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每當夏天來臨,防曬話題的熱度,總會和室外的溫度保持著高度的一致。但在每年相似的熱度背面,消費者對防曬產品的關注點,卻在悄然間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曾經,防曬的熱點關聯詞是防曬霜,現在,是帽子、面罩;社交媒體上UPF(紡織物防曬指數)的聲量直逼SPF(化妝品防曬指數);冰袖不僅是穿梭街頭巷尾外賣小哥的標配,也成為時尚小姐姐的選擇,防曬衣幾乎成為科三指定“校服”,做冬天生意的波司登也開始賣防曬衣了……
一度被西式防曬霜的化學“魔法”霸占的市場,也難抵360度無死角物理硬防曬的國潮洶涌。
而這個轉向,或許要從一把蕉下的小黑傘說起。
2013年,馬龍毅然放棄香港理工的研究生學業,和老鄉林澤創辦意為“芭蕉葉下”的品牌蕉下。而當時他們的產品,只是一把防曬傘。
盡管國外不乏輟學創業的商界大佬,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樣的做法多少還是顯得離經叛道。但如果透視到馬龍的另一個身份——連續創業者,這件事就合理多了。
這個本科畢業于華東理工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的理工男,對創業有種異常的癡迷。
從賣卷發棒、電動牙刷等小家電的唯物倍佳(WaveBetter),到賣智能廚電的可拉(Kloom),再到賣凈菜烹飪機食材的飯來(Fanlai),在蕉下之前,馬龍已經有過不少創業經驗,而且這些創業都與他理工男的背景不無關系。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都在探索現代年輕人新需求的新消費領域,都在試圖去講述一種新生活方式的故事。
要支撐這樣的連續創業,離不開對市場的洞悉,更準確地說,離不開對人性的洞悉。唯物倍佳打的是年輕人對好看又實用的新式小家電需求,飯來則點中現代都市人想自己做飯但沒時間、沒精力做飯的痛點。
連續創業讓馬龍練就了發現用戶需求,快速退出產品的思維鏈條,生活中一個場景,都可能給到馬龍新的新想法。
蕉下,也正來自馬龍這個連續創業者的條件反射。
馬龍發現,中國女生一方面熱衷于防曬,另一方面內心又對研究、涂抹、洗掉防曬霜等美妝護膚品及其繁瑣的步驟有著天然的惰性。于是,效果更好卻不太有人在意的物理防曬,走入了這個學材料的理工男腦海:
在防曬霜出現前,人們怎么防曬?打傘。
蕉下的首款產品就是雙層傘面+L.R.C涂層的黑科技防曬傘,宣稱對紫外線的阻隔能力達到97%以上,和市面上廣泛分布的遮陽傘形成差異化,一下子戳中了花大量時間涂抹、清洗防曬化妝品的年輕少女的心,天貓上架兩小時就賣掉5 000把。
但僅憑防曬,蕉下仍難以在市場上立足,畢竟,材料、技術也會很快被頭部品牌迅速跟上,還未發育成熟的蕉下,很容易被淹沒在此前就積累了口碑和受眾的品牌大軍中。
敏銳的馬龍再次洞悉了年輕人的痛點——不僅僅追求防曬,還看重便捷與時尚。

2017年,蕉下推出晴雨兩用膠囊雨傘系列,這個僅99克,相當于半個蘋果重量的小黑傘,輕便、小巧、外觀時尚,讓都市女性客群可以隨時隨地無負擔地防曬,蕉下也順勢扣開了“顏值即正義”的新消費主義大門,盡管100多元的售價是天堂傘的2~3倍,銷量仍一路高歌猛進。
公開數據顯示,2019-2022年上半年,蕉下的傘具銷量高達1 490萬件,營收從2019年的3.85億元增長至22億元。
除了可觀的收益,蕉下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行業的格局。
此前,市場份額最高時超過80%的天堂傘,無疑是國內傘業的絕對霸主。但2018年的“6·18”大促,蕉下卻超越天堂,成為當日傘具的銷售冠軍。被譽為“中國傘城”的浙江紹興上虞崧廈鎮,2021年傘業產值突破130億元,而當年蕉下的傘具銷售額就達到22億元,幾近整個崧廈的五分之一。
這個原本因為實際使用頻率、復購率不高,而被遺忘的邊緣化商品,開始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但天堂傘幾十年打下的市場地位,并不是蕉下能在短期內憑借一兩個產品輕易撼動的。
這時,一直押注新消費市場的馬龍,帶領蕉下來了個漂移轉彎,一頭扎進物理防曬,開辟了一個近乎空白的市場,避開了和天堂在傘市場的硬碰硬。
在推出膠囊小黑傘的同一年,蕉下推出了冰袖、帽子等非傘類防曬產品。2019年又將產品擴展到防曬服、口罩等配飾類目,不斷為防曬人士解放雙手,擴大其防曬產品在皮膚表層的覆蓋面。
如果說此前的蕉下從傘到遮陽傘再到防曬傘,是通過精準切割細分市場,抓住了相對的藍海機會,那么2017年后的蕉下就是刻意放大了此前成功單品的市場。
實際上,不論是化學“軟防曬”還是物理“硬防曬”,市場上都早就充斥了大量產品,傘、帽子、罩衣等物理防曬用品都不是新鮮事物,但品牌卻相當分散,幾乎沒有品牌專注于物理防曬的垂直賽道。
蕉下正是瞄準了這個空白,轉向物理防曬賽道。
曾經,賣傘是馬龍的絕對主業,2019年傘具貢獻了蕉下86.9%的銷售額。但2020年開始,其服裝和配飾品類的收入占比,分別由0.8%和5.3%,上升到了17.5%和18.8%,到2021年傘具的銷售額占比降到了20.8%。
2021年,蕉下以占5%市場份額的總零售額,和12.9%的線上零售額份額,強勢拿下防曬服飾品牌的頭把交椅,其線上零售額超過第二大品牌5倍。在全年零售額超10億元的中國鞋服行業新興品牌中,蕉下同樣拿下第一,且增速最快。
蕉下也通過精準的垂直單品爆款,將品牌和物理防曬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并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市場的標簽品牌。
更重要的是,隨著這些物理防曬產品的走紅,國人的防曬理念也從單純的化學防曬中跳脫出來,走向“軟硬兼施”,這就帶來了原本基數較小的物理防曬的巨大增量。
根據灼識咨詢的數據,防曬服飾的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459億元增至2021年的611億元,這其中還有疫情的影響,2026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958億元。天眼查數據顯示,現存防曬服飾相關企業,有56.7%成立于1~5年內。
蕉下也在市場和品牌力的共同帶動下,整體營收迎來連年增長,從2019年的3.85億元飆升到2021年的24.07億元。2022年僅上半年營收就超過22.1億元,同比增長超81.3%,近3年總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150.1%。憑借這樣的成績,蕉下帶著200億元的估值,在2022年4月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
如果以時間節點去回望蕉下的成長,一切似乎顯得輕松加愉快。
但在物理防曬市場崛起的這些年中,只要和服飾、配飾沾邊的品牌,小到無名商家,大到李寧、優衣庫,甚至賣羽絨服的波司登,幾乎都在突進這個快速上升的市場。為什么蕉下售價并不低的產品總能出現爆款,并引領市場?為什么蕉下就能俘獲眾多城市年輕女孩的芳心?為什么這個幸運兒總是蕉下?
那或許就不得不提及DTC模式、它呈現的產品氛圍感,和KOL全社交媒體營銷策略。
DTC(Direct To Customer)并非一個新概念,可以直接理解為直面消費者,蕉下精簡中間環節,自己研發、銷售,生產則交給代工廠,以切中消費者需求打造的產品整體氛圍。借助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以及KOL電商直播帶貨的紅利,直接向消費者講述自己“硬防曬”的品牌故事。
一方面,馬龍精準抓住現代年輕女性對產品顏值的需求,不僅要好用,更要好上鏡,通過造型、外觀、色彩、宣傳圖等,共同打造出了符合年輕女性鐘情的小資、ins風產品氛圍,以此提升產品的價值感。
同時,對防曬傘、防曬衣等產品而言,一百多元確實比此前市面上的產品貴出不少,但在一杯奶茶就要花掉二三十元的現在,這樣的耐用品對蕉下的目標客戶來說,并不算很大的負擔,購買門檻并不高。
在蕉下之前,市面上就已經有皮膚衣,一來沒有主打防曬,二來大夏天穿著長袖看著就很熱,款式還都像睡衣,自然很難獲得年輕女性的青睞。蕉下則改良了版型、色彩,并在宣傳中精準突出“防曬”“冰感”的特性,平平無奇的皮膚衣,就變成了時尚單品防曬衣。
今年“6·18”,蕉下又通過將墨鏡做折疊并配以收納袋的方式,在墨鏡這個紅海市場打開了缺口,成為拉動天貓平臺眼鏡首飾類目增長的主力軍。
另一方面,馬龍明白社交媒體平臺、KOL的營銷,對新消費產品的定位、價值包裝有多重要,對“Z世代”而言,購買商品挑選的不僅是品牌,更是人設。
因此蕉下在“種草”社區與直播電商做了很大投入,通過KOL不斷將產品優勢、氛圍感,非常直接地傳遞給消費者,并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功將自身打造成一個“網紅”,搭建了時尚、精致、小資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護城河。
其財報顯示,僅2021年就合作了超600個KOL,為它在全網帶來了45億瀏覽量。電商直播方面,2021年頭部主播李佳琦為蕉下帶貨3次,總銷售額約2 880萬元,貢獻了蕉下全年1.2%的銷售額。蕉下在淘寶與63名主播的合作,也帶來了總量破億元的銷售額。
所以蕉下線上渠道貢獻收入超八成,線上店鋪銷量年復合增長率160.9%,其天貓旗艦店付費客戶數,由2019年的100萬人增至2021年的750萬人,打敗天堂傘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通過這樣的方式,加上產品的精準創新,蕉下每每推出主力單品,都可能成為爆款,甚至引領市場。
但這也導致蕉下營銷費用居高不下,讓它雖然有著高毛利卻連年虧損。
2019-2021年蕉下的廣告及營銷開支分別為3 691.7萬元、1.19億元和5.86億元,占到總收入的9.6%、15.0%和24.4%,2021年虧損則達到54.73億元,調整后的凈利潤率也低至5%,處于行業的低位水平。
而且盡管防曬為蕉下打開了市場,但在更長的發展時間線上來看,無論這個市場的應用場景、產品線豐富性,還是季節限制,都會對品牌估值形成掣肘,還會面臨市場門檻低帶來的品牌壁壘下降問題。這些也一直是蕉下IPO路上的絆腳石。
在DTC模式之下,蕉下的產品都是代工廠生產,其招股書就顯示,截至2022年6月,共與174家合約制造商有合作,而這些供應商也并非蕉下的獨家供應商。此外,這些代工廠的原產品成本普遍只要30~40元,只有蕉下售價的30%左右,這就給了其他品牌、假貨商家發展的空間。加上蕉下研發費用規模偏小,研發投入最高的2022年上半年,也僅有6 320多萬元,僅占營收的2.8%。創新趕不上模仿的速度,很容易讓蕉下花高額營銷費用樹立起的品牌壁壘被打破,難以支撐其長期的發展。
所以現在的蕉下急需一個新故事,來鞏固自己的“江湖地位”。
不過,敏銳的馬龍顯然早已發現其中的隱患,所以一直在向非防曬領域拓展產品線,包括帆布鞋、馬丁靴、內衣,甚至打底褲、保暖服裝等秋冬服飾產品。
所以2022年前后,馬龍標定和防曬市場關聯度極大的休閑戶外市場,2023年官宣周杰倫為品牌代言人,重磅推“輕量化戶外”概念。
近兩年,隨著飛盤、精致露營、近郊徒步等戶外活動的大熱,輕戶外、休閑戶外開始在中國迎來發展。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已超4億,到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將超3萬億元。而且戶外運動正在向休閑化趨勢轉變,向大眾化、近距離、低強度的方向演進。
但在這快速成長的市場背后,馬龍發現能同時滿足女性消費者對產品顏值、功能和品牌的多重需求的服裝配飾,卻相對匱乏。輕量化戶外運動產品線上還沒有爆款出現,而這又與蕉下原本的人群、防曬市場產品高度相關。
曾經,市值已經成功超越阿迪達斯成為全球鞋服行業老二的lululemon(露露樂蒙),繞開運動服裝的紅海,開拓了瑜伽服新品類,現在,馬龍想主打輕戶外賽道;lululemon通過建立情感連接和社交互動,讓品牌價值高于功能需求,馬龍則打造BU Camper社群,吸引更多人和戶外活動,和蕉下產生深度連接;lululemon通過品牌營銷,吸引消費者購買,并讓定價合理化,而這本身就是蕉下的長項。
同時,即使是輕戶外,蕉下現在想打造的形象、產品,也比此前200元上下的防曬單品重得多,所以蕉下還開始加大線下門店的拓展力度。
這一系列動作都在傳達一個信號:蕉下正在向lululemon、宜家等生活方式品牌看齊,蕉下想在休閑戶外領域,再講述一個更寬廣的品牌故事。
從物理防曬到輕戶外的拓展,也確實讓蕉下各品類的營收比例逐步走向均衡,并在2022年上半年以凈利潤4.9億元扭虧為盈。
但輕戶外這條路蕉下能否走得通,恐怕還要交給時間來回答,畢竟現在不少服飾大牌、專業戶外品牌都盯上了休閑戶外的蛋糕,蕉下的優勢并不明顯。想獲得更大發展,馬龍和他的蕉下面對的是比之前更殘酷的戰場,他們還需要另一次成功的轉向。