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實踐。當時,作為教育家的孔子也十分重視審美教育:“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其中的“興”就是以個人情感的抒發為核心的審美功能。王國維評孔子之教學:“于詩樂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其教人也,則始于美育,終于美育”[6]256。孔子本身也具有極高的審美修養,曾有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盡管先秦時期的詩、樂、舞是與現實政治、外交活動緊密相連的實用性技藝,但其中仍有相當程度的審美因素,對詩、樂的重視已足見先人對培養審美情操的看重。在其后的朝代中,詩歌、書法、繪畫等技藝的培養一直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環節。美育精神早已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含有極高的美育價值。
學校美育的弊端之一即難以對審美對象進行感性把握,也很難對其進行直觀把握。即使通過多媒體技術盡可能記錄藝術品的原貌,圖片、視頻等手段也只能使審美活動停留于視聽層面,無法還原置身其中時感受到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在這方面,博物館提供了良好的傳統文化美育資源。博物館是一個公共領域,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自由空間;同時,博物館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博物館是進行民族審美教育的絕佳場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無論是服飾文化,書法文化還是器物文化,都是中華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組成部分。在博物館中,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自身的感性形式:從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到商周禮器,再到宋明文人畫、清代服飾,民族文化以可見、可感的物質形態留存于世。
通過投影、圖片、視頻、虛擬現實技術等多種媒介,文物的形式因素最終會指向其中的文化內涵,實現形式與內容在審美活動中的和諧統一,促使觀眾的審美愉悅從感官愉悅向精神愉悅升華。如孔子博物館推出的交互學習系統,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觀眾得以直觀地了解孔子時代的服飾、禮儀、祭祀制度等,這使抽象的文化內容得以化為直觀,又以數字技術創造出的直觀形象傳達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讓觀眾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把握到文化的精髓。這種審美愉悅是融合了深厚傳統文化內容的審美愉悅,它不僅帶給人感動和欣喜,更能震撼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人的文化認同感,使人在審美中與優秀傳統文化越走越近。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博物館美育能夠使個人更充分地理解并體驗到自己身為民族一員的事實,理解并體驗到自己處于從古到今未曾斷絕的文化脈絡之中的事實,從而在審美中獲得超越個體的精神升華,體驗到從個人心靈向“民族”乃至“人類”的升華。這種鮮活的歷史感和來自歷史的情感升華的愉悅正是博物館美育獨具的優勢,它使審美主體時刻處于現代與古代、新技術與優秀傳統的交織之中,處在先民所鐘情的古老形式與歷久彌新的文化的融合之中,使主體心靈暫時從機械的生活、復雜的關系中解脫出來,遨游于審美的境界,得到精神境界層面的升華。
(三)激發主動性的審美教育
學校美育以課程的方式呈現,在一定時間段內開展,具有強制性,且審美知識的傳達具有單向性并主要集中在藝術教育方面。家庭美育雖然保證了時間上的自由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主要受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影響,如晚輩在家庭教育中一般處于被動地位,因此也不能說其中的美育主體是自由的。相比之下,公共領域具有開放性,其中的個體必然處于自由狀態,而博物館作為公共領域,在美育方面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處于其中的主體的自由性。主體不受壓抑的自由狀態是審美活動全面展開的保障。
“美”首先意味著“自由”??档抡J為,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是“非功利的愉悅”,審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戲”[7],即美是主體揚棄了功利需求和現實目的,擺脫了現實生活強加的種種約束性關系后感到的愉悅。王國維在談美時也認為:“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粹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6]252馬克思進一步將美與人的創造性相連,認為美是人的創造的內在尺度:美不再僅僅是個體性的體驗,而是與人的最終解放聯系在一起[8]50-51。異化的人是不自由的人,不自由的人是無法感到真正的美的創造的。
博物館美育是自由的美育。這首先體現在美育主體上。個人在展館中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行動,選擇符合自身審美趣味的對象進行欣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博物館美育是以美育主體為中心展開的自我教育。因此,美育主體對美育活動不存在抵抗行為。在主體審美活動展開的過程中,伴隨著從感官到心理,再到精神的審美愉悅,主體對美的體驗,對歷史的認識和對文化的體悟已然沉淀在自身的精神空間中了。其次,這種自由的美育還體現在博物館自身的性質上。如前所述,公共領域是公開的,公眾性的自由空間,它占有一定的物理空間并以此作為活動的保障。現實生活中的人在許多時候處于一種分裂狀態,他出于種種需要而維持著各種不同的關系,在不同的場合以本質力量的不同側面與現實產生聯系。博物館作為公共空間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物理空間保障,讓主體得以暫時擺脫生活中的種種關系,以統一的自我進行審美活動,自由地展現本質力量。
三、博物館美育面臨的問題
博物館的開放性、公眾性和自由性也為美育的實現帶來了一定的弊端,主要有趣味性缺失、娛樂化過度等問題。
博物館美育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吸引力不足。美育是培養美感的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如果吸引力不足,無論多么深刻的審美內涵都無法傳達。美育之為審美教育,是因其遵循的是審美自身的規律。審美活動首先在生理層面展開,外界的刺激首先要作用于人的身體,這一過程即審美對象通過新穎、震撼、圓融、和諧等美的形式抓住人的感官,令人產生進一步審美的興趣。如果人的審美注意沒有被激活,審美活動就無法深入,而美育通過審美陶冶人的情感、增進人的認識水平,最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也就難以實現。相對刻板的展廳布置和較為單一的陳列方式使有機融合的審美場域變成許多展廳的機械拼合,也使其失去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這樣的展覽既無法吸引游客,又無法使文物中的文化內涵得到生動展現。長此以往,博物館不僅無法達成美育的使命,而且無法傳達知識性的內容,最終使博物館面臨參觀人數減少的問題。眾所周知,公共領域生成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公眾性,也就是公眾的聚集,沒有了公眾,公共領域也就不復存在,社會美育便無從實行。
博物館美育還面臨著過度娛樂化的問題。公共領域具有公開性的特點,博物館作為公共領域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公開的特性。這種特性一方面創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的場所;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使原本承擔著嚴肅文化使命的博物館成為了喧嘩的游樂園,甚至干擾了靜穆的審美場域。作為近代中國大力提倡“美育”的先驅者,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教育,其作用在于“培養美的創造及鑒賞的知識”,進而“普及于社會”[9]。近代以來,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社會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美育并非精英教育,而是應當面向社會和大眾,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博物館、藝術館、主題公園等文化機構與文化場所向公共領域的轉變也是符合社會美育需要的。不過,公共性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順應大眾文化,盡可能抓住游客眼球的做法也不是成功的美感教育。按照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美的規律是人的實踐尺度之一:“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作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8]50-51??梢哉f,美天然地具有超越性,承擔著人性解放的終極理想,美育也應當具有美的理想性和嚴肅性,它可以采取娛樂的形式,但不能將其等同于娛樂。美育與單純娛樂的區別就在于其具有真正的美的內涵,美的理想性,而失去了這一內涵,失去了這一理想性,美育就失去了教育和引導的功能,也就不稱其為“美育”了。
四、結語
作為公共領域的博物館承擔著社會美育的職責,其公共性、自由性及文化特性使其美育功能具有學校美育及家庭美育難以比擬的獨特優勢。博物館美育能夠提供具身性的審美體驗,使美育主體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全身心投入;主體在其中獲得的審美愉悅又與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緊密相連,這使得主體在審美愉悅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最重要的是,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領域,首先確保了美育主體的自由,因此,博物館美育實際上是在主體自覺、自愿的狀態下進行的。這就意味著審美活動獲得了全面展開的可能性,而美育也成為基于主體審美體驗的自我教育。相比帶有強制性的學?;蚣彝ッ烙?,自由的美育克服了主體內部潛在的對教育和約束的排斥,使美育的質量大大提升。
同時,博物館美育也面臨著吸引力不足和娛樂化過度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看似矛盾卻實際存在著。一方面,在大眾之中仍與陳腐、刻板等印象掛鉤的博物館遠離日常生活,更談不上趣味,因此難以吸引觀眾,無法實現美育功能。另一方面,面向全社會開放后,一些博物館突出了娛樂功能,嚴肅性與教育性欠缺,雖然這些博物館利用新技術制造了富有趣味的展覽方式,但難以傳遞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使得技術喧賓奪主,美育成為單純形象層面的娛樂。
最后,如何把握嚴肅與娛樂的界限,如何平衡教育與審美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現代技術與民族性融合,突出美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因素,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不僅關系著博物館作為公共領域和教育場所應當承擔的使命,更關系到新時代社會美育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王曉鈺,劉北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2-35.
[2]張謇.張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272-278.
[3]德勒茲,加塔利.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M].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206-231.
[4]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1.
[5]申一青.海德格爾的“共在”思想[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4):83-87,143.
[6]佛雛.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7]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179-182.
作者簡介:孫小凡,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