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英
教?授?級高工,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
“國貨之光”“寶藏食品”……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博主熱衷于推薦打著“xx?農科院”“xx?大學”“xx?研究所”研發、監制、推薦等字樣的食品,令消費者油然而生一種信任感,更傾向于選擇此類產品。某些電商平臺還專門設立“高校科研所店鋪榜”,將這些傍著科研院校大旗的食品一一列入。然而,這些食品是否值得信任?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最近,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曝光了一些電商平臺上打著“科研機構或高校”招牌的食品,挑選了八款網上銷量較高或推薦較多的食品送至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檢測,發現了不少問題。其中一款商家宣稱由“xx?大學食品學院研發”的“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糙米,
經檢測后發現其所含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實測值遠低于標簽上標示的數值,未達到高蛋白、高膳食纖維食品的要求。與該大學食品學院聯系后,院方回函稱?:該網店所售產品與院方沒有任何關系,雖學校與生產廠家在產品開發的前期有過合作,但由于廠家未支付合同約定的相關費用,研發也未能全部完成。
還有一款名為“好福燕麥麩圈”的產品,商家宣稱是“中國農科院與張家口農科院燕麥專家多年研究成果”的“高膳食纖維食品”,然而檢測結果同樣顯示其營養成分實測值不達標。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發表聲明稱?:個別商家在其生產的“好福燕麥麩圈”等產品上擅自使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名稱,該產品生產廠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不存在任何關聯關系,其產品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無關,中國農業科學院亦未以任何形式授權該企業使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名稱。同時,張家口農業科學院也表示?:院方從未授權此款燕麥產品宣傳其相關信息,該產品與院方無關。
至此似乎真相大白?:這些產品的生產銷售商膽大妄為,擅自使用科研院校名稱對產品進行宣傳和銷售。

然而,事情沒那么簡單。市面上“傍大旗”的產品形形色色,泛濫成災,如掛某農科院牌的破壁靈芝孢子粉、掛某大學牌的保健食品、掛某研究所牌的有機健康食品等等,這些產品的質量是否都有保障?有問題的產品是否都與掛牌機構無關?科研院校是否都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思及此,作為一個曾在食品行業工作的科研人員,我不禁捏了一把汗。
這些有問題的掛牌食品泛濫成災,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還侵害了相關科研院校的名譽。因此,凡是授權掛牌產品的科研院校應重視自己的名譽,嚴格審查合作方資質,注重商標注冊、知識產權的管理,查舉假冒掛牌的產品等。市場監管部門也要及時采取行動,針對相關問題產品展開整治,著重查處假冒掛牌、貨不對板、虛假宣傳等問題的在售食品,幫助消費者正本清源。
消費者也應在購買此類食品時擦亮眼睛,不必盲目信賴“傍大旗”的食品,多留意實際生產商和銷售商的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